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美又飒:铁路女班组长的硬核风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16:31 1

摘要:“建议把杯盖盖上,小心烫伤。”巡视车厢时,韩茹的目光始终落在旅客身上。扶正歪斜的行李、提醒奔跑的孩子、为抱婴儿的旅客调整座椅……她仿佛能读懂旅客未说出口的需求。

近日

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举行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

无数女性正以昂扬的姿态

在各行各业书写着璀璨的篇章

今天,让我们走近

三位来自国铁北京局的铁路女班组长

感受她们在平凡岗位上的

不凡力量

韩茹:“服务要永远多想一步”

33岁的韩茹,是国铁北京局北京客运段京沪高铁一队的列车长。

“建议把杯盖盖上,小心烫伤。”巡视车厢时,韩茹的目光始终落在旅客身上。扶正歪斜的行李、提醒奔跑的孩子、为抱婴儿的旅客调整座椅……她仿佛能读懂旅客未说出口的需求。

这样的“读心术”源于韩茹日复一日的积累。刚工作时,她是师傅的“小尾巴”,工作中把每一个服务细节记在本子上;退乘后,她捧着规章逐句研读;成为车长后,她开始写“服务日记”,记录旅客的潜在需求:“带折叠轮椅的旅客要预留靠门座位”“老人看不清电子屏,要多提醒”……这些日记,也成了她“多想一步”的灵感源泉。

韩茹还推出系列“定制服务”:在乘务室备好玩具、画册安抚哭闹的孩子;为独自出行的老人写下联系方式并协调接站引导;熟记沿线景点攻略,成为旅客的“移动导游”。

“韩车长的‘眼力见儿’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同事安爽说,“她说‘服务不仅要会说,更要会看’,一个细微动作可能就是旅客需要帮助的信号。”

在她的带领下,“多想一步”不再是个人的闪光点,而是整个团队的服务标准。乘务员们学会了在看到旅客面露难色时,主动上前询问一句:“需要我帮您吗?”

这份“多想一步”的坚持,让韩茹从青涩的列车员成长为服务标杆,先后荣获集团公司“三八”红旗手、十佳女职工岗位标兵、暑运立功竞赛先进个人等荣誉。

刘晨冉:必须把设备吃透

唐山电务段宝坻高铁车间RBC控制中心工区,由七位女职工组成,平均年龄29岁,32岁的刘晨冉是工区工长。

“RBC也叫无线闭塞中心,是高铁信息处理的‘神经中枢’,负责将列车运行指令及时准确传递到动车组,每一个指令都关系着成百上千旅客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提到自己的工作,刘晨冉推了推眼镜,表情认真。

2021年,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开通在即,刘晨冉所在的班组参与预介入,恰逢新一代高铁控制系统上线,密密麻麻的代码和全新的逻辑架构,成了横在所有人面前的“硬骨头”。面对新挑战,刘晨冉语气斩钉截铁:“这块‘硬骨头’,我们肯定能啃下”。

从那天起,她的办公桌抽屉里多了一沓厚厚的笔记本。红笔标注电路图的推导过程,蓝笔梳理设备的逻辑关系,绿笔记录故障排查的关键步骤。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页角因为反复翻动已经卷边。

为了弄通一个核心参数的设置原理,她连续三天“泡”在资料室,午饭就啃个面包解决。实在卡壳时,她直接拨通厂家专家的视频电话,从导线缠绕匝数一直问到底层逻辑关系。对方最后笑着说:“你现在都可以参与研发了!”

不仅自己学,刘晨冉还担任“技术教练”。她将复杂的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搬来小黑板,用粉笔一点点画逻辑框图,带领工区成员共同学习。

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刘晨冉就吃透了技术,带领团队高质量完成京唐城际铁路前期介入工作。

如今,刘晨冉更是成长为单位的“技术能手”,获得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标杆班组长多项荣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

孙艺璇:温暖从“我”传递

天津站客运值班员孙艺璇不仅自己发光发热,更擅长将温暖精准地传递到每个需要的地方。

深秋的站台,夜风带着刺骨的凉意。新入职的客运员小王刚接完车,不自觉地把手缩进袖口,在风中轻轻跺脚。这一幕恰好被孙艺璇看在眼里。

第二天班前会结束,孙艺璇没有急着离开,而是从休息室拎出一个保温壶。“最近早晚温差大,我熬了点梨汤,大家都喝一杯暖暖身子。”她一边说,一边取出纸杯,为每个人斟上热腾腾的桂花雪梨汤。

这样的细节贯穿在她十二年的工作中——早班同事总能在休息室找到她温好的豆浆,新员工会收到她手绘的换乘指南,上面细心地标注着她的服务心得。

孙艺璇在工作中建立了一套“温暖”的传导机制:关怀同事让团队变成热源,精准服务让旅客感受到温度,高效协同让温暖在整个车站流动。

“咱们先暖起来,才能把温度传给旅客。”这句话道出了她的服务哲学——温暖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

她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分析客流,为老年旅客准备“点对点”交接卡片,在高峰时段协调开足安检通道,所有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都因注入了温度而变得不同。

2025年,她获评天津市劳动模范。“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面对荣誉,孙艺璇说。

十二年来,她把女性的细腻与担当,揉进了每一次服务中,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温暖着南来北往的旅客。

从飞驰的高铁

到人潮涌动的车站

从隐藏幕后的技术中枢

到直面旅客的服务一线

她们是无数铁路女职工的缩影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

贡献铁路“她力量”

来源:北京铁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