摘要: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人——明明生在温室里,却偏要跑出去在风雨里闯一闯,最后还真就闯出了个自己都没敢想的大世界?曾子墨,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小时候家里那气氛,说是“学术世家”其实还低估了点,家里随便翻开一本书,可能都比咱上大学看的要深。爸妈就像随手拈来的百科全书,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人——明明生在温室里,却偏要跑出去在风雨里闯一闯,最后还真就闯出了个自己都没敢想的大世界?曾子墨,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小时候家里那气氛,说是“学术世家”其实还低估了点,家里随便翻开一本书,可能都比咱上大学看的要深。爸妈就像随手拈来的百科全书,再琐碎的生活小事也能扯回文学,饭桌上聊着聊着就飘到托尔斯泰、朱自清那儿去了。她说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一墙一墙的书里钻来钻去——别人下楼滑滑梯,她钻在老爸的原版莎士比亚里找彩蛋。
其实曾子墨小时候还叫“曾虹”,直到7岁那年,家里突然很仪式感地叫她坐下,说要给她改个名。子墨,两字带着点古意,也带着爸妈的一点寄托。那会儿北京的孩子都还说着一口地道的京腔,人大附小、人大附中,是出了名的云集尖子的地方。你要问那年代的老师,谁是班里最会辩论、最喜欢“杠”的那个,大概率她的名字总会被点出来。学校里有传说,说她作文能把评委写哭,辩论赛上能把对手说服到摸摸鼻子认怂。但这些光鲜其实背后都是常年琢磨出来的本事,爹妈平常不说大道理,就是爱陪她一起拆书本,听她琢磨窗外的小事也能挖半天,鼓劲让她敢说敢想。
等她1991年在人大“尖子生”里杀出来时,原本一路坦坦荡荡,谁料她压根没把自己框死在“成绩好就是一切”那道窄门里。1992年,人还不到二十,家里书架还没搬完,她就揣着全额奖学金去了达特茅斯学院,说是“出去见见世面”,其实心里动力更直接: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不是也能让女生这么大胆”。说白了,那会儿留学远没有现在这般“随手拎个行李箱就走人”的气氛,很多家长是一听到女儿要去那么远地方,一宿都睡不踏实。曾子墨说自己最开始有一阵子特别泄气,连上课都听不全,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水土不服”。她天天跑去图书馆,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跟教授磨课后答疑,还死皮赖脸缠着小组同学给自己讲难懂的经济学模型。后来,达特茅斯的图书管理员都认识她——因为这姑娘每次借书,把柜子都快搬空了。
还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达特茅斯的模拟基金会活动特别火,只有成绩前列加性格突出的人才有机会进。她愣是在众多美国本地学生中混了进去,还在年终汇报的路演上作了个当场即兴发言,把现场老师和企业嘉宾说得一愣一愣的。她后来回忆,那种在异国他乡,把自信和能干慢慢捞回来的感觉,像是在黑暗里点起盏小灯,越走越亮。
四年下来,曾子墨拿着最高荣誉毕业证书,直奔华尔街摩根士丹利总部。想象一下,她一个二十出头的亚洲女孩,夹着文件袋挤在地铁里,穿梭在曼哈顿摩天楼之间,和一桌西装革履的前辈拼数据。华尔街的办公室里经常灯火通明到后半夜,新人做事要命细腻,熬夜改分析报告几乎是家常便饭。她参与过的案子,可不是随便哪个实习生都有机会沾边的——当时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动辄百亿美金,曾子墨在凌晨两点多一遍一遍核算方案细节。她带的项目组,基本没人敢在专业报告上犯错,因为她提的细节总能找到一次又一次的提升空间。摩根士丹利的老同事聊起她,私下都说,“这姑娘折腾得狠,往哪投,客户都松口气。”
1998年,她被派到香港,算是摩根士丹利内部最看中的新生代。金融圈的套话咱不多说,这里有个实在的故事:当年新浪网要上市,融资团队一共四个人,她既要熬资料,又要在谈判桌上和各路投资人过招。亚洲的互联网圈那会儿不像现在一派繁荣,走一步都很提心吊胆。2000年,她才27岁,却已是摩根士丹利能独当一面的高管。你要觉得这是“光鲜亮丽”,其实不少深夜她自己坐在出租车后排,黑灯瞎火里,一个人琢磨明天的对策,心里也曾委屈、紧张过,但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
