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0岁的袁玉兰是一家高校锅炉房的管理员,已经在云南昆明工作了十多年。她每天早上六点前就要进锅炉房值守,中午常常只能对付几口泡面或者剩饭,晚上七八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长期待在封闭的锅炉房,袁玉兰总爱泡一壶浓茶提神,抽烟也成了习惯,一天至少半包。虽然平日里因值
50岁的袁玉兰是一家高校锅炉房的管理员,已经在云南昆明工作了十多年。她每天早上六点前就要进锅炉房值守,中午常常只能对付几口泡面或者剩饭,晚上七八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长期待在封闭的锅炉房,袁玉兰总爱泡一壶浓茶提神,抽烟也成了习惯,一天至少半包。虽然平日里因值班不能喝酒,但一旦赶上朋友聚会或节日宴席,她就一定会喝个不醉不归,觉得这才是放松的方式。
2021年11月5日,袁玉兰参加多年好友的乔迁宴,那天她格外高兴,几杯黄酒下肚后情绪更是高涨,拉着朋友们有说有笑。然而正当气氛最热烈时,她却突然觉得心口发闷,就像锅炉压阀失控时的那股憋闷劲,心脏乱跳得不受控制,一阵快一阵慢,跳得她耳朵里嗡嗡响,手也开始发抖。
袁玉兰连忙用纸巾擦了擦额头,不知不觉已经渗出一层冷汗。刚想举杯敬酒,却发现手指冰凉、发软,握都握不住酒杯。她本能地捂住胸口,能明显感觉到胸骨下方有一团乱窜的力量,一波又一波。脸色也在那一刻骤然变得苍白,呼吸越来越急促,说话都断断续续的,朋友们立刻察觉异样,赶紧搀她去沙发上坐下,不停劝她别再喝了。
袁玉兰嘴上答应着,却没太在意,只当是喝多了、血压波动导致的。可三天后的下午,就在锅炉房的控制台前,她刚检查完一组水温数据,正准备转身接开水,胸口又是一阵突如其来的紧缩。这次比上次更沉、更重,心脏跳动像突然失控的机器,震得整个胸膛都在发麻,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胸口慢慢撕裂一般。
袁玉兰一下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身子微微前倾,努力吸气,却始终感觉空气堵在喉咙,根本吸不进去。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脸色发青,嘴唇开始泛紫,连伸手按警报器的力气都没有,只能靠着椅背大口喘气,呼吸像拉风箱一样急促刺耳,耳边是轰鸣一片。
好在此时锅炉房的值班员发现不对劲,慌忙跑来拍她后背,一边呼叫上级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袁玉兰想回应,却根本说不出话,指尖麻木僵直,眼前一阵发黑后便彻底失去了力气,整个人歪倒在地。被送上救护车时,袁玉兰的意识已经逐渐恢复。初步体征检查:体温36.5℃,呼吸21次/分,脉搏88次/分,血压为148/94mmHg。面色苍白,额头出汗,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心音节律尚齐,心率偏快,心前区无杂音,四肢无水肿。
医生随即安排了心电图、心肌酶、彩超等检查。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心率约88次/分,ST-T段无明显异常,未见早搏或传导阻滞。肌酸激酶(CK)51U/L,肌钙蛋白I为0.005ng/mL,均正常。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内径正常,射血分数(LVEF)为63%,瓣膜结构及功能正常,无返流及积液。其他如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也未见异常,入院血压维持在138/88mmHg。
医生分析认为,虽然所有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但袁玉兰频繁出现突发性心悸与胸闷,结合既往的不良生活习惯与近期饮酒诱因,更可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伴随偶发心率波动,属于功能性心律异常的一种表现。尤其在酒精作用下,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进一步诱发心脏不适。虽非器质性心脏病,但若忽视,反复刺激可能加重症状,甚至诱发心源性事件。
接着,医生为袁玉兰开具了小剂量降压药物稳定血压,同时反复叮嘱她务必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与咖啡,杜绝一次性大量饮酒;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与夜班熬夜;建议每日进行轻度运动,如快走、拉伸、深呼吸等,以放松紧张神经系统,减轻交感兴奋;并定期回院监测血压与心电图,必要时配合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是否存在更深层的节律异常。
