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移交工作已有部分进展,但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加沙地带受冲突影响,客观环境给后续工作带来不少阻碍,使得剩余遗体的移交面临挑战。
在巴以冲突的持续影响下,由美国斡旋达成的停火协议,始终围绕着一项关键任务推进。
协议要求哈马斯完成所有人质及遇难者遗体的移交,这不仅是停火能否持续的重要环节,也牵动着多方关注。
目前,移交工作已有部分进展,但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加沙地带受冲突影响,客观环境给后续工作带来不少阻碍,使得剩余遗体的移交面临挑战。
以色列方面则对相关事宜高度重视,始终将其放在优先位置,各方仍在为推动工作进展持续协调。
从目前情况来看,哈马斯已经归还了20名幸存人质和12名遇难者的遗体,54岁的罗南・恩格尔就是这12名遇难者中的一员。
不过,这份停火协议的落实可没那么容易,现实中遇到了不少复杂问题。
按照协议条款,哈马斯得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周一上午9点前完成所有人质的移交,但对于剩余遇难者遗体的移交,哈马斯提出了实际困难。
加沙地带经过冲突后,很多地方都成了废墟,遗体打捞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得需要更多时间和技术支持,才能确保遗体被安全、完整地找到并移交。
这事儿其实也能理解,毕竟废墟堆积的地方,要精准找到遗体本就不容易,而且还得保证遗体完整,这对技术和时间的要求都不低。
外界也从这件事里意识到,停火协议能推进下去,不光需要巴以双方有政治意愿,还得能应对这些现实中的麻烦,每一步都得有耐心去协调,急不来。
罗南・恩格尔来自尼尔奥兹基布兹,这个位于以色列南部的社区在2023年10月7日的冲突中遭了大殃。
恩格尔就是在那天在家中被哈马斯带走的,之后不幸离世,遗体还被运到了加沙地带。
其实早在2023年12月1日,以色列军队就通过相关渠道确认了恩格尔的死亡消息,可当时局势不允许,遗体移交工作一直没法推进。
直到后来,哈马斯在周六释放两名遇难人质,恩格尔才得以“回家”,不过这过程中还出了个小插曲。
因为加沙地带部分区域还是一片废墟,恩格尔的遗体一开始没及时找到,那段时间本就脆弱的停火局势都跟着紧张起来。
还好最后在多方协调下,遗体搜寻工作总算顺利完成,遗体也被送回了以色列。
恩格尔的家庭在这次冲突里也受了大创伤,他的妻子卡琳娜,还有两个十几岁的孩子米卡和尤瓦尔,冲突爆发后躲进安全屋避难,可还是不幸被绑架。
不过比起恩格尔,他的家人算幸运的,在巴以双方第一次达成停火协议的时候,卡琳娜和两个孩子就被释放了,现在也能在家等着恩格尔的遗体回来,给这段痛苦的经历画上一个沉重的句号。
而且恩格尔生前可不是个普通人物,他是一名摄影记者,平时就喜欢记录生活和社会,除此之外,他还长期做公益,担任红大卫盾会MADA的志愿救护车司机。
红大卫盾会作为以色列南部内盖夫地区的红十字会组织,要负责当地紧急救援、医疗支援这些重要活儿。
恩格尔做志愿工作的时候,给好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了温暖,所以他的离世让不少人都觉得特别惋惜。
以色列对人质问题一直很重视,在哈马斯释放的两名遇难人质中,确定其中一人是罗南・恩格尔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第一时间就发布声明,把事件细节说清楚了。
声明里提到,以色列军方已经第一时间把罗南・恩格尔的相关情况告诉了他的家人,还完成了身份确认工作,现在恩格尔的遗体也顺利送回了以色列。
同时,声明里还强调,以色列政府会始终把人质问题放在首位,会“不遗余力地持续推进相关工作,直至所有遇难人质的遗体都能被遣返回国,让他们得以在家乡安息”。
这番表态特别明确地传递出以色列在人质移交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也能看出来以色列在这件事上不会轻易放弃,会一直努力到所有遇难人质遗体都回家为止。
其实从恩格尔遗体移交这件事就能看出来,以色列在人质相关工作上行动力很强,一旦有进展就会及时告知家属,也会积极推动后续工作。
对于那些还没被移交回来的遇难者遗体,相信以色列也会继续和相关方面沟通协调,争取早日让那些遇难者也能回到家乡安息。
巴以之间围绕人质与遇难者遗体的移交,虽已有部分进展,哈马斯归还20名幸存人质和12名遇难者遗体,罗南・恩格尔的遗体也终回故土,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加沙废墟给遗体打捞带来的阻碍,曾让停火局势紧张,也让外界看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
以色列始终将人质问题放在首位,内塔尼亚胡办公室的声明更显其决心,而恩格尔的经历,也让人们看到冲突对普通人的伤害。
目前移交尚未完全结束,后续能否顺利推进,不仅关乎更多遇难者“回家”,也影响着巴以停火局势的走向,各方仍需持续努力。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