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笔下的人间温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07:06 2

摘要:萧红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仅三十一年的短暂生命里,她始终热爱文学,既与封建思想抗争,也与艰苦的生活抗争,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她的一生充满困顿,思想却璀璨夺目。她的散文语言鲜活质朴,又饱含深意。这本《萧红精品文集》收录了她

转自:嘉兴日报

■姚孝平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仅三十一年的短暂生命里,她始终热爱文学,既与封建思想抗争,也与艰苦的生活抗争,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她的一生充满困顿,思想却璀璨夺目。她的散文语言鲜活质朴,又饱含深意。这本《萧红精品文集》收录了她几十篇散文,让读者得以领略萧红在散文创作上的不凡成就。

萧红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描写却细致,笔触细腻入微。在她的笔下,柴米油盐的寻常日子都是素材。比如《度日》中这样写道:“小洋刀好像削着梨皮一样,把土豆刮得很白,很好看,去了皮的土豆呈乳黄色,柔和而有弹力。”而“每天吃饭,睡觉,愁柴,愁米”的生活状态,也真实地映照出她当时度日的艰难。

在《借》中,她写道:“到家把剩下来的一点米煮成稀饭,没有盐,没有油,没有菜,暖一暖肚子算了。”这种日记般的“流水账”,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读来令人为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感到心疼。

在萧红的散文中,我以为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回忆鲁迅先生》。这是她难得的长篇散文,也比其他人笔下的鲁迅回忆更为生动。文章从一个朋友、一位客人的视角,描绘了鲁迅先生的饮食起居、生活喜好、穿着打扮,也写到了他的家庭成员。这篇回忆录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更为后世读者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真实、可爱的鲁迅。

文章从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声写起,再写他对穿着和色彩的独到见地,继而写到了先生的饮食,比如不爱喝牛奶,喜欢吃硬饭和油炸食品,饭后必吃胃药。

萧红对先生的刻画极为细腻,连碗也不放过:“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说到鲁迅看青年来信时,“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提到他的穿着,她写道:“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脚穿黑帆布胶皮底鞋。”家里来客人时,菜会很丰盛,用大碗装四五碗,多则七八碗,平常就三碗。关于饮食,“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一家人看完电影出来等电车,海婴在旁边跑,“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尽管足不出户,鲁迅先生依旧很忙。从下午开始陪客,一直到深夜,“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这犹如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清晰,让人印象深刻。

萧红还写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包括桌椅家具的布置,以及那张写字桌。因为先生写作时怕吹风,窗子就关起来,屋里热得和蒸笼一样。

鲁迅先生生病之后,生活依旧,照常陪客、回信、校稿、翻译,工作反而更紧了。他不肯多休息,病情也时有反复。“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写到鲁迅先生去世,萧红仅用了这样波澜不惊的两句话。看似平淡,实则情感暗涌。越是亲近的人离去,越难用语言表达,字越少,心里的痛越深,情感也越复杂。

我非常喜欢这篇回忆录,它不用绚丽的语言,只是把鲁迅先生在家的日常生活像珠子般串联起来,就像家人、邻居或亲戚谈论一个熟悉的人,平实且具体,言之有物,每句话都立得住。她用白描的方式,勾勒出自己眼中、心中的鲁迅形象,在不经意的描写中,透出散文“平淡而有味”的真谛,也让读者感受到人间最真实的温度。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