袁玉兰点头连声答应,回家后在家人监督下严格执行医嘱。她每日清晨六点起床,晚上九点半准时入睡,三餐由丈夫提前准备好,尽量清淡低油。锅炉房午休时,她也不再抽烟,而是静坐闭目养神。渐渐地,她气色变好了,精神也比过去更轻松。即使偶尔胸口有些紧,她也总能深呼吸几次扛过去。然而,2022年4月15日清晨,一场更猛烈的心悸发作,打破了她短暂的安稳……
那天清晨五点半,袁玉兰像往常一样早早赶到锅炉房,准备进行开炉作业。她戴上厚重的防护手套,点燃炉膛,拉开电闸,一切看似正常。然而就在转身查看水压表的那一刻,她的胸口猛地一紧,像是被一块滚烫铁板死死压住,心跳瞬间加快,扑通扑通狂乱地撞击着胸腔,每一下都像铁锤砸在肋骨上,震得她脑袋发晕。
袁玉兰下意识扶住操作台,双手紧攥扶手,掌心迅速被冷汗浸湿。紧接着,额头的汗珠沿着鬓角滑落,顺着面颊滴在地上。她张大嘴努力吸气,却只觉得一股灼热的气流堵在咽喉,呼吸像是在灼烧的空气中挣扎,越吸越憋,胸口胀得仿佛要炸裂。耳边传来阵阵嗡鸣,像水泵轰鸣,又像自己的心跳被放大成擂鼓。
她脚下发软,踉跄着朝锅炉房门外走去,想寻找其他值班人员帮忙,可刚迈出几步,腿脚一阵抽空般的虚软,她整个人顿时瘫倒在地。下一秒,脸色煞白如纸,嘴唇迅速泛起青紫,呼吸断断续续,胸膛剧烈起伏,像拉风箱一般急促沉重。袁玉兰试图抬手按住胸口,却发现手指已经冰凉僵硬,毫无力气
就在这时,锅炉房巡检员听到机器异常响动,飞奔过来,看到袁玉兰已经蜷缩在地、脸色惊人地苍白,立即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跪下为她撑住身体。短短几分钟后,急救车呼啸而至,将她紧急送往市立医院抢救。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医护人员迅速将袁玉兰推入抢救室展开紧急处置。入抢时她面色惨白,呼吸急促,指尖冰冷,测得血压为88/64mmHg,脉搏高达112次/分,心律不规则。心电监护初步提示为窦性心动过速,伴有间断性房性早搏。急诊医生毫不耽搁地为她建立双侧静脉通道,立即吸氧、持续心电监测、快速输液扩容,同时推注低剂量多巴胺以维持循环灌注。
经过将近半小时的密切处置后,袁玉兰胸口的压迫感与呼吸憋闷逐渐减轻,面色也恢复了几分血色。她的血压逐步回升至108/72mmHg,脉搏降至90次/分,意识逐渐清晰。初步稳定后,医护团队随即启动全面评估流程,安排了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显示,血常规各项指标正常,血红蛋白、白细胞与血小板均处于参考值范围内,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肌酐水平也均无异常。
进一步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I、CK-MB及肌酸激酶,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升高;D-二聚体正常,凝血功能亦未发现异常。复查心电图显示心律较前稳定,ST段无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形态未见异常。彩超提示心脏四腔大小对称,室壁运动协调,瓣膜结构完好,未见返流,心包腔亦无积液。
这组几乎“完美”的检查数据让医生陷入困惑。袁玉兰的发作症状极为剧烈,堪比急性心梗,可一连串的检查却几乎都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为了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医生决定为她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过程中,导管沿动脉顺利送至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三支主干管腔均通畅,无明显狭窄、斑块或堵塞,血流评级达TIMIⅢ级。
而此时的袁玉兰,虚弱地半躺在病床上,胸口仍隐隐作痛。她闭着眼回想几个小时前在锅炉房突如其来的剧烈心悸,窒息感、晕眩感交替袭来,几乎要把她从炉前活活压倒。可现在医生却告诉她——心电图正常,造影也没问题,一切检查看起来都没有毛病。这让她满脸疑惑,不知道这好好的身体,怎么突然就出了这么大的问题。
丈夫守在床边,看着袁玉兰疲惫瘦削的脸庞和虚弱得几乎坐不直的身子,眼眶渐渐泛红。他忍不住压低声音问医生:“她差点死在锅炉房,怎么现在却查不出什么病?不会是哪个地方漏查了吧?如果不是心脏堵了血管,那她这突发的心悸、胸闷到底是怎么回事?”
