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委员会找疯了!结果弗雷德在露营,大佬都爱“断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11:26 2

摘要:委员会先是发邮件,石沉大海;又打私人电话,响到自动挂断;连学术圈常用的社交软件都翻遍了,弗雷德的头像就没亮过。

2025年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公布,评委们就有点慌了。

不是奖项颁错了,是三位得主里的弗雷德・拉姆斯代尔,彻底找不着人了。

委员会先是发邮件,石沉大海;又打私人电话,响到自动挂断;连学术圈常用的社交软件都翻遍了,弗雷德的头像就没亮过。

换谁都会急这可是诺贝尔奖啊,得主本人要是一直不露面,后续流程都没法走。

最后还是弗雷德实验室的同事看不下去,偷偷透了口风:这人三周前就“跑路”了,说是要给自己搞“数位排毒”。

啥是数位排毒?简单说就是跟电子设备彻底划清界限。

弗雷德带着几篇论文钻进了海拔2500米的落基山,白天满山转悠,晚上就住自己搭的帐篷里。

本来想他会不会忍不住偷偷刷手机,后来发现是我想多了他连电脑都没带,偶尔进小镇找家酒吧,也就点杯鸡尾酒,跟陌生人凑一起看场球赛转播,完全不碰任何能联网的东西。

直到他跟妻子路过一个小县城,妻子实在忍不住打开手机,好家伙,200多条未读短信跳出来,有委员会的通知,还有亲友的祝贺。

弗雷德这才知道,自己居然拿了诺奖。

你别说,这事儿听着挺离谱,但细想又觉得合理现在人哪离得开手机?可偏偏是能拿诺奖的人,敢主动把自己从数字世界里摘出来。

可能有人会觉得,弗雷德这是运气好,刚好排毒的时候撞上获奖。

但翻历年诺奖名单你会发现,“失联”这事儿,在大佬圈里算常规操作。

2013年拿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彼得・希格斯,就是个出了名的“隐居科学家”。

这人不光不玩社交网络,连学术会议都很少去,别人邀他演讲,他常说“我的工作都在论文里,见面聊不出新东西”。

儿子怕他没人联系,给他寄了部智能手机,结果他从没主动打过一次电话,号码除了家人谁都不给。

更绝的是,连跟合作方确认事情,他都坚持写纸质信,说是“看字比看屏幕踏实”。

就这么个人,颁奖当天委员会照样找不到他。

后来才知道,希格斯那会儿正坐在爱丁堡一家海鲜酒吧里,慢悠悠吃着午餐,完全不知道自己成了焦点。

换我肯定会提前盯着新闻,可希格斯好像一点不关心对他来说,研究本身比获奖后的热闹重要多了。

还有2012年拿化学奖的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也是个“反数字”达人。

除了查必要的文献,他平时根本不碰电脑,所有邮件、电话都让助理先过滤,只把关键信息传给自己。

获奖后采访请求快把他的电话打爆了,无奈之下,他干脆给助理放了长假,就为了躲清净。

他后来在《自然》杂志上写过一段话,我特别认同:“长时间不被打扰的深度工作,是搞复杂科学研究的前提。一分钟收几十封邮件,看着忙,其实效率早被拆得稀碎了。”

本来想,搞顶尖科研不就得天天盯着前沿消息吗?结果这些大佬用行动打了我的脸真正能搞出突破性成果的,不是那些手机不离手的人,是能沉下心跟自己脑子“死磕”的人。

现在咱们总说“要跟紧信息时代”,可仔细想想,我们每天刷的那些消息,有多少是真有用的?大多是些可有可无的八卦、重复的热点,看着热闹,其实把注意力都拆成了碎片。

而诺奖得主们的“失联”,恰恰是在提醒我们:想做成点事,得学会给大脑“减负”。

说完成就斐然的诺奖大佬,再说说咱们普通人的情况。

去年国庆我回了趟老家,刚好撞见亲戚家的孩子写作业。

那孩子挺聪明,可一碰到难一点的题,皱着眉想了没几秒,就掏出手机对着题目一扫答案立马出来了,接着就乐呵呵地往下写。

我在旁边看着,嘴上夸“现在的工具真方便”,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

我小时候遇到不会的题,只能跑去找住在附近的同学,俩人凑在一起琢磨一下午,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才把题想明白。

