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战地2042》遭遇不顺之后,开发商DICE需要强势回归。周五发布的《战地6》基本满足了玩家的需求。它恢复了游戏结构,回归了游戏的本质,并带回了那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战争模式,让人感觉它与军人真实的战斗方式息息相关。
对于士兵和退伍军人来说,《战地》系列电子游戏不仅仅是一款射击游戏,更是一场对战术、沟通和混乱管理的考验。
在《战地2042》遭遇不顺之后,开发商DICE需要强势回归。周五发布的《战地6》基本满足了玩家的需求。它恢复了游戏结构,回归了游戏的本质,并带回了那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战争模式,让人感觉它与军人真实的战斗方式息息相关。
它并不完美,但它是该系列十年来最好的。
小队战术重返前线
《战地6》最大的亮点在于它重新强调了团队合作。游戏重新引入了经典的四大角色——突击、支援、工兵和侦察——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装备和优势,使小队能够像真正的部队一样运作。
成功取决于沟通、定位以及对自身职责的了解。任何在火力小组中作战过的人都会对这种设计选择感到熟悉。
最终呈现出的混乱场面正是这个系列的精髓所在。坦克隆隆驶来,烟雾弹四处飞舞,工程师们忙着修理装甲,医护人员则将倒地的玩家拖至安全地带。整个过程协调有序,而非卡通化。
GamesRadar称赞该结构“精致而非革命”,这表明 DICE 终于记起了《战地 3》和《战地 4》最初为何如此受人喜爱。
武器体验也得到了提升。每把枪都有独特的后坐力和声音,长点射可以快速拉开你的距离。枪战感觉是玩家应得的,而不是自动进行的。游戏并非超现实主义,但它会奖励那些在压力下保持纪律的玩家。
然而,平衡性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武器的伤害力比其他武器更强。某些地图更倾向于装甲部队而非步兵。而且,与大多数线上服务游戏一样,首发月份也存在一些令人沮丧的漏洞和视觉效果问题,DICE 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修复这些问题。
竞选活动保持低调
如果说多人游戏是《战地 6》重拾自我定位的关键,那么单人战役则是它依然举步维艰的关键所在。玩家将跟随一支国际特遣部队,与一家名为“阿玛塔和平”的私人军事公司展开战斗,这场近未来的冲突让人感觉像是从头条新闻中走出来的。
这个故事很精彩,但仅此而已。
剧情平淡,人物刻画平庸,任务也鲜有像前作那样带来情感冲击。游戏中不乏精彩瞬间——比如在燃烧的城市中伏击,或是浓雾笼罩下的潜行——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IGN评价它“中规中矩,平庸无奇”,这话说得倒也贴切。
值得称赞的是,战役模式避免了《2042》那种夸张的场面。它扎实、策略性强,有时甚至引人深思。但一旦多人游戏模式让你回过神来,它就无法长时间吸引你的注意力了。
性能与现实性的权衡
从技术层面来看,《战地 6》的表现远超前作。通过放弃对 PlayStation 4 和 Xbox One 的支持,DICE 得以提升破坏物理效果和环境细节。地图感觉更大,响应也更灵敏,尽管玩家们记忆中《叛逆连队 2》中那种全面破坏的体验依然没有回归。
TechRadar指出,为了保持跨系统的稳定性,游戏没有加入光线追踪功能。虽然这种选择会牺牲一些视觉效果,但最终带来了更流畅的跨主机和 PC 体验。这种权衡利弊对游戏来说有利。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交火往往能捕捉到真实战斗的节奏。
压制效果、烟幕以及不断调整位置的需要,都让人感觉像是保持态势感知的压力。对于那些曾在战区作战的人来说,这里的一些时刻感觉异常熟悉。
为战场而生,精神与名称
《战地6》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它重新定义了玩家在战场上的体验。它不是那种建立在速度和反应上的刺激射击游戏(咳咳,像《使命召唤》那样)。
这是一个考验协调性、纪律性和适应性的游戏。这使得它与那些将战斗视为团队合作而非运气考验的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新地图设计精良,但风格不一致。有些地图,例如“海峡”和“堡垒”,捕捉了大规模战争的精髓。另一些地图则显得过于局促或视觉混乱。
尽管如此,即使在最混乱的情况下,《战地 6》也感觉像是为那些了解真实行动中有组织的混乱的人打造的游戏。
社区的复苏迹象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传送门模式和专用服务器为玩家创造了新的空间,让他们可以重现经典地图和场景。这并非为了怀旧而怀旧。这证明了只要给予《战地》喘息的空间,它依然充满活力。
最终判决
《战地6》的回归并非完美,但却意义非凡。战役不错,但容易让人过目难忘。技术选择精妙。多人游戏精彩纷呈,混乱不堪,与善于协调的朋友一起玩,绝对能让人感到满足。
对于士兵和退伍军人来说,这是多年来第一部真正体现这种本能的《战地》。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汪玩艺术家RP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