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3名军人到餐馆吃饭 只点一菜一汤 老板娘听完菜名,愣在原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12:57 2

摘要:三个穿着迷彩服的小伙子站在门口,肩上的肩章还沾着点灰尘,裤脚卷着,露出的脚踝晒得黝黑,看起来刚执行完任务。

成都3名军人到餐馆吃饭 只点一菜一汤 老板娘听完菜名,愣在原地:

01

我叫王翠兰,45 岁,在成都双流区开了家 “兰兰餐馆”,干了整整十五年。

丈夫陈建军走了三年,以前也是个军人,退伍后和我一起守着这家小店,可惜肺癌没熬过冬天。

店里就我和小敏两个,她是我远房侄女,刚高中毕业来帮忙,手脚麻利得很。

傍晚六点,正是饭点,门口的霓虹灯牌 “兰兰餐馆” 闪着暖黄的光,店里坐满了人。

张叔带着他孙子坐在老位置,正扯着嗓子喊:“翠兰,再加碗饭!你家蛋炒饭太香了!”

我刚端着两碗面走过去,门就被推开了,一阵风带着外面的凉意涌进来。

三个穿着迷彩服的小伙子站在门口,肩上的肩章还沾着点灰尘,裤脚卷着,露出的脚踝晒得黝黑,看起来刚执行完任务。

带头的那个个子最高,皮肤黑得发亮,双手关节处有明显的茧子,眼神却特别亮,朝着我笑了笑:“老板娘,还有位置吗?”

我指了指角落的空桌:“那边坐,刚收拾干净。”

小敏赶紧递上菜单,三个小伙子凑在一起看,头挨着头,像极了上学时凑一起抄作业的学生。

看了没两分钟,高个子抬头喊我:“老板娘,我们要一菜一汤就行。”

我愣了下,这三个小伙子看着身强力壮,胳膊上的肌肉鼓鼓的,一菜一汤哪够吃?

“小伙子,不多点点?我们家回锅肉、红烧排骨都拿手,分量足,管饱。” 我边说边拍了拍菜单上的配图。

高个子摆了摆手,脸上的笑容有点腼腆:“不用不用,就两个菜,清炒空心菜,再加个番茄鸡蛋汤。”

我手里的点餐本 “啪嗒” 掉在地上,笔滚到桌子底下。

清炒空心菜?番茄鸡蛋汤?

这两个菜名,除了我和死去的丈夫,根本没人知道啊。

小敏赶紧蹲下去捡,小声问我:“婶儿,你咋了?脸都白了。”

我盯着三个军人,喉咙有点发紧,高个子也看出不对劲,站起来往前走了两步:“老板娘,有啥问题吗?这两个菜不能做?”

张叔在旁边听见了,探过头来:“翠兰,咋回事?这俩菜不是建军以前最会做的吗?每次战友来都做这个。”

这话一出,三个军人齐刷刷看过来,高个子眼睛瞬间亮了:“大爷,您认识陈建军?”

张叔点点头,夹了一筷子青菜:“咋不认识?以前这餐馆就是他和翠兰一起开的,他做的清炒空心菜,火候拿捏得绝了,蒜片爆香,脆生生的,番茄鸡蛋汤里还会放点点葱花,鲜得很。”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三个军人怎么会知道这两个菜?连做法的细节都像是知道一样。

“你们…… 你们怎么知道这两个菜名的?” 我弯腰捡起点餐本,手指都在抖。

高个子挠了挠头,脸上的笑容淡了点:“是我们班长教的,他说成都有个餐馆,老板娘做的这两个菜最正宗,让我们过来尝尝。”

“你们班长叫啥?” 我追问着,心脏砰砰直跳,感觉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

高个子顿了顿,嘴唇动了动,说出三个字:“陈建军。”

我感觉脑子嗡的一声,浑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扶着桌子才没倒下去。

小敏赶紧扶住我的胳膊:“婶儿!你别吓我!”

三个军人也慌了,高个子快步走过来,伸手想扶我又缩了回去:“老板娘,您没事吧?是不是我们说错啥了?”

张叔也站起来走到我身边:“翠兰,别急,慢慢说,是不是和建军有关?”

我缓了缓气,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你们班长…… 他还活着吗?”

