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首《出塞》,如一道划破盛唐夜空的闪电,照亮了千年诗史。它的作者王昌龄,被后人尊为“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联璧”。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会发现这位诗坛巨匠的一生,远比他的诗句更为曲折动人。他从寒门学子到边塞诗人,从进士及第到屡遭贬谪,最终在安史之乱的混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如一道划破盛唐夜空的闪电,照亮了千年诗史。它的作者王昌龄,被后人尊为“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联璧”。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会发现这位诗坛巨匠的一生,远比他的诗句更为曲折动人。他从寒门学子到边塞诗人,从进士及第到屡遭贬谪,最终在安史之乱的混乱中黯然离世。王昌龄的人生,恰似一首悲欣交集的七绝——起承转合间,写尽了盛唐知识分子的荣耀与悲哀。
公元 698 年左右,王昌龄出生在太原一个普通家庭。年轻时的王昌龄,像许多盛唐文人一样,怀揣着 “致君尧舜上” 的理想,却没有选择立刻参加科举。他更向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生活 —— 带着一把剑、一卷书,从太原出发,先向东到过嵩山、洛阳,再向南游历江淮、巴蜀,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在漫游途中,他一边欣赏山河美景,一边与各地文人雅士交往,写下了许多清新明快的诗作。比如他路过江南时,看到水乡春日的美景,写下《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中没有复杂的典故,只用简单的比喻,就把采莲女与荷花融为一体的画面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仿佛能看到江南水乡的灵动与美好。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段漫游生活,不仅开阔了王昌龄的眼界,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见过市井百姓的生活,听过江湖游子的故事,也感受过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 这些经历,都成了他日后诗歌中 “接地气” 的底色。直到 30 岁左右,他才结束漫游,回到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开启仕途之路。
公元 727 年,30 岁的王昌龄在长安参加科举,一举考中进士。对于古代文人来说,“金榜题名” 是人生一大幸事,王昌龄也不例外。中进士后,他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 这是一个负责整理国家典籍的小官,品级不高,但能接触到大量书籍,也有机会结识朝中官员。
30 岁的王昌龄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在长安的日子里,王昌龄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写诗。此时他的诗风逐渐成熟,尤其在七言绝句上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写宫怨诗,“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词五首・其三》),没有直接抱怨宫廷生活的孤寂,却用 “寒鸦”“日影” 的对比,把宫女的凄凉处境写得入木三分;他写送别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以 “冰心玉壶” 自喻,既表达了对亲友的牵挂,也彰显了自己清正廉洁的品格。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然而,官场并非诗坛。王昌龄性格耿直,不擅长阿谀奉承,在秘书省待了几年后,始终没有得到提拔。公元 734 年,他又参加了 “博学宏词科” 考试(唐代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虽然再次考中,却被派到偏远的汜水(今河南荥阳)担任县尉 —— 从长安的京官,变成地方小吏,这对满怀理想的王昌龄来说,无疑是一次打击。
但他没有消沉。在汜水任上,他依然坚持写诗,也关注百姓生活。据说他曾写下《代扶风主人答》,描写贫苦百姓的艰难处境,字里行间满是同情。这段经历,让他更加了解基层社会的现实,也让他的诗歌多了一份对民生的关怀。
公元 738 年左右,王昌龄因工作调动,来到西域边塞地区。关于他是否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他的边塞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
盛唐时期,边疆战事频繁,许多文人都有 “投笔从戎” 的志向,王昌龄也不例外。在边塞,他看到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壮阔景象,也见证了将士们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豪情壮志。这些经历,让他写下了一生中最富感染力的边塞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的《出塞》(其一),开篇就用 “秦时明月汉时关” 跨越千年的时空,把历史与现实结合,既写出了边塞的苍凉,也暗含了对和平的渴望;《从军行七首・其四》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没有描写战争的惨烈,却用 “穿金甲”“终不还” 的细节,展现了将士们的坚定决心;而《从军行七首・其五》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则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让人仿佛能看到战场上的硝烟与红旗。
