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份文件都开听证会?博尔顿涉密被诉,竟要学特朗普打官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16:52 1

摘要: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最近成了法律漩涡的中心人物,这位76岁的外交老手,因涉嫌不当处理机密信息,被联邦大陪审团正式起诉,罪名多达18项,其中既包括非法传播国防信息,也涉及私自保留敏感文件。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最近成了法律漩涡的中心人物,这位76岁的外交老手,因涉嫌不当处理机密信息,被联邦大陪审团正式起诉,罪名多达18项,其中既包括非法传播国防信息,也涉及私自保留敏感文件。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光是因为博尔顿曾身居高位,更因为其法律攻防战可能走上一条“熟悉的老路”,借鉴前总统特朗普在类似案件中的辩护策略。

起诉书指控他利用个人电子邮箱和通讯软件传递最高机密,内容涉及未来攻击计划、外国情报等核心国安议题,若罪名成立,每一项都可能换来十年铁窗。博尔顿方面则全盘否认,称所谓“机密”不过是他几十年职业生涯中的私人日记,早已为家人和调查人员所知。

那么,博尔顿究竟是如何一步步陷入这场法律纠纷的?

博尔顿被起诉的消息一出,不少观察人士都感到意外,他曾在美国政府中担任要职,是国家安全领域的资深人士。

根据司法部披露的信息,起诉书中罗列的18项罪名,主要分为两大类,8项涉及非法传播国防信息,10项涉及非法保留国防信息。

具体来说,博尔顿被指在离开公职后,仍通过个人网络账户收发标为“最高机密”的文件,其中一些内容甚至涉及美国未来军事行动、外国对手动态以及海外秘密任务。

这些文件据称被存放在他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住所中,而联邦调查局在调查过程中,还从他办公室中搜出标有“机密”字样的文档,内容涵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略沟通等敏感议题。

博尔顿的律师阿贝·洛厄尔很快作出回应,在声明中强调,博尔顿并没有故意泄露或不当存储任何信息,所谓的“机密文件”其实是他多年工作中积累的个人笔记和日记,内容不涉密,也只在直系亲属间传阅。

律师还指出,联邦调查局早在2021年就已了解这些记录的存在,暗示检方此时提起诉讼别有动机。不过法律专家在审阅起诉书后普遍认为,检方似乎掌握了相当扎实的证据链,包括博尔顿使用个人邮箱发送敏感信息的记录,以及其亲属在协助他筹备出版回忆录时接触这些材料的情况。

博尔顿在特朗普执政后期转为批评者,还曾表示愿意就弹劾案作证,这让人不禁联想其被诉是否带有政治色彩,但司法程序毕竟讲究证据,若检方能逐项举证,案件走向恐怕对博尔顿不利。无论如何,这场官司已拉开序幕,接下来要看双方如何在法庭上过招。

涉密信息类案件在美国司法体系中素以程序繁琐、耗时漫长著称,而博尔顿案很可能也不例外。这一切,都与一部《涉密信息程序法》密切相关。该法于1980年出台,初衷是为了平衡被告的正当程序权利与国家安保利益,防止敏感信息在庭审中不当泄露。

根据该法,法官在正式开庭前,往往需要就每一份涉密文件是否可作为证据、如何呈现等问题,举行多轮听证。换句话说,如果博尔顿案中涉及多份机密文件,那么很可能出现“每份文件都开听证会”的局面,整个庭前程序拖上数月甚至一年以上都不足为奇。

这种设计虽然保障了程序公正,却也给案件推进带来不小挑战,在特朗普之前的涉密文件案中,法庭就因为要逐一审查文件内容、确定哪些信息可公开使用,而导致审理进度缓慢。

博尔顿案中,起诉书列举了10份标为“最高机密”的文件,内容涉及外国对手情报、未来攻击计划等,密级之高意味着任何泄露都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异常严重危害”。

因此,主审法官极有可能援引《涉密信息程序法》,就每份文件举行单独听证,以决定其在法庭中的使用范围。

过去,检方常因担心涉密信息外泄而放弃部分指控,而该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境,不过,它也给了被告方拖延战术的空间,正如特朗普团队曾在案件中巧妙利用该程序,延缓了审理进程。

博尔顿的律师是否也会采取类似策略?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官司将在程序迷宫中一步步推进。

博尔顿面临的法律挑战,让人不禁联想到几年前特朗普在涉密文件案中的表现。当时,特朗普团队通过援引《涉密信息程序法》、质疑检察官任命合法性等手段,成功拖延了案件进程,并在上诉期间因政治情势变化而使指控被撤销。

如今,博尔顿的律师团队似乎也在探索类似路径,尽管两人政治立场相左,但在法庭策略上却可能出现“殊途同归”的戏剧性场面。

不过,博尔顿案与特朗普案也存在明显区别,一方面,博尔顿并未像特朗普那样被指控妨碍司法,后者因明知需归还文件却阻挠收缴而面临更重罪名,另一方面,博尔顿也不能像特朗普那样声称自己作为总统有权解密文件。

此外,对博尔顿的指控是由马里兰州联邦检察官办公室的职业检察官提起,而非经由特别检察官,这使他在程序上难以像特朗普那样质疑起诉主体的合法性。

但博尔顿案中有一个关键要素与特朗普案相似,那就是检方需证明博尔顿清楚自己不当处理了敏感信息,而他的公职经历和公开言论可能成为佐证。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曾是权力核心人物,也须为自身行为承担后果。随着案件进入下一阶段,我们或许将看到更多法律细节浮出水面。

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信息保密规范对全体公民,尤其是曾担重任的官员同样适用,而博尔顿与特朗普在策略上的“隔空呼应”,则让我们看到,法律战场上的智慧较量不分阵营,只论证据与条文。

这起官司还在进行中,它的结局或许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这样的案件,都在为美国的法治实践积累经验,也为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科普课。

来源:初六睡不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