高个子脸上的笑容彻底没了,肩膀往下沉了沉,声音低了八度:“班长他…… 去年在抗洪抢险的时候,为了救一个老太太,被洪水冲走了,遗体找了三天才找到。”

眼泪唰地就下来了,我捂住嘴,还是忍不住哭出声音。

张叔叹了口气,递过来一张纸巾:“翠兰,别太难过,建军要是知道他的兵来看他,肯定高兴。”

高个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小心翼翼地递过来:“老板娘,这是我们班长和我们的合影,他总说,他在成都有个老战友,也叫陈建军,开了家餐馆,做的清炒空心菜和番茄鸡蛋汤是他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菜。”

我接过照片,指尖碰到冰凉的塑封,照片里高个子站在中间,旁边的人穿着和他一样的迷彩服,最右边的那个,眉眼和我丈夫年轻时一模一样,只是比我丈夫瘦一点,笑容特别灿烂,露出两颗小虎牙。

我想起丈夫以前跟我说过,他在部队有个同名同姓的战友,两人睡上下铺,一起训练一起执行任务,退伍的时候约定,以后他开餐馆,战友来成都就给做最拿手的两个菜,取名叫 “拥军菜” 和 “团圆汤”,外人根本不知道这两个菜的本名。

“你们班长…… 是不是左胳膊上有个疤痕?大概这么长。” 我哽咽着,用手比划了一下。

高个子点点头,眼睛也红了:“对!班长左胳膊上有个三厘米的疤痕,他说那是当年救火的时候,为了护着战友被烧伤的,他还说,那个战友后来开了餐馆,成了他的牵挂。”

小敏在旁边听着,眼圈也红了,偷偷抹了把眼泪:“婶儿,原来他们是班长的兵啊。”

我抹掉眼泪,深吸一口气,站直身子:“等着,阿姨给你们做,保证和你们班长吃的一模一样。”

转身走进厨房,我看着熟悉的灶台,仿佛又看到丈夫穿着围裙的样子,他总说:“空心菜要大火快炒,炒老了就没嚼劲了,蒜片要炸到金黄,不能糊,番茄鸡蛋汤要先把番茄炒出红汁,鸡蛋要嫩,这样才鲜。”

我拿出新鲜的空心菜,摘去老叶,清洗干净,水沥干的时候,手指碰到菜叶上的水珠,冰凉冰凉的。

蒜片切得薄薄的,锅里倒油,油热后下蒜片,“滋啦” 一声,香味瞬间飘满厨房。

大火翻炒空心菜,绿色的菜叶在锅里翻滚,断生后加少许盐和生抽,快速出锅,装盘的时候还特意摆了摆造型。

番茄切成小块,放进锅里炒,直到炒出浓稠的红汁,加水烧开,打散的鸡蛋缓缓淋进去,形成金黄的蛋花,出锅前撒上一小撮葱花,和丈夫做的一模一样。

端着菜和汤出来的时候,三个军人都站起来了,对着我敬了个军礼:“谢谢老板娘!”

我摆摆手,把菜放在桌上:“快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高个子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空心菜,放进嘴里嚼了两下,眼睛瞬间红了:“和班长做的味道一样,一模一样,脆生生的,蒜香味刚好。”

另一个矮点的军人,嘴里塞着菜,眼泪掉在碗里,也不敢擦,只是一个劲地扒饭。

戴眼镜的军人喝了一口汤,放下碗说:“班长总说,这汤喝着像家的味道,以前训练累了,他就给我们做这个汤。”

我站在旁边看着他们吃,心里又酸又暖,丈夫的身影仿佛就站在旁边,笑着说:“你看,我的菜还是这么受欢迎。”

02

我看着三个小伙子狼吞虎咽的样子,菜和汤很快就见了底,高个子甚至把碗底的汤汁都拌了米饭。

转身又进了厨房,小敏跟进来,手里拿着切菜板:“婶儿,还要做啥?”

