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征到反制美国挑事港口收费战,中国收费让美企痛失300万客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04:00 1

摘要: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的“301调查”,该调查为后续收费行动铺垫。10月14日,美国以“保障供应链安全”和“维护公平竞争”为由,正式对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加征港口服务费。从行业逻辑看,美国此政策针对中国造船业,试图

1:美方率先发起港口收费行动

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的“301调查”,该调查为后续收费行动铺垫。10月14日,美国以“保障供应链安全”和“维护公平竞争”为由,正式对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加征港口服务费。从行业逻辑看,美国此政策针对中国造船业,试图通过增加中国相关船舶停靠成本,削弱中国造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全球航运产业链向美国本土回流。

从实施细节看,美国未明确区分船舶用途与运营主体差异,只要船舶与中国存在拥有、运营或建造关联,均被纳入加征范围。这一政策覆盖范围广,涉及中国多家航运企业与造船企业。中国造船业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份额逐步提升,技术水平与产能规模均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此举实质是通过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相关产业发展,打破了此前国际航运领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港口收费规则,引发行业对全球航运成本波动的担忧。

2:中方出台对等反制政策

在美国加征港口服务费的同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宣布对涉美船舶实施阶梯式特别港务费,反制政策体现出精准性与策略性。收费标准设定为2025年400元/净吨,2028年升至1120元/净吨,呈现四年内费用翻近两倍的渐进式特点。同时,政策设置年收费上限,规定同一船舶每年停靠不超过5航次收费,且豁免中国建造的船舶。

从政策设计意图分析,阶梯式收费给美方及相关企业留出适应与调整时间,避免短期内对全球航运市场造成过度冲击;年收费上限可防止单一船舶因频繁停靠产生过高成本,减少对正常航运业务的极端影响;豁免中国建造船舶则明确传递支持本土造船业的信号,鼓励国际航运企业选择中国建造的船舶,进一步巩固中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的优势。这一政策既实现对美方的对等反制,又兼顾行业稳定与自身产业发展,形成多维度的政策效果

3:美邮轮因拒缴费用取消停靠

2025年10月17日,美国诺唯真邮轮旗下“RIVIERA”号豪华邮轮原计划停靠上海港,因拒绝支付1167万元人民币特别港务费,最终取消挂靠并临时改道韩国釜山。该邮轮净吨位约2.9万吨,按2025年400元/净吨的收费标准计算,单次停靠费用为1167万元。从成本与收益角度看,邮轮单航次净利润约200万至300万元,高额港务费远超其单航次利润,直接吞噬利润空间,这是邮轮公司选择取消停靠的核心原因。

取消停靠后,邮轮公司面临多重连锁反应。千余名乘客行程受阻,引发超800起投诉,公司需处理乘客赔偿事宜,包括退款、后续行程调整等,增加运营成本。同时,品牌声誉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未来乘客预订量下降。改道韩国釜山也需额外支付港口费用、调整航线规划成本,进一步加剧公司财务压力。这一事件成为中方反制政策生效的首个显性案例,直观展现出反制措施对美方相关企业的实际影响。

4:中美航运领域博弈与行业格局变化

美国三大邮轮巨头嘉年华、皇家加勒比、诺唯真均面临与诺唯真类似的成本困境,若选择继续停靠中国港口,需承担高额港务费,削弱全球价格竞争力;若放弃中国市场,将错失年均超300万人次的客源及亚洲枢纽地位,陷入战略两难。而中资邮轮如“鼓浪屿号”及欧洲邮轮企业迅速填补市场空白,部分航线预订量出现增长,推动中国邮轮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从产业基础看,美国试图通过收费壁垒推动产业链回流存在现实障碍。美国本土造船业已萎缩,民用船厂仅存7家,且依赖中国零部件供应,在船舶建造产能与成本控制上无法与中国竞争。中方反制政策留有余地,分阶段收费标准为后续谈判预留窗口,未关闭维修性靠港等豁免渠道,既传递反对单边制裁的信号,又保留合作空间

5:争议性

中方对等反制是否过度引发争议。支持方认为,美方率先打破国际航运规则,实施单边贸易保护措施,中方反制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必要手段,且政策设计兼顾灵活性与针对性,未对全球航运市场造成极端冲击,同时推动本土造船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战略。反对方则认为,高额港务费导致邮轮公司取消停靠,影响乘客权益与国际航运便利性,可能引发全球航运产业链震荡,加剧中美贸易摩擦,不利于全球经济稳定。事实上,争议核心在于贸易保护与公平竞争的界定,美方以“保障供应链安全”为由加征费用本质是贸易保护,中方对等反制是对公平贸易规则的维护,而如何在反制与保障行业稳定间找到平衡,仍需中美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

来源:157232943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