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锦绣太原|行役道中 借酒抒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5 05:47 2

摘要:杜牧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冥冥之中,却与山西这片土地渊源甚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七绝《清明》,便把杏花村汾酒的美誉广播神州大地。而这首五律《并州道中》与七绝《清明》相较,同是写山西,同是写春季,其风格

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杜牧《并州道中》

杜牧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冥冥之中,却与山西这片土地渊源甚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七绝《清明》,便把杏花村汾酒的美誉广播神州大地。而这首五律《并州道中》与七绝《清明》相较,同是写山西,同是写春季,其风格和思想意蕴却反差很大。

《并州道中》一诗,将读者的视野拉进晚唐时期太原初春的郊野景象之中。

诗歌首联交代了写诗的缘由和背景。“行役”通常指因公旅行,此处结合杜牧的经历,应该是受朝廷委派充任随军参军。杜牧生长于诗书官宦大族,青少年攻读诗书、儒家经典外,还熟读《孙子兵法》,为该书作过翔实的注疏,可谓文武双修之才。奈何晚唐藩镇割据,朝政昏聩,党争倾轧剧烈,宦官专权尤甚,杜牧得不到实质性的重用,理想和抱负无法施展。一个“倦”字,将身心的困顿和无奈表露无遗。他说:连日来劳苦行军,我已身心俱疲,铺纸研墨拈笔,欲一诉心中愁闷与凄苦,但又有谁会真心倾听和理解呢?情感的压抑,心绪的彷徨,开篇落笔便和盘托出,畅快直爽,不加掩藏。

颔联写景。已经入春了,太原郊野的上空还不时地飘洒着雪花。傍晚时节,站在戍边的望楼上,能听到边境防线各处军屯里,不时传来的用于彼此联络的阵阵号角之声。随着越下越大的雪花,角声凄咽绵长,在昏暗的空中四下飘荡,仿佛要与远方的沉沉暮云融为一体了。

颈联渗入了诗人自己的行为动作。“极目”和“回头”,都是在写眼睛:一个眺北再眺北,一个望南再望南,北边是荒莽的边塞,杳无人迹;南边的空中是正在北归的雁群,以及雁群身后那苍茫无垠的天际。而那天际的尽头是哪里啊?应该就是长安城吧,是大唐朝廷吧。

颔联看似客观写景,却以景写人,情入景中,情景交融,主观之至。颈联貌似主观写人,却借人摹景,景喻情心,情寓于景,客观之至。杜牧之笔法,微妙精伦,于此亦可窥见一斑。

尾联,作者面对荒冷、肃杀、低沉、压抑的并州初春大地,身处单调、简陋、粗粝、萧索的军旅营帐内外,他说:拿什么来安抚我苦闷之心、厌倦之情呀?看来,唯有再次畅饮并州的美酒,直到一醉方休,高卧大眠,醺醺于梦乡,方可解除人生在世的千愁万绪,浇灭盘结于胸的不平块垒。

杜牧诗风向以俊爽清丽独步晚唐,尤长于七绝和七律,擅咏史抒怀。诗论评价他:“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而《并州道中》却又展现了诗人的另一种精神气质,沉郁忧思且率朗爽直。他这种风格直接影响到后人,宋代诗人王操就作过一首同题诗:“从军无住计,近腊塞门行。风劈面疑裂,冻粘髭有声。太阳过午暗,暮雪照人明。马上闻吹角,依依认汉城。”由此可见杜牧《并州道中》一诗影响之深。另外,从诗中也不难发现,晚唐至有宋时期,太原乃至广大周边一带的气候甚为寒凉,起码冬春两季,对于过往商旅和边关戍军,的确是有一定压力的。那段历史时期,战乱频仍,气候相对寒冷,也许和地球当时正处于新一轮“小冰期”不无关联吧。

来源:全球国货之光&大使家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