我打开冰箱,拿出早上刚买的排骨和五花肉:“给他们加两个硬菜,年轻人正是能吃的时候,一菜一汤哪够填肚子。”

小敏笑着说:“我就说嘛,这三个哥看着就能吃,刚才肯定是客气。”

我把排骨焯水,撇去浮沫,加姜片、八角、老抽,小火慢炖,肉香很快飘了出来。

五花肉切成薄片,放进锅里煸出油脂,加豆瓣、蒜苗,翻炒出香味,正是丈夫最拿手的回锅肉。

这两个菜,也是以前丈夫的战友来店里必点的,每次都要抢着付钱。

刚把红烧排骨和回锅肉端上桌,高个子就赶紧站起来推辞:“老板娘,不用不用,我们就点了两个菜,不能让您破费。”

我把菜放在桌上,按住他的肩膀让他坐下:“坐下吃,这不是给你们点的,是给你们班长点的。”

高个子愣住了:“给班长点的?”

“对,” 我拿起筷子,给他们每人夹了一块排骨,“你们班长以前来店里,每次都要吃这两个菜,说比部队食堂的香,今天我替他请你们,算他欠你们的。”

高个子眼眶又红了,拿起筷子,夹起排骨咬了一口:“班长总说,等退伍了,要带我们来成都,吃陈建军战友做的回锅肉,说那是他吃过最香的肉,肥而不腻,越嚼越香。”

我转身从柜台抽屉里拿出一个红色的盒子,打开,里面是丈夫的军功章,一枚三等功,一枚优秀士兵,还有一张他穿着军装的老照片。

“这是你们班长的战友,我丈夫的军功章,” 我把盒子放在桌上,“他以前总说,这是他和你们班长一起挣来的荣誉,当年抗洪,他们俩一起扛沙袋,立了三等功。”

三个军人齐刷刷站起来,对着军功章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动作整齐划一,声音洪亮:“向老班长致敬!”

张叔放下筷子,走过来看着军功章,叹了口气:“想当年建军刚退伍的时候,天天在店里念叨他的战友,说不知道啥时候能再见面,没想到最后还是没等来。”

我看着军功章上的国徽,又看着眼前的三个军人,觉得丈夫好像就站在旁边,笑着拍我的肩膀,心里暖烘烘的,一点都不觉得难过了。

小敏端来三碗米饭,放在他们面前:“三位哥,多吃点,不够还有,婶儿做的饭管饱。”

矮个子军人点点头,拿起碗,扒了一大口饭,嘴里嘟囔着:“太香了,比部队食堂的好吃多了,要是班长也能吃到就好了。”

高个子拍了拍他的肩膀:“班长在天上看着呢,肯定能看到。”

戴眼镜的军人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本子,翻了两页:“老板娘,班长还跟我们说过,陈建军战友做的空心菜,要选最嫩的菜心,炒的时候要大火快炒,不能放太多盐,番茄鸡蛋汤要先炒番茄,再加水,鸡蛋要最后淋。”

我点点头,心里一阵酸楚:“你班长记得真清楚,这些都是建军当年跟他说的,没想到他记了这么多年。”

“班长总跟我们讲他和陈建军战友的故事,” 高个子边吃边说,“说当年在部队,陈建军战友体能好,每次训练都帮他,有一次拉练,他脚崴了,是陈建军战友背着他走了五公里,肩膀都磨红了。”

我想起丈夫以前也跟我说过这件事,说他那个同名同姓的战友,看着瘦,意志力特别强,就是体能差点,每次拉练都跟不上,他总帮着他。

“还有一次,班里聚餐,陈建军战友偷偷从家里带了腊肉,在宿舍里用酒精炉煮,被连长发现了,两人一起受罚,站了两个小时军姿,” 戴眼镜的军人补充道,“班长说,那是他吃过最好吃的腊肉。”

我忍不住笑了,眼泪却又掉了下来:“对,那腊肉是我腌的,建军偷偷带过去的,回来还跟我说,被连长骂了一顿,但是吃得特别开心。”

张叔在旁边笑着说:“建军就是这样,重情义,当年他退伍,战友们送他到火车站,哭得稀里哗啦的。”

三个军人吃得干干净净,连排骨的骨头都啃得发亮,高个子摸了摸肚子:“太好吃了,谢谢老板娘,我们都吃撑了。”

我笑着说:“好吃下次再来,阿姨给你们做更多好吃的。”

高个子拿出钱包:“老板娘,多少钱?我们扫码支付。”

我摆摆手:“不用给钱,这顿饭算我的,就当是我请你们班长的。”

