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红婵把体重压到8.5%体脂那天,国家队食堂的阿姨发现她连最爱的椰汁糕都没动。
全红婵把体重压到8.5%体脂那天,国家队食堂的阿姨发现她连最爱的椰汁糕都没动。
三个月后,她第一次把409C——向内翻腾四周半抱膝——钉进水里,水花小得像有人把图钉按进海面。
这个动作难度系数3.9,放在男子赛场都算“杀招”,女台史上没人敢在正式比赛亮出来。
周继红只说了四个字:“可以亮剑了。
”
同一周,陈芋汐在柏林世界杯把207C跳成教科书,五位裁判给满分,总分438.20,刷新个人天花板。
赛后她没有开香槟,而是把视频打包发给全红婵,备注一句话:“409C的空中转速还能再快0.2秒。
”全红婵回了一个“ok”,外加一张自己把蒋林静压到水里纠正手型的照片。
国家队内部把这叫“互撕协议”——你帮我拆招,我帮你找茬,谁先藏着掖着,就请全队喝奶茶。
教练组乐见其成:对手越狠,队友越稳。
两人较劲,观众买票。
粤港澳全运会门票预售,女子双人10米台2分钟售罄,系统被挤到宕机。
组委会顺势放出大招:启用香港科大研发的3D捕捉评分,误差小于0.1分,裁判想“印象分”也插不进手。
消息一出,网友笑称“以后压水花得用游标卡尺量”。
郭晶晶在直播里被追问“怎么看全红婵被围拍”,她没谈天赋,只讲自己当年怎么“过滤杂音”——把社交媒体全卸载,训练场装信号屏蔽器,连爸妈都得通过领队留言。
说完她补一句:“红婵现在需要的不是镜头,是安静的十米台。
”这句话被周继红原封不动转进队会,全队手机统一上交,晚上十点才发还。
很多人忽略,真正让教练组踏实的是全红婵的新搭档——15岁的蒋林静。
去年锦标赛,蒋林静把张家齐挤到第三,动作代号“小钢炮”。
双人台讲究“像一个人跳水”,她俩身高差两厘米,起跳却像复制粘贴。
队内测试,五跳有三跳同步分满分,周继红直接拍板:“就她们了。
”于是,全运会出现罕见一幕:单人台“婵汐对决”,双人台“婵静组合”,全红婵自己打自己,票房直接翻倍。
商业端也在洗牌。
陈芋汐手握护肤品、运动饮料、钟表三条代言,广告片里她穿西装跳台,弹幕刷屏“总裁跳台”。
全红婵只接了一个国货球鞋,条款写明“不拍摄非训练场景”。
品牌部私下吐槽“亏大了”,数据却显示同款球鞋销量暴涨300%,家长群体留言:“孩子穿冠军同款,至少不担心早恋。
”
回到训练馆,409C还在打磨。
全红婵每天跳二十次,十次砸得肚皮开花,队医提前冰敷。
陈芋汐路过,把计时器往池边一放:“今天超过0.2秒,我替你游回宿舍。
”全红婵咬牙,第十一次,入水像刀片划纸,计时器定格比标准快0.18秒。
她浮出水面,第一句话:“奶茶免了,下次帮我盯207C的打开。
”
故事写到这儿,你会发现“婵汐”不是简单的双女主,而是中国跳水精心设计的“双保险”。
单人台,她们把上限卷到男子难度;双人台,拆开来各自带新人,保证梯队不断档。
全运会第一次用AI裁判,观众第一次看“自己打自己”,市场第一次把两个小姑娘当成独立IP运营——体育、科技、商业三条线,在同一池水里交汇。
比赛还没开始,结局已被写进训练日志:谁赢都行,只要跳台还在,中国跳水就继续统治。
至于我们,买票、关弹幕、别偷拍,就是给她们最好的保护。
来源:湖水里悠然游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