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5笔BD点燃市场 “小恒瑞”市值触底 第2梯队药企创新拐点在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10:04 1

摘要:几个月前,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总额超60亿美元的PD-1/VEGF双抗交易,股价盘中大涨、市值创下新高;彼时,“下一笔PD-1 Plus交易将花落谁家”成为市场焦点。

当过去三个月的BD热潮逐渐退去,昨日(10月16日),一天5笔BD交易再次点燃市场热度。

然而,在这5笔BD中,当行业都在好奇交易总额最高普瑞金是何方神圣时,老牌药企奥赛康,也迎来了其为数不多的一笔BD合作。

几个月前,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总额超60亿美元的PD-1/VEGF双抗交易,股价盘中大涨、市值创下新高;彼时,“下一笔PD-1 Plus交易将花落谁家”成为市场焦点。

然而,从预告式BD频出,到舆论降温,再到如今,候选名单中的奥赛康并未如外界预期那样延续PD-1 Plus的热度,而是签下了一款处于临床早期阶段的VEGF/ANG-2眼科双抗。

交易公布后,资本市场反应平淡,截至10月17日下午收盘,奥赛康股价报19.47元/股,总市值180.71亿元,甚至来到了近三个月低点。

姗姗来迟的BD、总额不足1亿美元的License-out,以及毫无起色的股价,折射出这家老牌“消化道大王”的尴尬处境:仿制药红利衰减,创新药接力迟迟未至,转型节点似乎愈发模糊。

消化道大王,走到拐点?

可以看到,过去几年,为加速向创新转型,恒瑞、华东、信立泰等老牌药企纷纷“卸下”仿制药的负累,谋求战略轻装。

奥赛康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径——继续坚守仿制药阵地。公司预计今年仍将有5个仿制药品种获批上市。甚至在今年5月的股东会上,管理层直言:“创新药投入大、风险高,公司希望通过仿制药迭代保障现金流稳定,用仿制药利润反哺创新研发,减少对资本市场的依赖。”

的确,仿制药成就了奥赛康。凭借在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领域的领先地位,奥赛康多年稳居国内市场份额第一,曾自主研发出首支国产PPI注射剂。

集采前,公司PPI产品群涵盖国内6个已上市注射剂中的5个,均为国产首家或首批上市。主力品种奥美拉唑钠注射剂在2020年销售额达50亿元级别,市占率超过40%,远超原研AZ。

然而,集采降临后,辉煌戛然而止。自2019年起,奥赛康消化类产品收入由33.7亿元降至2023年的3亿元,板块毛利率下滑逾20个百分点。

营收结构的剧烈变化让公司一度陷入困境,直至2024年才重新实现盈利,当年营收17.78亿元,同比增长23.15%;归母净利润1.6亿元,扣非后1.26亿元。

集采冲击带来的阵痛,也延缓了奥赛康的创新节奏。直到今年初,其首款1类新药——第三代EGFR抑制剂利厄替尼片才获批上市。

但国内三代EGFR竞争早已白热化,AZ的奥希替尼牢据高位,本土头部如翰森、贝达、艾力斯等早已铺开市场。奥赛康的“后来者”身份,让其创新首秀显得颇为尴尬。

而本次BD交易的产品ASKG712,则是一款VEGF/ANG-2眼科双抗。同类产品来自罗氏的法瑞西,是全球首个双靶点VEGF眼科药物,2024年全球销售额约44亿美元,三年CAGR高达68%。

法瑞西热度在前,VEGF赛道的确前景广阔,但在国内市场,齐鲁、恒瑞、信达等头部药企,也都纷纷入局。甚至恒瑞已经明确里程碑:恒瑞的HR19034也属抗VEGF双抗,2024年完成II期临床,今年进入III期临床,与阿柏西普头对头比较,预计2026年提交上市申请。

除此之外,奥赛康还布局了抗感染药物注射用ASK0912、骨关节炎疼痛ASKC200搽剂、抗肿瘤药物ASKG315等,但却都仍在早期研发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市场消化道领域头部药企,奥赛康公开披露的创新药管线却主要集中在抗肿瘤领域,质疑声也因此产生,如此“跨界式”的管线布局的确较快降低了对单一消化板块的依赖,但此前积累的销售资源,以及研发管线创新程度,何时才能与仿制药产品形成业绩接力。