高个子急了,把钱包往桌上一拍:“老板娘,不行,我们有规定,不能白吃白喝,班长要是知道了,肯定会骂我们的。”

“你们班长要是在,肯定不会让你们给钱的,” 我拿起他的钱包递给他,“他以前来店里,从来都抢着付钱,我都没机会请他一次,今天就当是了了我的心愿。”

另一个戴眼镜的军人说:“老板娘,您别为难我们,我们班长牺牲前还嘱咐我们,到成都一定要去陈建军战友的餐馆吃一顿,把伙食费留下,不能给战友家属添麻烦。”

我还想推辞,高个子已经从钱包里拿出三百块钱,放在桌上,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老板娘,这是班长写给陈建军战友的信,他一直没机会寄,让我们帮他带来。”

说完,三个军人敬了个军礼,转身就往外走。

“哎,你们等一下!” 我拿起钱和信,赶紧追出去。

外面的天色已经暗了,路灯亮起来,橘黄色的光洒在地上,三个军人的身影越走越远,走了几步,还回头朝我挥了挥手,然后消失在路口的拐角处。

我站在门口,手里攥着钱和信,风一吹,眼睛有点涩。

03

我回到店里,把钱放在柜台上,小心翼翼地拆开那封信。

信封是普通的军用信封,上面写着 “致陈建军战友”,字迹工整有力,和照片上班长的签名一模一样。

信纸有点泛黄,边缘有些磨损,上面的字迹有些地方被水打湿过,晕开了一点,能看出写的时候很用力,笔尖都把纸划破了。

“建军战友,好久不见,不知道你餐馆的生意好不好,最近部队任务多,一直没机会去成都看你,心里挺想你的。”

“上次视频,看你瘦了不少,是不是店里太忙了?别太累了,注意身体,你那老毛病,不能熬夜。”

“你的空心菜和番茄鸡蛋汤,我一直记着,上次去成都执行任务,本来想顺便去看看你,结果临时有变动,没去成,挺遗憾的。”

“还记得我们在部队的时候吗?冬天拉练,冻得瑟瑟发抖,你把你的棉衣给我穿,自己冻得流鼻涕,还有那次救火,你为了护着我,胳膊被烧伤了,我一直记着你的情。”

“我申请了去抗洪一线,可能会有点危险,要是我能活着回来,一定去成都找你,吃你做的回锅肉,喝你藏的那瓶五粮液,我们好好聊聊。”

“要是我没回来,你别难过,替我好好活着,多做几顿空心菜,就当是替我吃了。”

“对了,我教我的兵们记住了你的菜名,以后他们去成都,会替我去看你的,你别让他们付钱,就当是我请他们的。”

最后落款是 “你的战友:陈建军”,日期是去年六月,正是丈夫去世一周年的月份。

眼泪滴在信纸上,和上面的泪痕重合,晕开了字迹。

小敏走过来,看着我手里的信,眼圈也红了:“婶儿,班长写的字真好看,就是太让人难受了。”

我点点头,把信折好,放进信封里,贴身放着:“他和建军一样,都是重情义的人。”

张叔走过来,看着柜台上的三百块钱:“翠兰,这钱你打算咋办?他们肯定不会要回去的。”

我把钱放进抽屉,锁好:“先收着,等下次他们再来,再还给他们,或者给他们买些东西寄到部队去,不能让他们白花钱。”

小敏突然指着信上的部队番号:“婶儿,你看,这是叔以前所在的部队番号啊!和叔军功章上的一样!”

我凑过去一看,可不是嘛,那串数字,丈夫以前总挂在嘴边,说那是他的第二个家,没想到班长和他是同一个部队的,还是上下铺的战友。

“世界真小,” 张叔感慨道,“两个陈建军,都是好人,都是英雄。”

接下来的几天,我总把那封信拿出来看看,每次看都忍不住掉眼泪,心里却又暖暖的。

丈夫走了三年,我以为他的故事已经结束了,没想到还有人记得他,记得他做的菜,记得他们之间的情谊。

周五下午,店里没什么客人,我正在擦桌子,门又被推开了。

还是那三个军人,高个子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锦旗,后面还跟着两个穿着军装的干部模样的人,肩上的星花闪闪发亮。

高个子走进来,笑着说:“老板娘,我们又来打扰了。”