王昌龄的边塞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因为他写出了边塞的壮美与豪情,更因为他在诗中融入了对战争的思考 —— 他既赞美将士们的英勇,也同情他们的疾苦;既歌颂国家的强盛,也期盼和平的到来。这种 “刚柔并济” 的风格,让他的边塞诗超越了一般的写景抒情,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
这段边塞岁月,虽然艰苦,却成了王昌龄创作的 “黄金时期”。他的七绝,在此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 语言凝练,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后人因此称他为 “七绝圣手”,甚至说 “唐人七绝,惟王昌龄最为擅长”。
从边塞回到中原后,王昌龄的仕途依然不顺。公元 740 年左右,他因 “不护细行”(生活细节不够检点,具体原因史书未详)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这次贬谪,让他再次远离政治中心,开始了中年的漂泊生活。
在江宁任上,王昌龄虽然心情郁闷,却没有放弃写诗。他常常与当地的文人交往,比如与诗人李白、高适等人都有过唱和。据说李白路过江宁时,曾专门去拜访他,两人一起饮酒赋诗,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王昌龄还写下《送李十五》《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等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公元 748 年,王昌龄又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 龙标比江宁更偏远,当时还是 “蛮夷之地”。面对再次贬谪,王昌龄没有抱怨,反而在诗中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龙标野宴》)。诗中没有被贬的愁苦,反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可见他的心境已经变得更加豁达。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在龙标期间,他依然关心百姓。当地有少数民族居住,他尊重他们的习俗,还曾写下《箜篌引》,描写少数民族的音乐和生活,成为研究唐代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料。他的学生阎伯理还写下《黄鹤楼记》,文中提到王昌龄在龙标的事迹,可见他当时在当地的声望。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唐朝陷入战乱。此时的王昌龄已经 57 岁左右,他辞去龙标县尉的官职,准备返回故乡太原。然而,战乱让归途变得异常艰难,他只能沿着长江向东逃亡,途经亳州(今安徽亳州)时,遭遇了一场意外。
当时,亳州刺史闾丘晓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早就听说过王昌龄的名气,却因为嫉妒他的才华,又或者因为王昌龄不愿依附自己,竟然找了个借口,将王昌龄杀害。一代 “七绝圣手”,就这样在乱世中含冤而死,享年约 59 岁。
王昌龄的死,是唐代诗坛的一大损失。后来,名将张镐平定叛乱后,听说了王昌龄的遭遇,非常愤怒。他找到闾丘晓,质问他:“你为什么要杀王昌龄?” 闾丘晓无言以对,最终被张镐处死,为王昌龄报了仇。但这位诗人,却再也无法回到他热爱的诗坛,再也无法写下更多动人的诗句。
名将张镐平定叛乱后,找到闾丘晓,质问他:“你为什么要杀王昌龄?” 闾丘晓无言以对,最终被张镐处死。
王昌龄死后,他的诗作被后人整理成集,流传至今。他的诗,既有盛唐的雄浑气魄,又有文人的细腻情感;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无论是《出塞》的壮阔,还是《芙蓉楼送辛渐》的清雅,抑或是《采莲曲》的灵动,都成为唐诗中的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王昌龄的诗句时,依然能感受到他笔下的山河壮美、情感真挚。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漂泊与坎坷 —— 青年漫游、中年贬谪、暮年逢乱,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诗歌的热爱,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盛唐的繁华与沧桑,也书写下自己的人生与情怀。
“七绝圣手” 的称号,不仅是对他诗歌技巧的肯定,更是对他人格的赞美。他就像自己诗中的 “冰心玉壶”,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纯净与正直;他也像边塞的明月,虽然历经风沙,却依然照亮了后世的文学之路。
王昌龄的一生,是盛唐文人的一个缩影 —— 有理想,有才华,有豪情,也有无奈。但他留下的诗句,却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正如那轮 “秦时明月”,虽然跨越千年,却依然在今天的夜空下,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