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记忆】古庙里的城上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0 20:29 2

摘要:约乾隆四年至五年(1739年—1740年),西宁佥事(地方官名)杨应琚在今康杨镇城上村创修了康家寨子(俗称康家堡子),现存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80米。

米海莲 制

近日,《青海读书》再次推出“青海记忆”栏目,我思索再三,最终决定写写我的家乡——康杨镇城上村。

城上村的历史起源

约乾隆四年至五年(1739年—1740年),西宁佥事(地方官名)杨应琚在今康杨镇城上村创修了康家寨子(俗称康家堡子),现存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80米。

现今,康家的汉族人口也主要分布在康杨寨子附近,即城上村。城上村因位置偏高于康杨各村庄,旧时称康上庄,后尖扎县成立,改其名为城上大队,现称城上村。

城上村原居住两大姓,一家姓芦,一家姓何。据说,原是由贵德搬迁至此。城上村是当时的商业中心,聚集13家商户,人们生活富足且人丁兴旺。村中建有三座古庙:娘娘庙、关帝庙、三神庙。每年正月初一、二月二、四月八、七月二十二、九月九都有庙会。后因“文化大革命”关帝庙、三神庙均遭到破坏,现仅存娘娘庙即九天玄女庙。九天玄女庙原建时间不详,现存大殿建于清道光26年。

九天玄女的传说

九天玄女也称元女、玄女、九天娘娘、九天圣母娘娘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为道教神祇之一。其原始形象是一只玄鸟,鸟身人面。城上村的九天娘娘像是木雕而成的,慈眉善目,非“人头鸟身”形象。

玄女是一位正义之神,深谙军事韬略、术法神通。据史书记载及神话传说,她是西灵圣母元君的弟子,又是黄帝的军师。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玄女下降传授黄帝兵法,助其取胜。汉魏时期,玄女在民间特别是在道教中有很大影响。

玄女形象还经常出现在古典小说中,例如,《水浒传》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写道:宋江为避难,慌不择路躲进还道村的玄女庙里。在此,宋江神遇玄女,她“头绾九龙飞凤髻,身穿金缕绛绡衣。蓝田玉带曳长裙,白玉圭璋擎彩袖。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环;唇似樱桃,自在规模端雪体。”在书中,玄女已成人形。宋江听闻玄女教诲,揭竿而起,立下替天行道的大旗。

城上村对九天玄女有着虔诚的信仰。玄女虽与道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但由于城上村长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故本庙已经融入佛教和道教两种文化。城上村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分别请僧人和道士做法。

城上村九天玄女庙里的祭祀活动

一年中,城上村会在玄女庙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主要有大年初一的“迎喜”、农历四月初八的“求祈”和农历七月二十二的“秋报”等。

咱们先讲讲“迎喜”。

大年初一早晨,村民们会陆续来到庙里,给玄女娘娘拜新年。等人们到齐后,便开始祭祀活动。村民们先将玄女娘娘的轿子抬出殿外,轿子出殿便不能再落地。待轿子被抬到祭祀地点后,会有一人在轿子前焚香引领,寻找今年“喜”的方向,众人齐喊“请……”以示娘娘可告知大家今年喜在何方。有老乡讲:“如娘娘归神位,轿子便开始旋转,会在今年有喜的方向来回扑走三趟,如轿子不转,则说明娘娘还未归于神位。”村民得知喜在何方后,会照此方焚香磕头,击鼓鸣锣放鞭炮,众人齐喊“年年有喜”。

随后轿子便抬回庙里,待一切安置妥当后,会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将年三十供奉在案桌上糖果,当众抛洒给大家。那一刻,五颜六色的糖果抛洒在空中,像极了陨落人间的七彩流星,人们自不必说,都是跑来抢星星的。有人趴着,有人跪着,也有人跳着,不分老少,皆如此。各类糖果,都有其美好的寓意。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新年的头一天就这样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开始了。

咱们再讲讲农历四月初八。

农历四月初八清晨,人们会在大殿内点燃一百零八盏油灯,一百零八盏油灯意为一百单八将,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主要是请天罡地煞镇守庙宇,为请娘娘出游踏青做准备。