我赶紧放下抹布:“不打扰不打扰,快坐,小敏,倒茶。”

其中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上前一步,伸出手:“王老板娘,您好,我是陈建军班长所在部队的教导员,我叫李刚,听说了您和两位陈建军班长的故事,特意来送面锦旗。”

高个子把锦旗展开,上面绣着八个金黄的大字:“拥军情浓,军魂永存”,红色的锦旗在灯光下特别鲜艳,看得我眼睛都亮了。

“这是我们部队的一点心意,感谢您这么多年对军人的情谊,” 李教导员说,“两位陈建军班长的故事,在我们部队传开了,战士们都很感动。”

我接过锦旗,心里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一面锦旗,更是对丈夫和他战友的认可。

“谢谢,谢谢你们还记得他,” 我声音有点哽咽,“他要是知道,肯定会很高兴的。”

李教导员从包里拿出一个棕色的笔记本,封面是硬壳的,上面印着部队的徽章:“这是陈建军班长的日记,他牺牲后,我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的,里面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您的丈夫,我们觉得应该交给您。”

我接过日记,指尖碰到冰凉的封面,心里一阵激动。

翻开第一页,就是丈夫和班长的合影,比上次那张更旧,两人穿着军装,戴着军帽,笑得露出牙齿,背景是部队的训练场。

我往下翻,日记里几乎每几页就会提到 “陈建军战友”。

“今天训练累了,想起建军战友做的空心菜,口水都流出来了,什么时候能再吃到啊。”

“下雨了,想起上次和建军战友一起在雨中站岗,他把雨衣让给我,自己淋得浑身湿透,回去发烧了,还说没事。”

“退伍申请批下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去成都找建军战友,吃他做的菜,喝他藏的酒,好好聊聊这几年的变化。”

“听说建军战友生病了,心里很着急,等任务结束,一定要去看看他,告诉他,他做的菜,我一直没忘。”

这篇日记的日期,正是丈夫确诊肺癌的那天,字迹特别潦草,能看出写的时候很激动。

我翻到最后一页,是班长去抗洪前线前写的:“要是我牺牲了,希望建军战友能好好活着,把我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知道,军人的情谊,比山还重。”

我再也忍不住,抱着日记哭了起来,肩膀一抽一抽的,高个子递过来纸巾:“老板娘,班长一直很牵挂陈建军战友,只是任务太忙,一直没机会来看他。”

这时候店里陆续来了几个客人,看到锦旗和军人,都安静下来,纷纷探头张望。

张叔也来了,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看到这一幕,眼圈红红的,对旁边的客人说:“这是建军的战友,来看他了,还给送了锦旗。”

李教导员看着我说:“王老板娘,您丈夫和陈建军班长,都是我们部队的骄傲,他们的情谊,是军民鱼水情的最好见证,我们要把他们的故事传承下去。”

说完,所有军人一起敬了个军礼,动作标准,声音洪亮,震得店里的灯笼都晃了晃。

客人们都鼓起掌来,掌声在小小的餐馆里回荡,经久不息。

我擦干眼泪,对着他们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谢谢部队还记得他,他的故事,我会一直讲下去的。”

04

送走李教导员和三个军人,我把锦旗挂在了餐馆最显眼的墙上,红色的布料配着金黄的字迹,特别醒目。

日记和那两张合影,我找了个玻璃框装起来,摆在柜台上,每次抬头就能看到。

小敏帮我在菜单上加了两个菜,“拥军菜(清炒空心菜)”“团圆汤(番茄鸡蛋汤)”,后面备注着 “军人优先,免费供应”。

她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军徽,看起来特别可爱。

消息传得很快,附近部队的军人,还有路过的退伍军人,都来店里吃饭,每次点这两个菜,我都会亲自下厨,做得和丈夫当年一模一样。

有个年轻的退伍军人,吃着空心菜,眼泪突然掉下来:“老板娘,这味道和我爷爷做的一样,我爷爷也是陈建军班长的战友,以前总跟我讲他们在部队的故事。”

我笑着给他加了碗汤:“那以后常来,就当回自己家,阿姨给你做你爷爷爱吃的菜。”

他点点头,擦干眼泪:“一定来,下次我把爷爷带来,他肯定想见见你。”

张叔还是每天来店里吃饭,总跟来的军人讲我丈夫和陈建军班长的故事,讲他们在部队的英勇,讲他们在餐馆的趣事,每次都讲得眉飞色舞。

有一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店里,一进门就盯着墙上的锦旗看:“这是建军他们部队的锦旗?”

