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人格决定财务命运?从习惯到生活,全面破局指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10:35 2

摘要:前几天跟发小老周喝酒,他扒拉着盘子里的烤串,语气特无奈:你说我天天加班到后半夜,工资比去年涨了两千,可钱包还是跟没底似的。

前几天跟发小老周喝酒,他扒拉着盘子里的烤串,语气特无奈:你说我天天加班到后半夜,工资比去年涨了两千,可钱包还是跟没底似的。

给娃买奶粉眼都不眨,自己想换个新手机,瞅着价格犹豫俩礼拜,最后还是买了个二手的。

明明挺努力,怎么总被钱追着跑?

其实不止老周,我身边好多人都这样明明没乱花钱,可钱就是存不下,时间长了还特累,甚至有点麻木。

我以前也这样,后来才发现,这事跟咱们怎么看待钱、怎么花钱的“底层逻辑”有关。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怎么搞懂自己的“金钱人格”,把钱的事儿理顺,日子才能过得不慌。

老周后来跟我吐槽,说他爸妈以前总说“钱要省着花,不然饿肚子”,导致他现在要么攥着钱不敢花,要么偶尔绷不住就乱买去年双11,他没忍住囤了三箱洗衣液,现在还没用完。

这其实就是“金钱脚本”在起作用,咱们对钱的看法,早被原生家庭左右了。

我还见过更极端的例子:我同事小琳,家里以前总入不敷出,她现在哪怕月薪两万,还是不敢给自己买超过五百块的衣服,体检都要纠结半天。

这种“阻碍型”的金钱脚本,特别容易让人陷入“越省越焦虑”的怪圈。

反过来,我另一个朋友小凯,爸妈都是理性理财的人,他现在每个月发工资先存一部分,剩下的再花,日子过得特稳。

除了金钱脚本,“金钱人格”也很关键。

咱们普通人常见的有五种:投资者、储蓄者、挥霍者、负债者、购物者。

小凯就是典型的储蓄者,发薪日先把一半钱转进定期;我以前合租的室友是购物者,发工资当天就把购物车清了,月底总找我借花呗。

本来想觉得储蓄者肯定最靠谱,后来发现也不是小凯之前为了存钱,连朋友婚礼的份子钱都想少给,差点闹矛盾。

高净值人群的人格更细分,《私人财富》杂志的拉斯・艾伦・普林斯提过九种,比如“独立者”攒钱是为了不看别人脸色,“大亨”则是为了权力和影响力。

这个观点,被不少理财博主拿来分析。

我特意去查了下,去年该杂志的调研显示,高净值人群里“独立者”占比最高,快三分之一了。

其实不管是哪种人格,都没啥好坏,关键是得知道自己的倾向比如我知道自己有点“购物者”属性,现在每次下单前都先放购物车,隔三天再看,好多东西就不想买了。

搞懂自己的金钱人格,只是第一步,真正难的是把花钱的习惯、态度、价值观理顺。

我之前犯过一个特傻的错:刷短视频看到博主推荐咖啡机,说“提升生活幸福感”,我立马就买了,花了小两千。

结果用了两次就闲置了,现在放阳台落灰。

后来才想明白,这就是“情绪化消费”,被当时的新鲜感冲昏了头。

咱们好多人都有这毛病:开心了想买东西庆祝,难过了想买东西安慰,其实根本没考虑要不要。

我表妹更夸张,她失恋那阵,一周买了五个包,后来跟我说“当时觉得花钱能好受点,现在看着包只觉得心疼”。

很显然,这种“下意识”的消费习惯,只会让钱白白流走。

态度也很重要。

之前我做过原文里提到的“金钱态度练习”,10道题我答了7个“是”“总觉得钱不够”“担心退休后没积蓄”,当时看完结果我才恍然大悟,难怪我总焦虑,原来对钱的态度太紧绷了。

