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观城 包头火出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09:58 1

摘要: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下滑动刷新,时间线里不只有工作生活日常,而是多了参赛报名链接、完赛奖牌,定位在奥体中心体育场的球赛Vlog、在那达慕现场比耶的九宫格、在国际赛场闪耀的五星红旗……今年,包头青年的朋友圈,被一场场接踵而至的体育赛事刷屏。这座城市,正用满满的“荷尔

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健身操项目包头队收获满满。

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下滑动刷新,时间线里不只有工作生活日常,而是多了参赛报名链接、完赛奖牌,定位在奥体中心体育场的球赛Vlog、在那达慕现场比耶的九宫格、在国际赛场闪耀的五星红旗……今年,包头青年的朋友圈,被一场场接踵而至的体育赛事刷屏。这座城市,正用满满的“荷尔蒙”,刷新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话题。今天,就带你逛逛我们包头“赛”博朋友圈的实时动态!

动态一:

今日C位 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打开朋友圈,包头马拉松的赛道早已化身为全城最大的开放式秀场。跑道上,有跑团统一着装,身后的旗帜迎风招展;欢乐跑方阵里,孩子坐在父亲肩头;00后跑者韩佳城一身亮眼汉服,将传统文化穿在身上;山西跑友郑波身着道袍,举着趣味招牌,引得跑友争相合影——这些有趣的灵魂,用创意与热情成功抢镜,成为赛道上当之无愧的“显眼包”。

对于远道而来的选手而言,一场马拉松赛事不仅是一次奔跑,更是一次与城市的深度邂逅。“第一次在包头比赛,赛道风景特别美,跑得非常舒适、开心。”来自湖北襄阳的苏鸥由衷赞叹。河南的大二学生齐梦磊则被沿途的满目绿意打动,直言要“再待上几天,把包头美景美食尝个遍”。而五度参赛的山西选手郭瑞龙更有发言权:“能感受到‘包马’一届比一届好,身边跑友的评价都很高。”

在2025伊利内蒙古自治区足球超级联赛的赛场上,球员们身穿印着“包头”两字的红色上衣,奔跑、拼抢、拦截。看台上,那片由本土球迷汇成的“红色海洋”和他们的声浪与激情,同样在朋友圈里形成了刷屏之势。外卖小哥范宝伟放下工作,身着红色战袍坚定支持,“包头足球在的地方,我就在。”球迷张先生更是场场不落,“在家门口看球,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呐喊,感觉特别棒!”数据显示,包头前两场主场比赛,累计吸引逾五万观众奔赴现场。

这或许就是群众体育的魅力:无论是跑道上刷新个人最佳、尽情展示自我的跑者,还是看台上声嘶力竭、守护城市荣耀的球迷,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他们用参与和热爱牢牢占据C位,共同诠释着群众体育的真正魅力——人人都是主角。

动态二:

最炫的民族“风”,来自草原

如果说马拉松和球赛是动感的流行乐,那么刷到那达慕和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内容时,BGM则会响起一曲磅礴的民族歌曲。我们能看到,搏克手如雄鹰般入场,每一次精准的抱摔都激起掌声;骑手们扬鞭策马,身影与草原天际线融为一体;沙嘎、押加等特色项目轮番登场……这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运动,正在成为朋友圈中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

以赛事为媒让民族风出圈,更多人开始领略到传统体育的魅力。“我是第一次参加那达慕大会,感觉蛮震撼的。”市民王女士分享道,“尤其是赛马让我印象很深刻,希望能带家人和朋友一起再来。”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女士同样被深深打动,“那达慕大会的欢乐氛围令人难忘。开幕式上,身着民族服饰的表演者用歌声和舞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草原儿女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这个夏天,民族体育的热潮持续涌动。7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让十二个盟市的选手齐聚一堂;其后的达茂旗那达慕大会,更以持续30余天、50余项活动的规模,将一场民族体育盛宴继续推向高潮。

赛场之上,竞技精彩纷呈;赛场之下,温情不断涌现。驼球赛场上巴彦淖尔市代表队的选手为包头队加油助威,不同盟市的参赛者围坐分享驼奶、畅谈经验;沙嘎比赛最后一场大家相约穿上民族服饰同唱一首歌;民族健身操的候场区呼伦贝尔的选手耐心帮助包头选手学习入场动作……这些温暖的瞬间,让体育竞技超越了比赛本身,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随着这些民族体育赛事的持续举办,曾经深植于草原的传统体育正焕发新的生机。它们不仅是力量与技艺的比拼,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绚烂绽放。这股来自草原的“风”,将携着民族情谊,吹向更远的地方。