我赶紧走过去扶他:“大爷,您认识陈建军?”

老人点点头,眼眶红了:“我是他们的老连长,当年就是我把他们俩分到一个班的,没想到,两个好孩子都走了。”

我把老人扶到座位上,给他端来一碗番茄鸡蛋汤:“大爷,您尝尝,这是他们当年最爱喝的汤。”

老人喝了一口,眼泪掉在碗里:“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这个味道,当年在部队,建军总给大家做这个汤,冬天喝一碗,浑身都暖和。”

老人在店里坐了很久,讲了很多丈夫和班长的故事,讲他们训练时的刻苦,讲他们救灾时的勇敢,讲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

我把老人的话都记在心里,这些故事,都是丈夫留给我的宝贵财富。

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我又招了两个服务员,都是退伍军人的家属,她们做事认真,对军人特别热情,客人都很喜欢她们。

我还在店里设了一个 “军人留言墙”,来吃饭的军人可以写下自己的心愿,墙上很快就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利贴。

有的写着 “希望祖国越来越好”,有的写着 “想念远方的战友”,还有的写着 “老板娘的菜真好吃,下次还来”。

每次看到这些留言,我心里都暖暖的,觉得这家餐馆不仅仅是个吃饭的地方,更成了军人的 “家”。

有一天,那个送锦旗的高个子军人又来店里了,这次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来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

“老板娘,这是我爱人,这是我儿子,” 高个子笑着介绍,“我爱人听说了你的故事,非要来看看你,尝尝你做的菜。”

他爱人笑着说:“老板娘,我常听他提起你,说你做的菜比我做的还好吃。”

我笑着说:“别听他瞎说,快坐,我给你们做拿手菜。”

小孩怯生生地看着我:“阿姨,我能看看墙上的锦旗吗?爸爸说,这是英雄的锦旗。”

我牵着他的手,走到锦旗前:“对,这是两位英雄的锦旗,他们都是很勇敢的军人。”

小孩仰着头,认真地说:“我以后也要当军人,像他们一样勇敢。”

高个子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好儿子,有志气。”

吃饭的时候,高个子告诉我,他们部队要搞一个军民共建活动,想邀请我去给战士们做一次饭,让更多的战士尝尝 “拥军菜” 和 “团圆汤”。

我爽快地答应了:“好啊,我一定去,让战士们尝尝我的手艺。”

到了活动那天,我早早地就来到部队,战士们已经在门口等着了,看到我来,都热情地打招呼:“王阿姨好!”

部队的厨房很大,设备齐全,我穿上军装样式的围裙,开始准备食材。

战士们围在旁边看,有的帮我摘菜,有的帮我洗菜,说说笑笑的,特别热闹。

我给战士们做了清炒空心菜和番茄鸡蛋汤,还做了丈夫最拿手的回锅肉和红烧排骨。

战士们排着队打饭,每个人都笑着说:“谢谢王阿姨,太好吃了!”

我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丈夫和陈建军班长,心里特别亲切。

活动结束的时候,李教导员递给我一个相册:“王老板娘,这是我们部队的相册,里面有两位陈建军班长的照片,送给你做纪念。”

我接过相册,翻开一看,里面有很多丈夫和班长年轻时的照片,有训练的、有聚餐的、有救灾的,每一张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谢谢你们,” 我感动地说,“这些照片,对我太重要了。”

高个子走过来说:“老板娘,以后我们部队的战士,会常去你店里吃饭的,你可别嫌我们烦啊。”

我笑着说:“欢迎还来不及呢,你们来了,我店里更热闹。”

回去的路上,我拿着相册,心里充满了感动,丈夫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他的故事还在,他的情谊还在。

这些军人,就像他的延续,让我觉得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05

从部队回来后,我把相册放在了玻璃框旁边,和日记、合影放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纪念角。

每天打烊后,我都会坐在柜台前,翻看相册,回忆丈夫的点点滴滴,心里不再是以前的悲伤,而是满满的温暖。

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陌生的男人,四十多岁,穿着西装,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一进门就盯着纪念角看。

我走过去问:“先生,请问您要点什么?”

