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明天你走进地铁,机器先扫脸,再决定你能不能上车;如果超市不再让你“刷脸支付”,只因它怕你告他“偷脸”;如果欧盟干脆立法:凡在街头用摄像头识别人脸,一律重罚——你还笑得出来吗?
刷脸一秒门自开,
数据无声夜却哀。
自由安全谁裁尺?
镜里人间两面来。
【先抛一刀】
如果明天你走进地铁,机器先扫脸,再决定你能不能上车;如果超市不再让你“刷脸支付”,只因它怕你告他“偷脸”;如果欧盟干脆立法:凡在街头用摄像头识别人脸,一律重罚——你还笑得出来吗?
别急着回答,先摸摸自己的脸,它到底是你的,还是一串已经飘在云端、随时可被买卖的代码?
一、欧盟:一刀砍掉“未来武器”
2025年10月10日,欧盟《AI法案》全面落地,公共场所“实时人脸识别”被直接贴上“不可接受风险”标签,违者最高罚款全球营收7%。
布鲁塞尔的议员拍桌子的理由只有一句:“不能把每个人都当潜在罪犯。”
听起来很浪漫?别忘了,他们去年刚丢的连环爆炸案,嫌犯至今没全抓到。
安全的天平另一端,是自由。欧盟先选了自由,代价是警察夜里少了一双“千里眼”,也少了“看谁都像贼”的权力。
这是技术边界的第一次“官方划线”:脸,不能再是通行证,必须回到“私有”二字。
二、中国地铁:高峰限流,刷脸=抢票
北京西二旗站,早8点。
限流铁马排成S形,人工检票每分钟过30人,刷脸闸机每分钟过90人。
“请刷脸优先”的广播循环播放,不刷的人被无声地“惩罚”——多等10分钟。
技术看似中立,却在悄悄用“便利”做诱饵,把选择权吃掉。
有乘客投诉:“我戴口罩还不行?非得把脸交出去?”
运营方答得圆滑:“自愿原则,可排队走人工。”
可高峰时段的“自愿”,就像悬崖边的“自愿跳不跳”。
技术边界在这里被踩成橡皮筋:为了疏通一条地铁,一张脸被稀释成“流量指标”。
安全(运营秩序)赢了,自由成了早高峰里最奢侈的“慢通道”。
三、美国超市:刷脸付“猝死”在收银台
洛杉矶某连锁超市,2025年9月悄悄下线了刷脸支付。
官方声明只有一句:“尊重消费者选择。”
内幕却惊心动魄:
1. 顾客集体诉讼:“刷脸支付把人脸变现金,事先没征得明确同意。”
2. 州检察官追加指控:“生物数据一旦泄露,密码可改,脸怎么换?”
3. 股东们最听懂的其实是:潜在赔偿可能吃掉全年利润。
于是,一项曾被吹捧为“秒付神器”的技术,在法庭门口紧急刹车。
技术边界被金钱划亮:当风险成本高于收益,资本会亲手把“未来”埋进土。
自由(选择权)与安全(账户安全)罕见地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一起对利润说“不”。
四、镜子里的你我:到底在怕什么?
1. 怕“一次采集,终身裸奔”——脸泄露=身份证+银行卡+行程轨迹一夜全公开。
2. 怕“算法歧视”——系统判定你“像嫌疑人”,你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3. 怕“温水煮青蛙”——今天刷地铁,明天刷商场,后天刷小区门,大后天不刷就无处容身。
技术像水,起初只是润湿鞋底;等发现时,已没过喉咙。
大众真正的欲望,并不是退回“刷脸时代”,而是想要一把“拔电开关”——
“该用时,我刷脸;不该用时,请把我的脸还我。”
五、三层递进:边界到底该怎么划?
① 场景原则:
公共安全≠公共便利。地铁限流属于“便民”,不是“破案”,就不该强制刷脸。
② 比例原则:
能用二维码解决的,别用人脸;能用离线比对解决的,别上传云端。
③ 可撤回原则:
任何刷脸系统,必须提供“一键删除”且可验证的入口,否则视为非法持有公民生物资产。
一句话:技术可以扩张,但必须自带“熔断器”;否则,就是高科技时代的“私闯民宅”。
六、审判时刻:自由与安全,只能二选一?
欧盟说:自由优先,宁可放过100个嫌疑人,也不让1个普通人被算法误判。
中国地铁说:秩序优先,千万上班族的时间也是自由。
美国超市说:利润优先,只要赔钱,立即把自由与安全同时供奉。
三条路径,其实指向同一结论——
技术边界不该由技术商、政府或大众单独划定,而应由“被刷脸”的人实时投票:
每一次系统升级,必须给用户“退出且不受影响”的选项;
每一次数据调用,必须让用户“可查证、可删除、可索赔”;
每一次“刷脸”前,屏幕先问一句:“你愿意吗?”——默认选项必须是“否”。
【终审判决】
自由与安全从来不是天敌,
“不可撤销的刷脸”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
脸,是肉做的,不是钥匙,更不是货币。
任何把脸当成公共资源随意采撷的系统,无论包装成多华丽的便利,终将被大众亲手按下“电源关闭”。
技术若无“撤回键”,社会就会给技术“拔插头”。
——让边界回归简单:
“我的脸,只能由我刷脸那一刻的‘我愿意’开启,也必须由我随时说‘我不愿意’而结束。”
若做不到这一点,
再快的地铁、再短的收银队伍、再精准的通缉,
都抵不过亿万人同时举起的一块牌子:
“请把我的脸,还我。”
来源:紫气东来一点号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