动态三:

我们这young 闪亮登场

赛场上动人的风景,少不了鲜活的青春模样。

在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包头师范学院18名学生组成的民族健身操队格外耀眼,体育教育专业的大一学生张嘉磊,从最初觉得自己“和舞蹈不沾边”,到最终在赛场上自信绽放;刘星瑶从候场时紧张到“走路顺拐”,到与队友“拧成一股绳”完成比赛。他们从零基础起步,经过数月苦练,最终斩获综合成绩二等奖的佳绩。2025伊利内蒙古自治区超级联赛的绿茵场上,青春的火焰以更炽热的方式燃烧。9月27日,包头在本轮坐镇主场迎战巴彦淖尔,开场仅5分钟,包头队青年运动员38号付闻赫机敏补射,在球门线前将球撞入网窝,让包头队取得了梦幻般的开局。

当朋友圈被台前的高光时刻刷屏,一些同样动人的瞬间,则藏在镜头的边缘。

在第11届中俄蒙国际青少年运动会期间,146名青年志愿者承担赛前准备、竞赛组织、接待引导等多重任务,用专业的服务和真诚的微笑,为这场国际赛事增添温暖的底色。

来自包头师范学院的吴明泽坦言,第一次接触外国友人时“有些忐忑”,但赛场上跨越语言的幽默互动很快打消了他的紧张感。负责摔跤赛场播报的滕旻芮,为准确播报三国运动员姓名反复练习,她说:“各国运动员在赛后相互致意的场景,让我更懂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真谛。”

一个在台前奋力拼搏,一个在幕后默默支撑,刷过他们的朋友圈,就能感受到青春的同频共振,无论身在何处,脚下皆是主场。

动态四:

包头的“朋友圈”,还能有多大?

这个朋友圈刷着刷着,咱还看到了不少外国友人,第33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与第11届中俄蒙国际青少年运动会相继在包头落幕,1242名中日韩运动员在11个项目中挥洒汗水,826名中俄蒙青少年在赛场上切磋技艺,在比赛之余,包头精心策划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各国青少年走进城中草原、博物馆和规划馆,为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搭建了一扇读懂北疆魅力的独特窗口。这座城市以体育为媒介,让“朋友圈”悄然扩容。

当然,体育赛事从来不是孤立的竞技场。赛事的价值,也在赛场之外延续。我们能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在赛事场馆里看的演唱会,有人分享沿着马拉松路线进行Citywalk的攻略。昔日因赛事而维护的场馆与设施,如今成了市民朋友圈里的日常背景板。各类文体旅融合项目,系统性地将赛事期间的关注度转化为持久的旅游吸引力。

赛事的热度会褪去,但刷屏的余波,正沉淀为城市实实在在的进阶。这场以体育为名的城市升级,正在重塑包头的面貌。马拉松赛道成为城市观光的最佳路线,国际赛事的接待经验提升了城市服务水平,各国运动员的认可更是对城市环境的最好背书。借助赛事,我们不仅展示了城市形象,更在过程中提升了城市品质。

从赛场内到赛场外,从赛事期间到后赛事时代,包头正在探索一条以赛兴城的新路径。当体育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当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交相辉映,这座城市告诉大家:包头的“朋友圈”没有边界,这座城市的未来,同样充满无限可能。

下一站,包头还会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刷过一条条动态,不如亲历一次现场的声浪。

当屏幕里的“红色海洋”变成眼前山呼海啸的呐喊,当短视频里的“显眼包”带着汗水与笑容从你身边跑过,你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这座城市在为体育沸腾。这里有的不只是输赢,还是运动员奋力拼搏的最后一冲,是球迷声嘶力竭的守护,是志愿者毫无保留的微笑。这份荷尔蒙与多巴胺混杂的纯粹快乐,是任何“线上围观”都无法替代的极致体验。

体育,让包头变得立体而可感,成为由无数个拼搏、友善、热烈的瞬间共同构成的情感坐标。

所以,下一次,来现场吧!让你的身影,也成为这座城市“赛”博朋友圈里,最生动的一条动态。

来源:包头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