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一粟来之不易,爱粮节粮人人有责|信任 信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0 20:16 3

摘要:清晨五点的田埂还沾着露水,鞋尖一踩就陷进软泥里。爷爷弯着腰,手里攥着把小锄头,在刚播下种的田里挪步,眼尖得像在找针:“这里漏了两粒,得补上。”我蹲下去看,泥缝里的稻种只有芝麻大,爷爷却用指腹轻轻按实,“这粒种,要喝够四十天的雨,晒足六十天的太阳,才能长出穗来。

写在前面:

这篇散文是我的龙凤孙辈的习作。文笔虽显得嫩了些,却饱含对粮食的深情。今天是世界粮食日,特将此文推荐给大朋友和小朋友们一读。

——信真

一米一粟来之不易,爱粮节粮人人有责

信任 信佳

盛饭时指尖多抖的那半勺米,落在桌布上的那两粒饭,曾被我随手拂进垃圾桶——直到那年暑假,跟着爷爷去了乡下的田。

清晨五点的田埂还沾着露水,鞋尖一踩就陷进软泥里。爷爷弯着腰,手里攥着把小锄头,在刚播下种的田里挪步,眼尖得像在找针:“这里漏了两粒,得补上。”我蹲下去看,泥缝里的稻种只有芝麻大,爷爷却用指腹轻轻按实,“这粒种,要喝够四十天的雨,晒足六十天的太阳,才能长出穗来。”后来才知道,春耕时犁尖挑破冻土,泥块还带着冬夜的凉;夏耘时要蹲在水田里薅草,蚂蟥叮在腿上也得先把草拔干净;秋收时镰刀割得手心起泡,稻穗在掌心沉甸甸的,谷粒蹭着指腹,痒得像刚睡醒的虫儿——原来一碗饭里,藏着一整个季节的弯腰与流汗。

奶奶总在淘米时把水接在盆里,说“米水养菜”;蒸馒头时会把最后一点面团捏成小饼,说“别浪费了发面的劲儿”。她的米缸永远擦得锃亮,每次倒米都要把袋子抖三抖,“当年饿肚子的时候,一粒米能救命。”可如今在食堂,常看见整碗的米饭被倒进泔水桶,米粒还沾着热气;在餐馆,没动几口的馒头被随手推开,外皮还带着刚出锅的软。我们总以为粮食是货架上取之不尽的商品,却忘了每一粒粟、每一米,都是土地对劳动者的馈赠,是有人用掌心的老茧、额头的汗珠换来的。

爱粮节粮从不是空泛的口号,是盛饭时“够吃就好”的克制,是捡起桌角饭粒的习惯,是点餐时“不够再添”的自觉。当我们把碗里的饭吃干净,把剩下的菜打包回家,不是小气,是对土地的敬畏,对劳动者的尊重。毕竟一米一粟来得那样难,人人多一份用心,才能让每粒粮都不被辜负,让每一份辛苦都有回响。

【推荐者】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