他转过身,眼睛红红的:“老板娘,你认识陈建军吗?成都的陈建军,开餐馆的。”

我心里一动:“认识,他是我丈夫,你是?”

“我是他的战友,” 男人握住我的手,声音有点颤抖,“我叫赵刚,当年和他一起退伍的,后来去了外地工作,一直没联系,最近才听说他去世了,特意来看看。”

我把他扶到座位上,给她倒了杯茶:“快坐,你要是早来几天,还能碰到他另一个战友的兵,他们也来看他了。”

赵刚看着纪念角的照片,眼泪掉了下来:“没想到,建军走得这么早,我们还约定,等退休了一起钓鱼、下棋,没想到……”

“他走得很安详,” 我递给她一张纸巾,“临终前还念叨着你们这些战友,说很想你们。”

赵刚拿起相册,翻看着照片:“你看这张,当年我们拉练,建军背着我走了五公里,肩膀都磨破了,我一直记着他的情。”

我点点头:“他跟我说过,说你那时候脚崴了,死活不肯放弃,非要坚持走完。”

赵刚笑了笑:“那时候年轻,好强,要不是建军,我肯定坚持不下来。”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盒子:“这是建军当年送给我的,一个军用水壶,我一直珍藏着,今天带来给你看看。”

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绿色的军用水壶,上面刻着 “战友长存” 四个字,已经有些磨损,但字迹依然清晰。

“这是他亲手刻的,” 赵刚说,“退伍的时候,他送给我们每个战友一个,说看到水壶,就想起在部队的日子。”

我看着水壶,眼泪又掉了下来:“他也有一个,和这个一模一样,放在抽屉里,我一直没舍得动。”

赵刚在店里坐了很久,我们聊了很多丈夫的往事,聊他在部队的趣事,聊他开餐馆后的辛苦,聊他对战友的牵挂。

他说,当年他们退伍后,各自忙于工作,联系越来越少,没想到再次听到消息,竟然是天人永隔。

“早知道这样,我应该常来看看他的,” 赵刚愧疚地说,“都怪我,太忙了。”

“他不会怪你的,” 我安慰他,“他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心里记着他就好。”

临走的时候,赵刚拿出一笔钱:“老板娘,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收下,给店里添点东西。”

我摆摆手:“不用,你能来看他,他就很高兴了,钱你拿回去。”

赵刚把钱放在桌上:“你要是不收,我心里不安,就当是我请战友们吃顿饭。”

我拗不过他,只好收下钱:“那我用这钱给店里的纪念角加个玻璃柜,好好保护这些东西。”

赵刚点点头:“好,这样很好。”

第二天,我就找人做了一个玻璃柜,把军功章、日记、相册、军用水壶都放了进去,还在旁边放了一束鲜花。

玻璃柜擦得干干净净,阳光照在上面,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成了店里最显眼的风景。

越来越多的战友听说了消息,都来店里看望,有的带来了丈夫当年送的礼物,有的带来了他们的合影,有的带来了他们之间的故事。

店里的纪念角越来越丰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纪念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丈夫和战友们的情谊。

有一天,高个子军人带着他的班长的父母来了,两位老人头发都白了,拄着拐杖,一进门就对着纪念角的照片鞠躬。

“谢谢老板娘,还记得我们家建军,” 老太太握着我的手,眼泪掉了下来,“他总跟我们说,成都有个战友,做的菜最好吃,可惜他没机会再去吃了。”

我扶着老太太坐下:“阿姨,您别难过,以后常来,我给您做他爱吃的菜。”

老爷子看着玻璃柜里的日记:“这孩子,从小就懂事,当了兵更是把战友看得比亲兄弟还亲。”

我给两位老人做了清炒空心菜和番茄鸡蛋汤,还有回锅肉,老太太吃了一口空心菜,眼泪又掉了下来:“就是这个味道,建军在家也做过,说这是战友教他的。”

高个子在旁边说:“班长总跟我们说,等任务不忙了,就带叔叔阿姨来成都,吃陈建军战友做的菜,没想到……”

