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题放在眼前,其实并不复杂:近几年,不少邻国把中国装备买回去服役了,实战化训练里也给出了还行的成绩单;但印度和越南两国的态度没怎么变,仍然更偏向俄系或其他选择。说白了,一个是买得多、用得上、能维护,另一个是出于历史和政治因素,心里有一杆秤。
中国周边国家买中国武器的画面越来越常见,结果是买家名单在拉长,而印度和越南依旧在旁观。
这话题放在眼前,其实并不复杂:近几年,不少邻国把中国装备买回去服役了,实战化训练里也给出了还行的成绩单;但印度和越南两国的态度没怎么变,仍然更偏向俄系或其他选择。说白了,一个是买得多、用得上、能维护,另一个是出于历史和政治因素,心里有一杆秤。
具体点儿的例子不少。巴基斯坦从2013年开始陆续接收JF-17战机,数量逐年上去,平时训练和演练里的表现被外界反复拿来讨论;2019年那场印巴对抗演练的画面里,巴方用的空空导弹命中了目标,这事儿传播挺广。红旗系列防空系统也在巴基斯坦部署,封锁高原通道的能力多次被提到。孟加拉2016年拿到两艘053H3护卫舰,之后的海上巡逻效率明显提高,2017年又列装了两艘元级潜艇,海防能力有实打实的增强。缅甸从2013年开始列装VT-4主战坦克,实兵演练里坦克群推进、火力覆盖的画面被记录下来。泰国在2019年签了JF-17 Block 3的单子,交付后也参加了多国演习,低空拦截和电子战包的升级在实战化训练里有痕迹。柬埔寨2020年引进了HQ-9防空系统,部署在关键区域;老挝买了ZBL-09装甲车,用在湄公河巡逻,实际使用中被评价为比较合适。
为什么这些国家买得快?说句直白话,现实因素决定一切:价格比西方便宜,技术上门槛不高,买家不会被安排太多政治前提。国际武器转移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到2022年间,中国在全球武器市场的份额涨得明显,亚洲买家占了很大一块,巴基斯坦拿走的份额尤其可观。对那些预算有限、急需能用装备的国家来说,能买到、能上手、维护成本低,这就够了。
再说说印度和越南为啥谨慎。历史记忆起了大作用。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让印度军方有深刻印象,之后他们就大量依赖苏联/俄罗斯的装备,从米格战机到T系列坦克,形成了长期链条。1979年中越边境冲突把越南更往苏联那边推,苏制苏-27、T-72等成了他们的主力。两次交锋留下的心理阴影,直接影响后续的采购决策。再加上早年一些中国产品在热带环境下出现过适应性问题,比如高温下发动机表现不稳、早期火控和雷达在对抗测试里被指出盲区,这些都成了后续评估时拿出来掂量的证据。就算近年中国在隐身战机、远程导弹、精确制导方面有明显进步,老账还是会影响决策流程。
说到进步,这几年中国军工确实在变。从仿制走到更多自研,可靠性、环境适应性都有改善,像机载电子系统整合、导弹精度都在提高。外媒和研究机构也开始把部分中国产品列为可替代的选项。不过装备口碑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掉的,早年的问题不会立刻消失,所以一些国家仍然更谨慎。
还有个绕不开的现实是地缘政治。印度在边界上有吃亏的历史,政治层面和军方都不愿把装备来源搞得太复杂;越南在南海和中国有直接摩擦,怕在关键时刻被“卡脖子”。因此,两国宁愿依赖俄罗斯或西方的供应链,也不愿把重要防务完全依赖于曾经的对手。这些政治担忧在军购谈判、预算安排里都能看到影子。
把目光放到一些具体操作上,能看到更细的画面。2019年印巴对抗的演练数据被拿出来反复分析,某些导弹的锁定与命中率被外界肯定。缅甸在伊洛瓦底江的坦克演练里,炮兵配合和机动性被记录为适合当地地形的战法。孟加拉的潜艇在达卡湾附近进行过海试,声纳和导航系统在海试中表现稳定。这些实操记录让周边国家在决定买不买、怎么用上更有判断。
钱和工业基础也很重要。印度自己的国产项目推进缓慢,国产战机等计划拖了多年,进口成了补缺口的现实选择。越南虽然经济在长,但军费有限,他们更偏向买能马上投入使用的成熟平台。反过来,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会把有限预算投到性价比更高的选项上,和中国的合作项目通常能按时交付,能马上上岗。
中国这边的外贸策略也在调整,不再只是卖单件武器,更多推出成套方案、培训、后勤支持甚至联合研发,诱导买家建立长期维修和升级链路。几个例子比较典型:巴基斯坦参与了JF-17的联合研发,孟加拉在舰艇上采用模块化导弹装置,缅甸的坦克项目里有本地化的维护培训——这些都让买方后续使用更顺手。
往后看,事情还会继续演化。2024年到2025年间,各种技术样机和谈判还在进行中,有些国家在观察期里权衡成本、性能和政治风险。2024年的防务展上,越南代表会去看中国展区,但签约并不积极,更多是比对数据和后勤保障能力。那阵子,多个国家把JF-17和红旗系列的实战化数据当成后续采购参考。最近一件能查到的事是,2025年巴基斯坦对歼-35原型进行了视察,隐身性能这些参数在他们讨论名单里占了位置。
来源:聪颖青山hlF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