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是成长的基石,实践是智慧的源泉。为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让劳动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近日,包头市九原区第一实验小学以“聚焦劳动育人•共探雅行课堂”为主题,开展了劳动课首秀展示与教师研修活动,用双手播种希望,用实践点亮课堂。
劳动是成长的基石,实践是智慧的源泉。为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让劳动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近日,包头市九原区第一实验小学以“聚焦劳动育人•共探雅行课堂”为主题,开展了劳动课首秀展示与教师研修活动,用双手播种希望,用实践点亮课堂。
高佳老师带领二年级(1)班学生在劳动教室开启了手工袋制作的趣味实践。课堂上,孩子们先认真学习裁剪布料的技巧,掌握“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的步骤;接着在穿针引线环节,从最初的“线总打结”到后来的“针脚越来越整齐”,他们相互分享握针小窍门,在一次次尝试中攻克难关。最终,一个个色彩斑斓、设计独特的手工袋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有的印着自己画的卡通图案,有的缝制了可爱的立体装饰。活动最后,大家还开展了“最佳创意袋”评选,在展示与互评中,既收获了劳动成果的喜悦,又懂得了“合作与分享让劳动更精彩”。
梁园园老师的自制树叶画课堂,把劳动教室变成了“自然艺术工坊”。课前,三年级学生分组在校园里采集不同形状、颜色的树叶,仔细压平保存。课上,大家先讨论树叶的搭配创意,有的想做“森林小动物”,有的要拼“秋日风景画”。创作时,孩子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修剪树叶形状,有的专注涂抹胶水粘贴,还有的在旁出谋划策调整布局。当一片片普通的树叶变成“活灵活现的小鸟”“层次分明的树林”时,孩子们的脸上满是自豪。这次实践不仅让他们学会了利用自然材料创作,更在分工合作中体会到“集体智慧让劳动作品更具生命力”。
孟佳乐老师在一年级6班教室开展整理课桌实践课。小同学们先观察“杂乱课桌”和“整洁课桌”的区别,然后学习“文具分类—按类摆放—桌面清洁”的步骤。练习时,有的小朋友刚开始把文具摆得歪歪扭扭,在同桌的示范和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大书在下、小文具在上”的收纳技巧。最后,全班开展“课桌整理小能手”比赛,孩子们在互帮互助中完成了课桌的“大变身”。这次实践让一年级学生明白,劳动可以从身边的小细节开始,而“整洁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用心维护”。
张玲老师带领四年级学生在劳动教室进行水果大拼盘创作。同学们提前带来了苹果、橙子、草莓等水果,课堂上分组合作:有的负责清洗水果,有的专注切配造型(老师在旁协助安全操作),有的构思拼盘的整体设计。一开始,有些小组的创意实施遇到了困难,比如水果造型切得不够均匀,但通过组内讨论和调整,最终每个小组都完成了独具特色的拼盘——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是“可爱的动物造型”。在品尝和分享环节,大家不仅尝到了水果的香甜,更感受到“分工协作让劳动成果更美味”。
李文慧老师的缝制沙包课堂,让五年级学生体验了传统手工的魅力。从画沙包的正方形样稿,到裁剪布料、穿针引线缝合,再到填充棉花、封口,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孩子们的耐心。刚开始,不少同学的针脚歪歪扭扭,甚至出现“漏缝”的情况,老师便逐组指导,同学们也互相借鉴技巧,慢慢掌握了“平针缝”“回针加固”的方法。当一个个饱满结实的沙包制作完成时,大家迫不及待地在教室外的空地上玩起了丢沙包游戏。这次实践让孩子们在针线穿梭间,传承了手工技艺,也懂得“劳动成果的耐用性,源于每一个步骤的认真对待”。
李芳老师在劳动教室开展面食的制作实践,带领六年级学生走进面食的世界。活动前一晚,李老师布置同学按小组准备好发面、馅料、擀面杖等食材工具。活动时李老师先带领同学们认识食材和工具,之后现场演示了揉面、擀皮、包馅的关键步骤,从“面团要揉到光滑有弹性”到“馅料要放得不多不少”,细致讲解每个操作要点。同学们眼神专注,认真记录技巧。实操环节中,课堂瞬间变成热闹的“美食工坊”。