五六个男青年,将玄女娘娘的轿子抬出庙宇,而后绕村庄一周。由于轿子很重,抬轿过程中,会来回打转,有时还会将人甩出去。据乡亲讲:“轿子来回打转地过程,是娘娘归于神位之时。”绕村一周后,人们便接着把轿子抬到原山神庙遗址的山顶上。现在,由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留在村里的多为老年人,因体力不支,已简化了许多程序。轿子不抬了,改用三轮摩托拉着,绕村一周也几乎不转了,而是直接将轿子拉到山上。

山上,有村民们事先用柳条先扎好的稻草人。草人里面装着道士画的符,这符是画在桃木棒上的,民间认为桃木可以辟邪。在旧社会,人们扎完稻草人便不再动用镰刀,因为旧时认为,镰刀割草时发出的“嚓嚓嚓”的声响,好似雷电之声,怕惊动雷电之神。

男人们将轿子抬到山上之后,便会留足半晌,在山头上喝酒划拳,唱歌跳舞。而女人们,则留在庙里生起旺旺的锅灶,准备一天的吃食。待男人们酒兴十足之后,便再次将轿子抬回庙里,轿子上的轿杆不再进行拆卸,因为村民们认为轿杆可以挡风避雨。待一切结束,女人们将准备好的吃食端上桌,这天主要吃凉面,吃凉面寓意为祈求当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民以食为天”,在万物复苏之时,这里的村民用这样一种祭祀仪式,祈求娘娘保佑年谷顺成,仓廪实足,人寿年丰。

最后,咱们再讲讲农历七月二十二。

农历七月二十二早晨,村民们照例要先进大殿烧香磕头。随后,有人会牵羊进殿,焚香请神,众乡亲在后举香齐声道“娘娘领羊,前领身子,后领头。”在此期间,人们击鼓鸣锣,仔细观察羊的神态和动作。据乡亲讲:“他们会在羊背上浇净水,如果羊出现摇头摆尾状,即娘娘接受供奉。若羊毫无反应,则说明娘娘不接受该羊,需重新再找一只。”此羊必须为精羊,需体貌较好,身体健全,不可出现犄角残缺,眼瞎耳缺的羊。

祭祀结束后,会牵羊出殿,宰羊取血。先取羊各部分的少许鲜肉用于祭祀,随后,将剩余部分做成大锅烩菜,也称“腦饭”。做烩菜的原料除肉之外,其它都是村民送来的,很久以前有人会在广播里喊到:“各家有洋芋的拿洋芋,有萝卜的拿萝卜,有青菜的那青菜”。广播外的我听着,显得尤为热闹。该饭也有“百家饭”之称,村中老老少少百十号人,聚在庙里,一同搅动着筷子,扒拉着饭碗,真是快哉,妙哉。现在网络发达了,广播再无用武之地,人们在群微信里一说,信息便四散开来。留在村中务农的人也少了,都是些老弱病少,因此当天的饭也是做好后,各家拿口大盆子,按照人口打回家吃,已经少了些从前的味道。

农历四月初八是祈福,农历七月二十二便是还愿,万事万物皆有始有终,讲求一个圆满,人们在热腾腾的百家饭里结束了一天。

在过去,女人是不能走进玄女庙大殿的,只能在殿外祈福叩拜。而今,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女性地位也显著提高,经城上村民集体讨论,已同意女性入殿祈福叩拜。但由于长期的思想教化,当地老一辈农村妇女,仍旧选择在殿外祈福叩拜,这些都源于她们对九天玄女的敬畏之心。

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写道:“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所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们离开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城上村一代又一代村民虔诚的信仰着九天玄女,每当村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都会去玄女庙烧香叩头,希望娘娘保佑逢凶化吉。尽管九天娘娘并不能满足世俗的一切愿望,但她能给予人们精神上地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安抚情绪和安定社会的作用。同时,城上村除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藏族信仰佛教外,其他村民皆信仰九天娘娘,每逢祭祀节日,城上村的乡亲们都会聚在庙里庆祝,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沉浸在欢乐的节日里,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加深了凝聚力,使乡亲们更团结,有利于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村庄。

李娜,1991年5月出生,青海尖扎人。而立之年开始写作,2021年结识《青海读书》,并先后发表《90后的小生长大了》《写给母亲的小散文》《人生若只如初见》《向阳生长》及《满目星辰皆是你》等10余篇散文。饱满的回忆使我有了无限创造的源泉,想用文字来纪念那些白驹过隙的日子。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

来源:青海在线网官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