医生沉默片刻,眉头微锁,语气凝重地解释道:“目前我们通过常规心电图和彩超,确实排除了大多数器质性病变。但必须承认,这类检查对一些短暂发作型、偶发型的心律失常存在盲区。为进一步排查,我们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它能全天候捕捉心电信号,记录那些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的异常节律变化,以及隐匿性的心肌缺血。”
经过家属同意,袁玉兰于次日接受了动态心电图监测。护士将她胸口清洁剃净,依照标准导联位置贴上十余个电极,再用胶带牢牢固定,以免脱落。电极通过导线连接至一个小巧的记录仪,挂于腰间,全天候24小时持续记录她的心电活动。
监测期间,袁玉兰照常生活——吃饭、起夜、休息、散步,一旦感觉胸闷或心慌,便立即按下记录仪上的事件标记键,并在配发的日记中详细记录当时的活动、时间及不适感。24小时过后,检查报告很快出炉。数据显示:全天心率在59至111次/分之间波动,为窦性心律;监测期间未见房性或室性早搏,无短暂性心动过速或明显传导阻滞;ST段始终维持稳定,未见抬高或压低迹象。
即便是在袁玉兰自述出现胸闷、心慌的几个时段,动态心电图记录也仅提示轻度窦性心动过速,未见任何明确的心律失常波形。医生将监测报告合上,神情平静却略带无奈地说道:“从全天记录来看,她的心脏节律始终维持正常,既无房颤,也未出现室性早搏、传导阻滞或心动过缓等异常现象。”
这番话让袁玉兰的丈夫一下子愣住了,坐在一旁的他下意识地握紧拳头,几秒后猛地站起,声音焦躁地追问:“这怎么可能?她发作得那么厉害,连说话都说不出来,脸都紫了,机器怎么一点都没监测出来?是不是检测出了问题?是不是正好错过了发作的时候?”
医生摇了摇头,语气依旧镇定:“动态心电图是24小时连续监测的,能够大幅提高捕捉异常节律的概率。如果症状频繁,通常不会被遗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极短暂的异常发作,或者发作时的节律并不构成典型的电生理异常。不过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确实比较少见。”
这次无果的检查让负责的心内科医生陷入沉思。他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其他可能系统,思索是否还有遗漏。因为在临床上,反复的心悸、胸闷、气促,也常常见于某些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小范围肺炎甚至气胸。因此,医生决定扩展检查范围,安排袁玉兰接受高分辨率胸部CT以及全套肺功能检测。
检查结果很快反馈:CT影像中肺纹理清晰,未见占位病灶或感染灶,无栓塞征象;肺功能测试提示通气与换气功能正常,肺容量及呼气峰流量均处于标准区间,血氧饱和度稳定,排除了肺源性因素。
接下来,医生又为袁玉兰进行了甲状腺功能检查。甲功三项、甲状腺抗体及彩超提示:甲状腺形态规则,大小正常,未见实质性结节或肿大;促甲状腺激素(TSH)与游离甲状腺素(FT4)均在参考范围内,未见甲亢或甲减的表现。
检查项目越做越多,结论却一项项排除。医生翻着病历和各项检查报告,一页页地重新审阅,脑中不停复盘发作场景与可能性。从心脏到肺,再到甲状腺,所有常见致因几乎已被逐一排除,可袁玉兰的症状依旧一日比一日重,发作间隔越来越短,程度却越来越剧烈。她整个人虚弱得几乎无法下床,面色惨白、目光黯淡。每次稍一动弹,胸口便像被钢钳夹住,气息绵薄如丝。
袁玉兰的丈夫日夜守在床边,看着妻子憔悴下去,心中充满焦虑与无力。第五天上午,查房医生刚走进病房,袁玉兰丈夫情绪再也绷不住了,红着眼睛冲到床尾,语带哽咽却近乎失控地喊道:“你们不是说她可能是心脏问题?结果心电图、造影、动态监测统统都正常!不是说有可能是肺?CT和肺功能也正常!现在连甲状腺都查了,还是什么都没有!可她人明明越来越差,胸口痛得直不起身,夜里冷汗直冒,我们连睡觉都不敢合眼!你们到底是没查出来,还是不敢下结论?”