老爷子叹了口气:“好孩子,都是好孩子,为国牺牲,不丢人。”

那天,两位老人在店里坐了很久,我陪着他们聊了很多,聊他们的儿子,聊我的丈夫,聊他们之间的情谊。

临走的时候,老太太给了我一个红包:“老板娘,谢谢你,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却暖暖的,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晚上打烊后,我坐在纪念角前,看着里面的纪念品,心里充满了感动。

丈夫虽然走了,但他的战友们没有忘记他,他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精神还在传承。

这家小小的餐馆,因为这些情谊,变得更加温暖,更加有意义。

我想,这就是丈夫想要的,他一直希望,这家餐馆能成为战友们的家,能让大家感受到温暖和情谊。

06

日子一天天过去,餐馆里的纪念角成了成都当地小有名气的 “打卡地”,很多退伍军人特意来这里看看,聊聊当年的故事。

我也成了大家口中的 “拥军老板娘”,每次听到这个称呼,心里都特别自豪。

有一天,电视台的记者来了,说是听说了我们的故事,想来做个采访,让更多人知道两位陈建军班长的情谊,知道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采访那天,店里挤满了人,有丈夫的战友,有部队的军人,还有附近的邻居,大家都想说说自己知道的故事。

记者问我:“王老板娘,是什么支撑着你一直坚持下来,把这家餐馆变成军人的家?”

我看着纪念角的照片,笑着说:“是情谊,是丈夫和战友们之间的情谊,是军人和老百姓之间的情谊,这些情谊,比山还重,比海还深,支撑着我一直走下去。”

记者又问了很多关于丈夫和陈建军班长的故事,我一一讲给她听,讲他们在部队的英勇,讲他们之间的互助,讲他们对彼此的牵挂。

采访结束后,节目很快就播出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们的故事,来店里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很多年轻人来店里,说是受了故事的感动,想来看看,有的甚至表示,以后也要参军,为国家做贡献。

我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心里特别欣慰,觉得丈夫和班长的故事,不仅温暖了我们,还激励了更多的人。

年底的时候,我被评为了 “成都市拥军模范”,上台领奖那天,我穿着丈夫最喜欢的那件红色外套,手里拿着证书,心里充满了骄傲。

领奖台上,我看着台下的战友们和军人们,大声说:“这个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两位陈建军班长,属于所有重情义的军人,属于所有支持军人的老百姓!”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擦眼泪,包括高个子军人,包括赵刚,包括两位老人。

从那以后,我更加用心地经营着餐馆,更加用心地对待每一位来店里的军人和客人。

我在店里办了一个 “拥军课堂”,定期邀请退伍军人来讲课,给年轻人讲讲部队的故事,讲讲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很多年轻人听完课后,都表示要向两位陈建军班长学习,做一个有担当、重情义的人。

有一天,那个曾经说要当军人的小男孩又来了,这次他穿着一身小小的军装,特别精神。

“阿姨,我报名参军了!” 他兴奋地说,“以后我也要像两位陈建军班长一样,做一个勇敢的军人,保护老百姓!”

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样的,阿姨等着看你建功立业!”

他的爸爸高个子笑着说:“老板娘,多亏了你们的故事,这孩子现在特别有志向。”

我心里暖暖的,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有了意义。

现在的餐馆,不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更是一个传递温暖、传递情谊、传递正能量的地方。

每天,店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有军人之间的畅谈,有客人之间的交流,有年轻人的请教,有老人的回忆。

我常常坐在柜台前,看着这一切,觉得丈夫就在我身边,笑着看着我,看着这家充满情谊的餐馆。

有一天晚上,打烊后,我又坐在纪念角前,翻看丈夫的照片,外面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的。

突然,我好像听到了丈夫的声音,他笑着说:“翠兰,你做得很好,我很开心。”

我抬头一看,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纪念角上,照片里的丈夫笑得特别灿烂。

我擦干眼泪,笑着说:“我知道,你一直都在。”

这家小小的餐馆,因为两位陈建军班长的情谊,因为无数军人和老百姓的支持,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有力量。

我想,这就是最真挚的情感,它不会被时光冲淡,不会被距离阻隔,会一直传承下去,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

原来最真挚的情感,从来都不会被时光冲淡。

来源:聪明的精灵hRcnx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