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冬时节,当万物萧条,有一种生长在水田里的美味却悄然成熟。它扁圆似元宝,皮色赤褐,肉质洁白,清脆甘甜,在江南的年味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寒冬时节,当万物萧条,有一种生长在水田里的美味却悄然成熟。它扁圆似元宝,皮色赤褐,肉质洁白,清脆甘甜,在江南的年味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冬日的水乡,刺骨的寒冷冻手冻脚,自不讨人喜欢。但有些事物,却因寒冷而出现——荸荠,便是这样一种冬令风物。出生水田的荸荠,生食,嚼之爽脆,有水果的清甜;做菜蔬,则色泽剔透,口感温润,清炒、入汤、做馅百搭。
在江南人家的年夜饭桌上,总能找到荸荠的身影。它或许藏在热气腾腾的米饭中,或许隐身于五彩斑斓的十样菜里,以其清甜脆嫩的口感,寓意深长的象征,成为江南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味。
年味象征,寓意吉祥
江南人过年,最讲究的是寓意吉祥。荸荠因其独特的形态和名称,在年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苏州人因荸荠扁扁圆圆的形态,比它作元宝,在年夜饭里悄悄埋两只,谁一筷子下去挖到了,预示着来年有财运。
老北京置办年货,也总要捎上几只荸荠,取其“必齐”之谐音,代表什么都不缺的好意头。虽然两地习俗略有差异,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相通的。
在江南水乡的“十样菜”中,荸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员。所谓“十样菜”,顾名思义,里面应当有十种食材,但其实多多益善,并无上限。母亲在食材选料上很有讲究,像“芋头”,吃了芋头来年遇好人;藕是路路通,新年好运连连;长长的水芹,寓意幸福日子长又长;荠菜音似“聚财”;而“荸荠”则与“福气”谐音。
历史悠长,救荒济民
荸荠,古称“凫茈”、“地栗”等,是中国原产植物,不仅承载着救荒济民的记忆,更在诗词中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在灾荒年月,荸荠曾是“救命粮”。宋朝寇宗云:“荒岁,人多采以充粮。”《后汉书·刘玄列传》记载:“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
王莽时期,南方遭遇了旱灾,没有粮食,人们纷纷进入了野外的沼泽湖泊,发掘野生荸荠来活命。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唐朝末年,由于天灾和战乱,人们纷纷出门逃难,“一金易芦卜,一缣换凫茈”。在道路上,没有吃的,人们会选择用一锭金子,换取一个萝卜,用一匹丝绸,换一点荸荠来活命。
明代诗人滑浩在《野荸荠》中写道:“造物有意防民饥,年来水患绝五谷,尔独结实何累累。”感叹荸荠在灾年仍能顽强生长,堪称自然的馈赠。
文人吟咏,诗意盎然
宋代以后,荸荠逐渐从田间野味升华为文人雅士的吟咏对象。南宋段拂的《葛塘》一诗,描绘了田园塘畔的荸荠之趣:“春风摇鼠梓,夜雨足凫茈。”春雨滋润下,荸荠丰盈生长,成为人们酒后的清口解腻佳品。
南宋陈宓以《凫茈饷王丞》一诗将荸荠比作荔枝与霜橘:“仙溪剩得紫琅玕,风味仍同荔子看。何似清漳霜后橘,野人还敢荐君盘。”
诗中“紫琅玕”喻荸荠的圆润紫红,兼具竹玉之清雅与果实之甘美,彰显其山野风韵。
明末彭孙贻则在《荸荠》中赞其:“登俎非佳果,能消亦爽咽。温中疑内热,利物可融坚。齿颊含宫脆,污泥涤滓鲜。”既描绘了其洗净后洁白如雪的特点,又道出荸荠清热润燥的特性。
生长习性,隐忍积淀
荸荠的生长史跨越一年四季,“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育苗,“骤雨打新荷”的时候生长,秋冬时就可挖收。种荸荠一般选择地势平坦、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块种植。
荸荠历经太阳的炙烤、风霜的锤炼,慢慢地生长,蓄积力量,韧性超强,似乎就是“忍者”的化身,藏得很深,“隐忍”得很久。
