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梁小丑”李玉刚跌落神坛,不再被世界宽容,梅葆玖:死不原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05:14 2

摘要:李玉刚的出身贫寒,从小就喜欢艺术的他,却因无力承担艺术院校的高昂费用,无奈辍学。

从草根逆袭的“国风顶流”到被京剧界痛斥的“跳梁小丑”。

李玉刚的大起大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一句我代表“梅派”,惹怒梅葆玖愤然离席。

李玉刚为何不被“主流”接纳?

李玉刚的出身贫寒,从小就喜欢艺术的他,却因无力承担艺术院校的高昂费用,无奈辍学。

19岁年少轻狂的他,拿着200元离家打工。

走向社会的为了生存,做过服务员,杂工,甚至在因为创业失败一时想不开跳河轻生,幸亏被人救下。

后来,他在音像店打工的时候,自学戏曲和男女声切换。

一次演出中,女歌手临时有事,他替换上场。

一首《为了谁》唱响全场,也是这次成功,让他彻底走上了反串之路。

他一遍演出一遍精进自己的唱功,2006年时,李玉刚以女装登上《星光大道》,一首《新贵妃醉酒》火遍全国。

他“自创”的戏腔+流行的唱法,让他家喻户晓,收获了不少粉丝。

甚至有粉丝直言:“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应援语。

然而,也正是这句口号,引发“主流”京剧界的不满。

但此时的李玉刚并没有觉得不被“主流”接纳是件大事。

“风生水起”的他登上了春晚的舞台,更是开始了自己的全球巡演,把戏腔唱法推向国际。

他的“成功”让他沉迷在掌声中,也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在一次公开场合自称:

“代表梅派艺术”。

这一句话,彻底惹怒了梅葆玖,也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自从李玉刚的粉丝说出那句口号之后,梅葆玖对李玉刚就有些不满,甚至觉得李玉刚是对梅派艺术的亵渎。

梅葆玖一生致力于在父亲光环下传承梅派,强调京剧需“十年功”的严谨。

而李玉刚仅凭几段戏腔便被捧为“新梅兰芳”,无疑触碰了传统艺术的底线。

直到梅葆玖愤然离席,留下“跳梁小丑不配代表梅派”之后,京剧界“团结”起来封杀李玉刚。

这也导致原本计划让他主演《梅兰芳》的机会也被取消,他的事业也遭到了一定的影响。

此事一出,很快网上就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

一方面,有人认为,李玉刚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吸引了更多人了解戏曲,关注戏曲,推动了戏曲的发展。

但也有人批评李玉刚的表演“形式大于内容!”缺乏京剧最基本的功底。

尤其是梅葆玖公开讽刺:“男人戴假胸罩涂白脸唱《贵妃醉酒》,不成体统!”

这场争议的核心,无非就是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

京剧界认为李玉刚缺少专业技能和对艺术的尊重,这也是梅葆玖晚年的担忧。

他担心在当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京剧艺术会变成迎合市场的“杂耍”。

也有人站在李玉刚这边,认为在戏曲观众老龄化的现实下,李玉刚的尝试至少为濒危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但无论支持和批判,李玉刚都因此跌落神坛。

跨界失败跌落神坛

尤其是在去年,李玉刚跨界导演的电影《云上的云》票房惨淡。

不光被人嘲笑是“跳梁小丑”,更有网友扒出李玉刚早年轻生的事情质疑他炒作。

“跌落神坛后,似乎喘气都是错的!”

一张父亲病床前流泪的“摆拍照”被扒出拍摄团队痕迹,网友痛批“消费亲情赚流量”。

在这场争议中,李玉刚“京剧推手”的标签彻底破碎,取而代之的是“虚伪”“投机”的标签。

李玉刚从神坛上跌落,最终演变成全网审判。

从草根出身到为艺术献身,到后来被网友扒出和人投资合作高价开办国学班,想要“割韭菜”的黑料。

更有戏曲主流媒体发文,将李玉刚定义为“流量僭越专业的典型”。

网友们一下将此事上升到“厌流量、反网红”的情绪中,李玉刚也成了“伪文化”、“假情怀”的代表。

面对种种针对,李玉刚也曾在采访中含泪说:

“我只是想为戏曲做点事情!”

在这种争议和分歧中,被网友逐渐放大,李玉刚的“流量”远远超过专业戏曲团体,传统戏曲从业者既羡慕其传播力,又恐惧其颠覆性。

其实,在这场争议中,没有绝对的对错。

正如故宫前院长单霁翔曾言:

“让文物活起来与让传统美起来是同一命题。”

李玉刚的出现吸引眼球仅是第一步,如何引导观众从“视听奇观”转向“审美共情”,才是破圈之后更艰巨的使命。

经历了争议陷入低谷的李玉刚奔赴到西藏朝圣,捐款戏曲学校,还特意拜梅派传人胡文阁为师,系统学习唱腔与身段。

社交平台上,他分享练功日常,展现“十年功”的诚意。

在后来,李玉刚在一档节目中,以飞天造型演绎《凉州词》,将反弹琵琶舞姿与电子国风编曲融合。

节目播出后,“李玉刚变了”的话题登上热搜。

不仅如此,在此后的作品演绎中,他耗时间找来资料研读,甚至重走丝绸之路采集民间音乐素材。

受访时他坦言:“过去追求舞台华美,现在更在意每句唱词的历史重量”。

对于唱腔上,减少依赖假声技巧,转而钻研京剧“脑后音”共鸣法。

在《昭君出塞》巡演中,他主动要求取消耳返,以原声挑战剧院声场。

对于和梅葆玖之间的矛盾,成了李玉刚的遗憾。

梅葆玖逝世当天,他微博发文“此生再无机会当面谢罪”,并暂停所有商演一周。

此后每年清明,他都会匿名向梅兰芳纪念馆献花,卡片仅写“后学李玉刚”。

这场跨越生死的纠葛,最终化作李玉刚创作中的隐喻:

在《万疆》MV结尾,他设计的“戏服焚化”镜头被解读为“与过往和解的仪式”。

而梅派传人胡文阁的评论意味深长:

“传统不是枷锁,创新不是背叛,怕的是丢了敬畏之心”

来源:七月不黏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