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浪潮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积极探索实践以“稻+N”轮作为核心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这一模式成功破解土地闲置、效益低等难题,为勐海县的粮食增产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浪潮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积极探索实践以“稻+N”轮作为核心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这一模式成功破解土地闲置、效益低等难题,为勐海县的粮食增产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勐阿镇作为传统农业乡镇,大力推行“粮经轮作”,引导农户在基本农田开展“短平快”特色作物与粮食作物的轮作。农户们在收获无筋豆、西葫芦、红薯等经济作物后,立即种植稻谷,形成“一季经济作物+一季粮食”的高效模式。这种模式首先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同时,土地年产值大幅提升,全镇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轮作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农技人员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技术,结合红薯根系疏松土壤等作物特性,使化肥用量减少30%,轮作后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下降40%,实现“用地”与“养地”的结合,为可持续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勐阿镇的“粮经轮作”方兴未艾,勐混镇的“稻米轮作”则展现特色作物驱动的高效循环。勐海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通过种植牛奶玉米,成功打造“水稻+牛奶玉米”的轮作模式。牛奶玉米生长周期仅需3个月,能完美衔接水稻种植,使“一块田,两份收入”成为现实。这一模式不仅避免土地闲置,直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合作社牛奶玉米亩产可达1.2至1.3吨,每亩净利润约1000元,更通过合作社的机械化播种、节水灌溉和科学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合作社的发展还创造大量就地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实现增收渠道的多元化,为稳粮增收注入科技与组织的双重动力。
而在勐海县的“北大门”勐往乡,一种更具组织创新色彩的“稻茭轮作”模式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勐往乡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探索出“党总支+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精准破解土地季节性闲置难题。乡党委引导农户利用晚稻收割后的冬闲田种植茭白,并引入企业提供从种苗、技术到销售的全链条“托管”服务。
这一机制创新,在党组织的有力推动下迅速见效。党员干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田”先行先试,成功打消群众疑虑,推动土地流转面积从150亩扩展到300亩,在保证水稻亩产650公斤的同时,茭白亩产高达2500公斤,综合收益亩均增收1万元。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基地务工薪金,该模式带动全乡50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9000元,村集体经济也年增收5万元,形成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据介绍,“稻+N”轮作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土地利用率和构建良性生态循环,有效夯实了粮食安全的根基,促进村民增收。实践的硕果最终体现在丰收的数据上,统计部门根据夏粮、早稻收获情况,预计在秋粮收获后,勐海县将完成粮食种植面积70万亩、粮食总产量30万吨的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较去年同期稳中有升。(胡珊珊、玉涛温、陈杨阳、杨兴妹)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