“做检查做了一大堆,花了几千块,说是三甲医院,怎么就查不出一个病来?!要是再这么拖下去,她会不会连命都没了?你们今天要是还不能给我一个明确答复,我就去投诉!我实在受不了了!”
病房里瞬间沉默,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站在一旁的护士吓得不敢作声,连病历本都差点掉在地上。主治医生沉默许久,终于放下手中的笔,语气低沉地说:“我们理解您的愤怒和焦虑,也承认目前检查尚未给出一个明确诊断。可我们确实已经做了全面系统排查,每一项都排除了重大疾病。我们也同样希望能尽快找到病因,帮助袁女士恢复健康。”
可这番理性的话语,反而像火星一般点燃了袁玉兰丈夫积压多日的情绪。他声音发抖地反问:“理解?你理解她一个晚上醒三次,胸口发紧、心跳乱跳,吓得满头大汗的感受吗?你理解她连楼道都走不动,坐在马桶上都差点昏过去的恐惧吗?我不要求你们神医,但起码别让我每天都看她一点点被拖垮!你们到底还有什么办法?除了让我们不停花钱查不停查,你们还能干什么?”
正说着,心内科主任恰巧从门外经过,听见争执声,推门走进病房。主任没有立刻发言,而是站在病床边,认真听完袁玉兰丈夫的倾诉与医生的诊疗陈述。他双手背后,神情越来越凝重,不时低头翻看病历和化验单。
等主治医生将诊疗过程汇报完毕,主任沉吟片刻,随即坐下,在病历上刷刷写下几项补充检查内容,并转头对护士下达指令:“马上安排检查,全部今天完成,不准遗漏任何细节。”
几个小时后,新的检查结果陆续送达,主任坐在值班室仔细翻阅每一页报告,眉头越皱越深。当他翻到最后一页时,突然顿住,沉默良久,眼神深处闪过一丝明悟。
主任快步返回病房,走到袁玉兰床前,没有多余寒暄,直接伸手按在她左胸下方一个不起眼的部位,指腹稍稍用力。袁玉兰本已半躺,突然整个人一颤,胸口猛地痉挛起来,心跳仿佛失控般剧烈乱跳。她的脸色瞬间发白,呼吸紊乱,冷汗如豆,惊呼声尚未出口,就被压得满脸痛苦。丈夫慌忙扑上前扶住她,整个人惊得说不出话。而就在这剧烈反应的一刻,主任目光一沉,轻声却坚定地说:“就是这里,问题找到了。”
经过主任的对症治疗,仅仅两周时间,袁玉兰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减少,气促感彻底消失,睡眠与食欲均恢复正常,整个人重新恢复了活力。三个月后随访复查时,影像结果显示原先触发部位敏感性已消除,心率平稳无复发。整整一年过去,袁玉兰再也没有因类似问题住过院。
出院那天,袁玉兰和丈夫特意找到主任,亲手送上一面绣着“医术高明,妙手回春”的锦旗。袁玉兰眼含热泪,激动地说道:“我们查了一大圈,以为是高血压、心梗,折腾了半年没找到原因。没想到,真正的病根藏在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地方。如果不是主任经验丰富、当机立断安排检查,我可能哪天就突然倒下了……这个病拖不得,要是诊断再晚一步,后果可不堪设想啊!”