现在的孩子可能没法理解,为啥要为一道题耗那么久?但正是那种琢磨的过程,才能把知识点吃透,后来再遇到类似的题,才能举一反三。

有句话说得特别对:“靠着百度和谷歌,永远拿不到诺贝尔奖。”

搜题软件确实省时间,但也悄悄偷走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遇到问题先想着“搜答案”,时间长了,就再也没耐心自己琢磨了这种涣散的注意力,其实比不会做题更可怕。

湖南师范大学的陈传淼教授,就经历过这样的变化。

他年轻时没什么互联网,想查资料只能去学校图书馆,能借到的行业专著就那么几本。

他只好把每本书翻来覆去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要么自己闷头想,要么找同行辩论。

那段日子看着效率低,可他却发表了几十篇论文,还出了好几本著作,成了当时圈子里最高产的学者之一。

后来互联网普及了,输入一个关键词就能下载上千篇文献,陈教授反而慌了,他总忍不住翻几页论文就点开新链接,到最后连一篇完整的论文都读不完。

时间久了,他不光注意力不集中,连睡觉都老失眠,研究也彻底停了下来,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变高效了,是被信息“喂”出了毛病。

直到后来开始控制用手机、电脑的时间,他的状态才慢慢好起来。

《数字病人》里有句话,我现在还记得:“我们每个人都在数字化的道路上病入膏肓,却还不自知。”

其实大脑跟胃一样,也会“消化不良”,每天接收那么多没用的信息,就像吃了一堆垃圾食品,看着饱,其实没营养,还容易“积食”。

可能有人会说:“我要上班、要联系家人,总不能像弗雷德那样去山里断网吧?”其实数位排毒不用那么极端,关键是主动给自己创造“不被打扰”的时间。

我之前去泸沽湖旅游,那地方当时基础设施还不太完善,一进大山就没信号。

刚开始我特别焦躁,坐一会儿就忍不住东张西望,手还下意识地摸口袋想掏手机,却发现掏出来也没用。

但过了两天,我慢慢平静下来,才注意到那里的湖水有多清,小船飘在上面像悬在空中一样;水面上的杨花晶莹剔透,风一吹就跟着飘;天空蓝得没有一点杂质,看着就让人心里舒服。

那次旅行我才发现,之前的旅行根本不算“体验”,顶多是“打卡”走一路拍一路,手机不离手,风景没看进去多少,倒是存了满相册的照片。

而那次没信号的日子,我才真正沉浸到了风景里。

后来离开景区,手机一下子收到200多条消息,可翻来翻去,没有一条是耽误了工作和生活的。

作家路内也有个特别好的习惯,每次要写东西,他都会把手机交给家人保管,还会提前跟朋友说“这段时间别来找我”。

这样一来,他既收不到消息,也没人打扰,很快就能进入写作状态。

林清玄说过:“在这喧嚣的尘世,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净土,能让自己静下心来。”数位排毒不是跟科技作对,是给自己的注意力找个“净土”。

现在顶级的学术圈,其实一直有“闭关文化”,比如中科院的一些研究所,就设有专门的“闭关实验室”,研究员进去之前要把电子设备交了,一次闭关一到三个月,期间就专注搞自己的课题。

很多重大的研究突破,都是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诞生的。

说到底,数位排毒不是要我们彻底放弃电子设备,而是要学会掌控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掌控。

不用像弗雷德那样去落基山搭帐篷,也不用像希格斯那样只用纸质信你可以每天固定一个小时,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专心读本书;也可以在工作的时候,把手机锁进抽屉,避免被消息打断。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不是“时刻在线”,而是“张弛有度”。别让自己变成信息的奴隶,也别让碎片化的消息把生活拆得七零八落。

屏蔽掉那些多余的噪音,专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感受到更踏实的快乐,也才能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点个赞吧,跟朋友们一起试试“数位排毒”不用多复杂,从每天少刷半小时手机开始,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不被信息轰炸的日子,这么舒服。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