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5点,72岁的李老汉准时起床,习惯性地拿起挂在门后的草帽。他摸了摸裤兜里那张存折——上个月开始,养老金从143元涨到了168元。村口早餐摊的老板娘笑着问他:“李叔,加了25块,能多买两斤肉不?”李老汉搓着粗糙的手指笑笑:“攒着,给孙子买作业本。”
清晨5点,72岁的李老汉准时起床,习惯性地拿起挂在门后的草帽。他摸了摸裤兜里那张存折——上个月开始,养老金从143元涨到了168元。村口早餐摊的老板娘笑着问他:“李叔,加了25块,能多买两斤肉不?”李老汉搓着粗糙的手指笑笑:“攒着,给孙子买作业本。”
今年多地试点调整农民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143元提高到163~208元不等。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给交过公粮的老人额外补贴20~65元。河北把当年交公粮的年限算作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多交一年每月多拿16元。如果1993年之前交过公粮,个别地区还能再补贴50元。
经济学家算过一笔账。按照现在的物价,农村老人每月基本生活开支至少需要500元。养老金涨了20元,只够多买10斤大米或者两斤猪肉。但比过去强,10年前农村老人几乎没有养老金,全靠儿女接济或自己种点口粮。现在143元的全国保底,加上地方补贴,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政策专家透露,农民养老金上涨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地方财政能力,像上海、北京能发到上千元,中西部省份主要靠中央转移支付。另一方面要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黑龙江农民按最高档5000元/年缴费,政府额外补贴300元,60岁后每月能多领200多元。可惜多数老农民舍不得交,选择最低档。
在安徽阜阳,65岁的张婶把养老金涨了30元的事打电话告诉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儿子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妈,我一天加班费50块。”张婶赶紧说:“够用了,家里菜都是自己种的。”她没告诉儿子,上周去镇上卫生院拿降压药,三盒药花了98元。
医疗专家提醒,很多农村老人有慢性病,但新农合报销后自己还要承担不少费用。养老金如果达不到500元,看病吃药就得靠子女。心理学家更担心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钱不够可以省着花,但没人说话的日子最难熬。
傍晚的村广场上,几个老人凑在一起聊天。听说隔壁县养老金发到230元,有人叹气:“咱啥时候能涨到500?”会计出身的王大爷掰着手指算:“现在163元,要是每年涨30元,还得11年。”李老汉把草帽往膝盖上一拍:“能涨就行!咱种一辈子地,国家没忘了咱。”
星光渐渐亮起来,老人们各自回家。远处传来新闻联播的声音:“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夜风吹过麦田,沙沙作响。
来源:珍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