有的同学小心翼翼地擀着面皮,虽偶尔厚薄不均,却格外认真;有的同学大胆尝试包馅,手指捏出的褶皱虽不规整,却充满创意;还有小组互相协作,分工揉面、递馅,笑声与讨论声此起彼伏。听课老师们则化身包包子能手穿梭在各组间,手把手指导纠正,耐心解答“怎么才能让包子不漏馅”“褶皱怎么捏才好看”等问题。当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包子被送入蒸笼,同学们满怀期待地守候在旁。随着热气升腾,浓郁的香气弥漫开来,刚出锅的包子松软可口。
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劳动成果,同学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纷纷表示“第一次包包子,虽然不好看但特别香”“原来劳动不仅辛苦,还能收获这么多快乐”。整个劳动教室弥漫着面粉的香气,当热腾腾的饺子和花卷出锅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纷纷感叹“自己做的面食格外香”。这次实践让六年级学生在面食制作中,体会到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明白“美味的食物,源于每一道工序的精心付出”。
每一堂劳动课都摒弃“说教式”教学,以“做中学、学中悟”为核心,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动手、动脑、动心,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课堂展示结束后,全体教师围绕“劳动教育的课堂设计与实施策略”展开专题研修。活动中,授课教师分享了课程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从“目标设定是否贴合学生实际”“活动设计是否具有层次性”“评价方式是否多元”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
参与教师积极研讨,各抒己见:“劳动课要注重‘过程性体验’,不能只追求成果”“可以结合季节和校园资源,开发更多特色劳动项目”“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大家在思维的碰撞中凝聚共识,明确了劳动教育不仅是“教技能”,更是“育品格”,需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构建“课内外联动、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
宋建东校长与孙校长全程参与听评课,从 “如何实施、学生何为、备得如何、课堂何态” 四大维度观课、评课:观 “实施”:落细环节,让劳动有 “温度”;看 “主角”:学生尽显 “雅行态”,素养落地看得见;析 “幕后”:备课紧扣 “标” 与 “生”,根基打得牢;品 “课堂”:有 “劳动味” 更有 “雅行魂”,形态佳。强调 “劳动课既要练‘技’,更要育‘人’,要让‘雅行’的种子在劳动实践中生根”,让劳动课成为涵养 “五雅少年” 的生动课堂。课后,各年段教研组围绕 “小学劳动课实践活动设计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路径” 两大主题分组研讨: 低段组提出 “劳动与生活习惯养成结合”,如将 “整理课桌” 延伸到 “整理书包”“整理房间”,形成家庭劳动任务; 中段组探索 “劳动 + 美术” 融合,如梁园园老师的树叶画可结合 “自然观察日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高段组讨论 “劳动与传统文化融合”,建议在面食制作后,让学生调研 “家乡特色面食”,融入语文 “传统文化探究” 作业。
宋建东校长在总结时强调:“劳动教育不是‘单独一课’,而是‘雅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本次活动为起点,让劳动课成为‘养正’的课堂、‘雅行’的课堂、‘成长’的课堂,真正培养‘孝爱乐学,雅行致远’的五雅少年。”活动结束后,教研成果(含教学设计、评课记录、融合建议)已上传至学校希沃校本资源库,为后续劳动课教学提供参考。此次劳动课首秀与研修活动,是小学推进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本次劳动教育教研活动,也是包头市九原区第一实验小学践行 “蒙以养正,雅行立人” 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劳动课程标准》的具体行动。从课堂首秀到深度研讨,从校长引领到全员参与,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 “劳动育人” 的思考与探索。未来,包头市九原区第一实验小学将继续深耕劳动教育,让 “劳动之花” 在雅行校园绽放,让 “技雅” 素养伴随学生成长!
来源:考试可以不用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