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京剧“伶王”梅兰芳109名弟子中,有一位梅门二代传人,好像已经被今天的人们所遗忘,但却值得大书特书。他是梅兰芳大师座下 “富社四徒” 之一,是李胜素艺术路上的引路明灯,更是将梅派风骨传播于晋土的文化播火者。他便是刘元彤,一位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以戏为命、以艺报国
在京剧“伶王”梅兰芳109名弟子中,有一位梅门二代传人,好像已经被今天的人们所遗忘,但却值得大书特书。他是梅兰芳大师座下 “富社四徒” 之一,是李胜素艺术路上的引路明灯,更是将梅派风骨传播于晋土的文化播火者。他便是刘元彤,一位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以戏为命、以艺报国的真正优秀艺人。
1924 年,刘元彤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便对京剧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少年时已是天津铁路北宁国剧社小有名气的票友。1935 年,11 岁的他经一位热心观众张先生举荐,考入了被誉为 “京剧摇篮” 的富连成科班六科,成为 “元” 字班最早入科的学生之一。科班老师见他眉清目秀、举止娴静,且悟性过人,便由苏雨卿先生开蒙传授正工青衣戏。聪慧的刘元彤并未满足于单一戏路,在跟苏先生学青衣的同时,还悄悄偷学萧连芳先生传授给其他学员的花旦戏,这种跨界学艺的努力,为他日后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埋下伏笔。
少年刘元彤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 1936 年。彼时梅兰芳先生从苏联访问归来,听闻富连成有位 “小梅兰芳” 李世芳,便专程前往戏院观摩。见李世芳天赋出众,梅先生主动提出收其为徒。经班主叶龙章和科班负责人萧长华等人商议,认为这是培养人才的绝佳机会,遂推荐刘元彤、毛世来、张世孝一同拜师。
9 月 5 日,拜师仪式在北京绒线胡同国剧学会举行,尚小云、程砚秋、杨小楼等名家悉数到场,盛况空前。梅先生更是每场演出都为四位徒弟预留包厢,让他们近距离体悟梅派精髓。这次拜师打破了富连成 “不许坐科期间拜他人为师” 的班规,成为京剧史上一段佳话。次年,13 岁的刘元彤在北平童伶选举中斩获银盾与银牌,其《红线盗盒》《廉锦枫》等剧目已显露出梅派传人特有的温婉神韵。
刘元彤演《廉锦枫》
正当艺术之路蒸蒸日上时,1943 年满科后的刘元彤遭遇了戏曲演员最致命的打击 —— 倒嗓。但他并未沉沦,转而拜梅兰芳弟子魏莲芳深造,同时开始探索戏曲编导之路。1946 年 10 月,他做出了影响一生的选择:加入晋绥军区平剧院,他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带艺从戎的京剧演员,这期间,他导演了《古庙钟声》《嵩山峰火》等剧目,用艺术唤醒民众。1947 年,他赴陕北米脂演出,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55 年随解放军艺术团出访欧亚多国,荣获罗马尼亚 “金质星勋章” 等多项国际荣誉,让梅派艺术在海外绽放光彩。从江湖戏班到带艺从戎,从舞台演员到编导教员,刘元彤完成了从 “艺人” 到 “文艺战士” 的蜕变。
刘元彤演《汾河湾》
1958 年,刘元彤调任山西省文化局戏研室导演组组长,自此与三晋大地结下不解之缘。初到山西,他便发现当地京剧人才的潜力,应太原市副市长之邀,为李开屏等演员传授《思凡》《秋江》。“运动” 期间,他虽被下放忻县地区,却始终未放弃对艺术的坚守。1972 年重返省城后,他先后担任省戏研室副主任、文化局副局长,主导了省京剧团两批定向学员的招生与培养,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成为剧团骨干。他常说:“戏曲团体不能靠吃老本,必须培养创作队伍与表演骨干。” 在他推动下,剧作家华而实、导演方彦等纷纷加盟,《蔡锷与小凤仙》《魂断乌江》等新戏接连问世,其中《蔡锷与小凤仙》还进京演出,获领导人的好评。
刘元彤艺术生涯的另一重辉煌,是培育出李胜素这位梅派第三代传人。1990 年李胜素调入山西后,刘元彤一眼相中这位璞玉,先后为她排演《白蛇传》《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1991 年备战全国中青年京剧电视大赛时,他为李胜素精雕细琢《红线盗盒》,大到身段程式,小到眼神流转,都一一规范。
就在排戏关键期,传来老母病逝的噩耗,刘元彤强忍悲痛坚持指导,最终助李胜素斩获青年组最佳表演奖第一名。1992 年,他为李胜素量身打造新编历史剧《孟丽君》,将梅派程式与人物性格完美融合,该剧在全国调演中获优秀导演奖,更让 “孟丽君” 成为李胜素的标志性角色。1995 年李胜素冲击 “梅花奖” 时,刘元彤对其专场演出的三出戏逐段打磨,从唱腔韵味到身段幅度,尽显 “传薪者” 的严谨与用心。
刘元彤指导李胜素排演《红线盗盒》
即便离休后,刘元彤的艺术脚步仍未停歇。1994 年,他为梅葆玖排演《太真外传》,延续梅派世家的艺术血脉;1996 年,年过七旬且身患重病的他,毅然赴台湾为国立京剧团执导梅兰芳遗作《龙女牧羊》,成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还先后担任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梅兰芳金奖大赛评委,以公正眼光发掘艺术新人。这位一生与戏为伴的老人,将 “以戏育人、以艺传德” 的信念践行至最后一刻。
1997 年 10 月,刘元彤在太原病逝,享年 73 岁。他的一生,见证了京剧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经历了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富连成的小票友到梅门弟子,从部队文工团的编导到山西京剧的奠基人,他从未将自己局限于 “梅派传人” 的标签,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吸收革命文化养分,以务实的行动推动戏曲改革。正如他为山西京剧团题写的寄语:“承传统而不泥古,出新意而不坠其华”,这不仅是他的艺术主张,更是他人生的写照。
如今,李胜素已成为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山西京剧也在他奠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刘元彤就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将梅兰芳的艺术基因播撒在晋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传承,从来不是技法的复制,而是精神的延续 —— 那种对艺术的虔诚、对时代的担当、对传承的执着,终将跨越岁月,在戏曲史上留下永恒的芬芳。
来源:荷露团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