面对创新转型的迟滞,奥赛康选择“补位式”策略。

一方面,通过与信达生物的合作,在商业化环节弥补短板。信达负责第三代EGFR利厄替尼在国内的独家推广,并向奥赛康支付首付款、里程碑及销售分成。

另一方面,奥赛康也在持续推进高壁垒仿制药的开发,以维持稳定现金流。例如2类新药注射用右兰索拉唑,是第二家获批;注射用硫酸艾沙康唑为国产首仿。

总而言之,从数据上看,奥赛康的“稳”依然可见。2024年成功扭亏,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著回温,这显示出其走出集采阵痛期的抗压能力。

但若从长期来看,仿制药反哺创新的逻辑终究有限。如何真正建立起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创新体系,或许才是奥赛康能否从仿制药时代“消化道大王”走向创新时代“小恒瑞”的关键拐点。

BD之火何时燎原

中国传统药企在集采重压与行业寒冬中逆境突围,实现创新转型的标杆不胜枚举。

恒瑞、复星、石药、中国生物制药等国内头部Pharma,凭借强大的创新产品管线走出了集采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创新产品实现了商业化放量的加速,也在不同领域展现出各自强大的BD能力。

当创新转型的“第一梯队”已经进入到成果收获期外,还有更多像奥赛康这样,处于腰部的传统药企,他们是中国医药产业基本盘中的重要力量,也在逐渐展露出自身的创新成果。

身这些处“第二梯队”的传统药企,在仿制药黄金时代抓住政策窗口期,成功仿制出了一个“大单品”,进而依靠一款大单品立足于产业十年,只是突如其来的集采,或早或晚地折断了这些公司的“左膀右臂”。信立泰、华东、奥赛康、海思科……自2018年4+7之后,惨痛的案例比比皆是。

但也正是在这种大刀阔斧下,向创新转型,不再是口号,而是必选。但具体怎么执行,选择哪个方向,采用何种战术?

信立泰在2019年遭遇集采重创后迅速调整战略,All in创新药,围绕优势病种做创新产品延伸。用了5年时间,终于走出了谷底,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创新药收入占比超过40%的亮眼的财报。

时间倒回四年前,海思科也曾深陷泥潭。2021年,其大品种多拉司琼降价超90%,叠加仿制药利润空间持续收窄,当年业绩下滑16.71%,净利润更是腰斩45.8%。不过也是在这一年,海思科首个创新药环泊酚注射液正式开启商业化征程,至2024年销售额飙升至12.32亿元,登顶国内静脉麻醉药市场份额榜首,成为公司首个10亿级单品。

再加上第三代中枢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克利加巴林、全球首个双周口服长效DPP-4抑制剂考格列汀、全球首个非麻精类外周KOR激动剂安瑞克芬三款创新药密集上市,海思科的商业化产品矩阵更加丰富。量变带来的质变也显而易见,海思科2024年创新药收入占比突破30%,三年增长近两倍。

陷在转型焦虑里的还有华海药业。2025年上半年,华海药业交出五年来最差半年报,营收同比下降11.93%,净利润下滑45.30%。虽然原料药和制剂业务仍贡献大部分收入,但盈利能力不断被压缩。受集采降价影响,沙坦类、普利类等华海药业的支柱产品,市场份额虽在提升,但价格一路下探,量增难以抵消价跌。加之国际竞争的影响,华海药业的原料药业务利润空间也进一步收窄。

而华海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来自于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华海的创新药平台华奥泰生物聚焦肿瘤、自身免疫和眼底病变等领域,可以说是华海创新转型路上最重要的一枚棋子。虽然华奥泰管线中的IL-36R单抗和HB0025双抗的临床进展都算得上是第一梯队,但却迟迟未有产品上市。更让华海“着急”的是,自2024年以来,中国创新药BD交易拿到手软的背景下,华奥泰却成了最接近风口却始终没有起飞的那一位。“华海亟需一个大BD”也成了行业期待。

其实着急的不光是华海,当“超过10亿的研发投入、10%以上的研发占比”,几乎成为传统药企转型创新研发的“门槛”时,BD合作能有效补充高研发投入下的资金需求。

只是在过去的生存语境里,BD是初创Biotech活下去的方式;传统药企的创新模式往往是“埋头苦干”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和深度布局构建自己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平台,再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今,BD同样是本土Pharma创新提速、出海加速、估值重塑的核心引擎。

来源:E药经理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