荸荠苗似水稻秧,喜浅水种植,一茎直上,细长如葱,叶绿,中空,不枝不蔓,摇曳生姿,犹如一支支浓绿的碧玉簪子。
它借着稻田的水生长排灌,稻香花开之际,荸荠也来凑热闹,在茎叶的顶部,开出穗状的褐色小花,花期很短,如昙花一现。
夏末的阳光下,荸荠叶子开始残败,逐渐枯萎变黄,最后变成赤褐色,倒伏于淤泥上。荸荠的球状根果隐伏于地下,先是匍匐茎的先端开始膨大,长成球茎后“进入冬眠”。
食用多样,清甜可口
荸荠的食用方式多样,可生食、煮汤、炒菜或制粉。生食清脆如梨,熟食粉糯甘香。在江南人家的年节餐桌上,荸荠以多种形式出现。
除了作为“元宝”藏在米饭中,荸荠还是江南经典年菜“十样菜”的重要一员。母亲将十样菜的食材全部凑齐洗净放在篾篮里,等锅里的油炸好,将篾篮里的食材全部倒入锅里,“扑哧”一声,顿时锅里腾起了一团烟气,灶屋里,漫满了菜油的清香。
临上桌,母亲在十样菜里再淋上少许麻油,则愈加清香四溢,入口润滑,脆中带嫩,咸中有甜,红黄黑白青五彩缤纷,可谓色香味俱全。
荸荠还可以入馔,将荸荠去皮捣烂,加糯米、五花肉、姜葱蒜,可包成饺子或做成包子。糯米晶莹剔透,蒸熟入口,带有荸荠的清香。而把荸荠切碎,与其他食材搭配,又会是另一种风味。
文化意象,清贫高洁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荸荠常常成为清贫和高洁的象征。明代归有光在《寒花葬志》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荸荠的温馨场景:“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
短短几句话,描绘了一个寒冷冬日,煮熟的荸荠被盛满小盆,婢女不让主人取食的生动场景,展现了荸荠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明代徐渭的诗句“荸荠菱藕贱如柴,竿蔗年来渐亦栽”,也反映了荸荠在当时作为常见食材的地位。虽然“贱如柴”,但却成为文人笔下寄托情感的对象。
荸荠生长于淤泥之中,却不染污秽,洗净后洁白如玉,恰似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风范。这种特质使得荸荠在文人眼中超越了普通的食物,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现代记忆,情感纽带
时至今日,虽然生活条件有了巨大变化,餐桌上鸡肉鱼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菜,海鲜也不足为奇。但荸荠作为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年味,仍然被人们珍视着。
每年回乡过年,母亲都会烧一盆十样菜,等烧好的那一刻,游子首先拿来筷子和碗,盛上一些抢着尝个鲜,这才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有一位作家收到了同学寄赠的一箱家乡马蹄(荸荠),看到一个个皮质褐色、个大饱满的马蹄,表面覆着些许水滴和泥巴,好似一个个刚从泥土中钻出的精灵,充满原始的田野气息,浑身喜气洋洋,年味十足。
令他感动的是,同学知他正跌落人生低谷,饱受煎熬,而荸荠不但是疗疾圣药,更有解忧避难之意。这箱沉甸甸的马蹄,携带着同学的深情厚谊,值得永远珍藏。
生命中即便有苦涩、有沉重,所有的不堪重负,抵不过一个跋山涉水而来的马蹄,所有的疼痛难忍都消融在清甜的汁液中。
数九寒天,江南水乡的集市上,仍能看到农人摆卖荸荠的身影。它们堆放在竹筐里,赤褐色的外皮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顶端短粗的芽尖透露着勃勃生机。
主妇们细心挑选着个大饱满的荸荠,准备带回家中,或生食或熟烹,为年夜饭添上一道寓意吉祥的美味。
冬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水乡的街巷中。孩子们围着卖荸荠的摊点,看着摊主灵巧地用削皮刀旋转着除去荸荠的外皮,露出洁白的果肉,然后串在竹签上,递到他们手中。咬一口,清脆甘甜,那是江南冬天最清新的味道。
想深入探寻风物背后的万千精彩?点击打开华夏风物APP,在这里感受美好中国。
来源:什么值得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