袁玉兰的经历看似曲折,实则是临床上并不少见的一类情况——患者反复出现胸闷、心悸、气促等症状,但通过常规心脏检查、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筛查,甚至冠状动脉造影等全面排查后,依旧无法明确诊断病因。这类患者常常被认为“没病”,但实际症状真实存在,影响生活,甚至会严重干扰正常的工作与睡眠。袁玉兰的案例提醒我们,对于反复发作但查无实质性病变的胸闷心悸,不能简单归为“心理问题”,而应从功能性疾病角度给予足够重视。
功能性心脏症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们并非由于结构异常或器质性病变引起,而是源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或某些特殊区域的神经敏感性增加。这种敏感性可能与慢性疲劳、长期应激、不规律作息、饮食不当以及精神紧张等多种因素有关。袁玉兰长期在锅炉房倒班值守,生活节奏紊乱,又存在抽烟喝茶等刺激性行为,再加上偶尔过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加重了交感神经系统的持续兴奋,从而使得心脏节律调控变得异常敏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患者在静息状态或常规检查中可能表现一切正常,但在特定触发因素下,如情绪波动、身体疲劳、摄入刺激性物质或特定体位改变时,会迅速诱发明显的不适。这种反应多属于神经源性或神经反射性机制,与常见的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机制不同。也正因为如此,常规检查手段常常难以发现异常。
在袁玉兰的病例中,医生最终通过对特定胸前区域的按压,诱发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并结合既往排查资料,判断为胸壁神经敏感综合征。这个病名听起来陌生,但临床上并不少见。它常表现为定位明确的胸痛或压迫感,症状多与体位变化、按压相关,在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时更为明显。由于它并非由心肌缺血或冠脉狭窄引起,因此在心电图、超声、造影等检查中无法发现对应的病灶,容易被误判为心理性疼痛或功能性心悸,甚至被误诊为焦虑或抑郁。
虽然这种病不会直接威胁生命,但由于其发作模式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度相似,很多患者会反复就医、检查、甚至住院。特别是在症状剧烈发作时,患者常会有极强烈的不安与恐惧感,影响生活质量,也增加了家庭与社会的医疗负担。因此,科学认识这类功能性胸痛的机制与特点,避免过度检查与误诊尤为关键。
从治疗角度来看,这类患者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对症干预及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袁玉兰在明确诊断后,通过短期的对症治疗,结合饮食、作息、心理状态的干预,很快取得了显著改善。两周后症状明显减少,三个月后复查已无复发,一年内未再出现类似症状,说明一旦对症,恢复往往较快。
值得强调的是,在袁玉兰康复的过程中,生活习惯的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从原先的不规律作息、刺激性饮食和高压环境中逐步调整为有节律的生活,每天按时休息、合理进食、避免刺激物,同时逐渐减少对身体和心理的多重负荷,使自主神经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说明,对于功能性胸痛而言,规范生活节奏、调整情绪反应、缓解压力,是比单纯药物干预更长效、更根本的解决办法。
这种病症虽然不属于常规意义上的“重大疾病”,但它给患者带来的困扰不容忽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反复出现胸闷、心悸、气促等症状,却在多次检查中未能找到明确的器质性原因,就不能一味归咎为“神经质”或“多想”,也不应完全依赖精神类药物去掩盖。患者与医生应共同努力,深入挖掘发病诱因,从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工作环境等多角度综合评估,结合必要的医学检查与排除式诊断,才能更精准地找到症结所在。
与此同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袁玉兰丈夫从最初的焦急与质疑,到后来主动参与护理、饮食调整和复查随访,为患者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支撑。这也提醒广大患者家庭,在面对复杂不明的疾病时,不应急于指责或放弃,更不能让病人独自承受恐惧与焦虑,而应成为其最坚强的后盾。
资料来源:
1.李强,王静.胸闷心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与心律失常类型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05):441-445.
2.张倩,刘洋,赵磊.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悸伴早搏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4,30(07):203-207.
3.陈浩,孙倩,周婷.焦虑状态与功能性胸闷心悸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8):736-740.
(《50岁大姐频繁胸闷心悸,心电图和冠脉造影都正常,换了一个科室后才终于确诊》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