反过来,我发小老周的弟弟,答了3个“是”,他对钱特随意,买东西从不记账,月底总搞不清钱花哪儿了。

并非明智之举,太紧绷或太随意,都容易出问题。

最关键的还是价值观要跟花钱对齐。

我表哥和嫂子以前总吵架,就因为嫂子爱买奢侈品,表哥觉得该先攒钱换个大房子两人的价值观没对上,花钱的方向自然不一样。

后来他们一起列了“家庭优先项”,把“换房”放在第一位,嫂子也很少买奢侈品了。

如此看来,把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比如家庭、孩子教育)搞清楚,花钱才不会跑偏。

我之前也列过,把“旅行”和“学习”放在前面,现在宁愿少买衣服,也会攒钱出去看看或者报个课程,心里踏实多了。

第二章钱和日子,其实是“互相搭台”的

咱们总觉得钱是“单独的事”,其实它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

原文里提到“生命之轮”,齐格・齐格勒本来提了七个领域,后来加了“社交”,一共八个。

我邻居阿姨就是例子,她儿子房贷压力大,阿姨天天睡不着,血压也高钱的事影响了心理健康,进而又影响了身体。

反过来,身体好也能帮着省钱。

我爷爷以前总舍不得去医院,小毛病拖成大毛病,最后花了更多钱。

现在他定期体检,反而没怎么花大钱。

毫无疑问,钱能保障健康,健康也能减少花钱,这是个互相的事。

家庭和社交也一样。

我同事小李,之前因为跟老婆总为钱吵架,差点离婚,后来两人一起学理财,矛盾少了,感情也变好了。

社交圈的影响也挺大小李以前总跟爱攀比的朋友一起玩,人家买新车他也想换,后来跟几个踏实过日子的朋友来往,心态也稳了。

搞不清那些总跟人攀比的人,是不是没意识到,别人的生活跟自己不一样,盲目跟着比,只会给自己添堵。

职业方面更明显。

我以前的领导,攒了点钱后,辞掉了不喜欢的工作,去学了自己感兴趣的设计,现在开了家小工作室,收入比以前还高。

更何况,钱能支持咱们学新技能,技能提升了又能多赚钱,这是个正向循环。

我自己也打算明年攒点钱,报个剪辑课,多学个本事总没错。

其实不用把八个领域都抓着不放,专注一个领域慢慢改就行。

我去年先从“理清金钱人格”开始,每次花钱前想三分钟,现在不仅存下了点钱,焦虑也少了,跟家人的矛盾也少了。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点动了,其他地方也会跟着好起来。

我之前还不信,现在真觉得这话有道理钱的事儿顺了,日子自然就顺了。

现在社交媒体太容易让人攀比了。

我刷朋友圈,总看到有人晒旅行、晒奢侈品,有时候会忍不住想“人家怎么这么有钱”,甚至有点羡慕。

后来发现,好多人是“打肿脸充胖子”我朋友小敏,晒的名牌包是分期买的,每个月要还两千多,日子过得紧巴巴。

这种“攀比”一点意义都没有,只会让自己更焦虑。

我现在很少看那些炫富的内容了,反而会记“感恩日记”,比如“今天发了奖金”“攒够了旅行基金的一半”,慢慢就觉得自己拥有的也不少。

并非明智之举,总盯着自己没有的,只会忽略已经拥有的。

咱们最终的目标,其实是“财务健康”不是有多少钱,而是能掌控钱,能应对突发情况,能朝着目标走。

我现在每个月存一部分钱当应急基金,剩下的按计划花,虽然没成“有钱人”,但心里特踏实。

最后想跟大家说,搞懂金钱人格、理顺花钱习惯,不是为了“变成富豪”,而是为了让日子过得不慌,能给家人好的生活,也能让自己开心。

不用一下子改太多,从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花钱”开始,慢慢调整就好。

毕竟日子是自己的,钱花对了,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来源:星星的情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