香港那几年不只有左手报告右手谈判,还遇到了黎辉。这哥们其实也不简单,走的路线和她类似——达特茅斯出身,还混过硅谷。两人合作无间又互相竞争,晚上加班还会一块去街边小馆子宵夜,说着财经,聊着对未来的打算。有那么一晚,两人背着电脑包并肩走在中环天桥上,香港夜风灌进西装袖子里,有点冷。黎辉突然玩笑似地说:“要是公司让我们两个做敌对岗位怎么办?”她咧嘴笑了:“大不了谁离职呗。”没想到这话一语成谶,摩根士丹利不让下属谈恋爱,黎辉果断递了辞呈,说:“事业随时能重新起步,喜欢的人得趁早。”两年后,他们真就走到了一起。
2001年这事儿炸了锅——曾子墨高调辞职进了凤凰卫视。那阵子,老同事都觉得“她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华人圈能进华尔街的女高管屈指可数,她却啥都不带走,回国做了电视新人。要知道,她之前连摄像机按钮都没摸顺。刚做主持人的头几个月,她背新闻稿到凌晨,录节目时还暗示同事:“别把我笑场镜头剪进去哈!”但就用了半年,靠着财经底子把《股市直播室》拉出了收视低谷。更牛的是同年去朝鲜拍纪录片,那是真刀真枪进封闭环境,物资紧缺,她自带速食粮吃到撑,还要躲门禁、抢第一线拍摄。制片人说她“性子轴,脾气大,但现场没人敢偷懒。”
她在凤凰几年赶上中国财经新闻风口,每次节目她都琢磨怎么让观众“既觉得有劲头又听得懂”,录完节目常常接到观众反复留言,甚至有退休老工人写信,说听她分析市场觉得比证券公司有用多了。2007年,年初被《南方人物周刊》点名“中国魅力50人”。南方那边的同行出差顺道拜访,谈起她采访农村污染调查那会,大家没说官方话,倒是都竖大拇指——姑娘有胆量,遇脏遇苦不躲着。
同年,曾子墨出了自己的自传《墨迹》,那本书其实一开始出版社团队觉得“估计卖不动”,结果上市不到两周就跑断了后勤的腿。书里她写自己的挣扎、选择、甚至那些自我怀疑的夜晚,都不遮掩,直白得像和朋友喝咖啡闲聊。有学生在网上留言,说“我第一次觉得,有钱有事业的人也会迷茫,而且她们也怕下错一步棋。”
外面有个“当代林徽因”的说法,就是那年她上《锵锵三人行》,王朔突然间来了句,“林徽因后中国女人最有范儿的就是你了。”这句话一传出来,把很多老观众的记忆拉回去了。林徽因那些年流离失所还想着古建筑保护,浪漫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再一看曾子墨,穿着高跟鞋在财经圈丛林杀出路,转个身又去纪录片现场和老农下地掰玉米杆。有人说林徽因的气质“像四月的花”,曾子墨这股劲儿,是能横跨几重身份的能量。
别看外头都说“她命好”,其实一路上风浪一点没少。华尔街的高压、跨国投资的焦虑、媒体圈新人的自卑,一路混过来,每一关都咬紧牙撑着。再到家庭,她和黎辉,一个投资界大佬,一个媒体女性精英,家里可不是每天高谈阔论的那种假模假式。黎辉投了神州租车、瑞幸咖啡之类大案子,有一阵甚至忙得见不到人。2017年辞掉瑞幸董事,全世界都说是因为危机,其实她们私下常开玩笑:投资人换到家庭CEO,不容易,但值得。
他们俩的两个儿子,大的安静,喜欢拉小提琴,小的调皮,最爱跟着妈妈跑来跑去。偶尔一家四口低调参与公益活动,比如百年爱心音乐会,还会悄悄给希望小学捐书,做的都是不声张的善事。外面的人觉得他们风光,其实家庭琐事也多,和普通人没啥不一样。
回头再看,曾子墨那句话总像扎在心上——“选择之后别后悔”。很多人觉得女性到了某个年纪只能在家庭和事业里二选一,可曾子墨实打实地走出了一条都不丢的路。她说自己最得意的是:能一直保持好奇,面对再难的时候,都盘算着“熬过去再说”。我想,这大概就是她那么多年能“无惧转身”的底气吧。
有人拿她和林徽因比,总要争“成就哪个高哪个低”。其实说到底,无非是佩服——佩服她们都没有被时代背景裹挟,敢用自己的方式活成了“典范”。她们的故事,也许不是每个人的蓝本,但能让人看到,人生真的可以不按剧本走。
所以到最后,这故事还没完。51岁的曾子墨,正像她自己写的那样,那人生天平永远不会真的平衡,可只要还在走,就有可能活出属于自己的锐气和柔软。你说,这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盼着拥有的“人间四月天”?
来源:好学豆浆SIU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