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想到特朗普这么快就来了个反应,几小时内就连续采取了强硬行动。五角大楼的专家也紧急发表声明,说“武器系统还没有经过最后的评估”,可这些话压根没用,劝阻完全没效果。
编辑:香瓜
10月10日平壤庆典上,一个小细节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俄朝三国的高层领导竟然首次如此紧密地同台亮相。
没想到特朗普这么快就来了个反应,几小时内就连续采取了强硬行动。五角大楼的专家也紧急发表声明,说“武器系统还没有经过最后的评估”,可这些话压根没用,劝阻完全没效果。
面对现实,特朗普没有选择收缩,而是“硬着头皮”再搏一把,一连串冒进的操作随之上演。问题就是:他这么做到底是要彻底打破僵局,还是被压力搞得有点失控了?
一直以来,特朗普都不愿意看到美国做“冤大头”。尤其放在北约这事儿上,他更是直言不讳。这一次,中俄朝的“亲密互助”为他提供了新话题。他早就说过要让北约成员国把军费涨到不低于5%,这个数对于谁来说都不是小事。很多国家本来就对加军费有意见,现在被要求翻倍,自然不乐意。
当中国和俄罗斯的高级别代表团与朝鲜最高层并肩而立、亲密互动的画面通过直播信号传遍全球时,某种无声的宣言已经昭然若揭。这被外界普遍视为一个信号,一个三方高度团结,共同应对外部压力的强烈信号。
对白宫的主人来说,这一幕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特朗普政府长久以来一直玩着分化对手的游戏,尤其是试图离间俄罗斯和朝鲜,从而集中力量孤立中国。如今,他最不愿看到的景象,就这么戏剧性地在他眼前上演了。
那种被对手联合“将军”的挫败感,瞬间转化为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就在平壤庆典结束不到三小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风暴由特朗普亲手掀起,其核心逻辑只有一个:既然团结不起来,那就让你们都感受到我的压力。这场看似雷霆万钧的行动,实际上更像一场缺乏观众配合的独角戏,催化剂是平壤的联手,而根源,则是特朗普内心早已无法掩饰的战略焦虑。
特朗普的第一刀,狠狠地砍向了他最熟悉的领域——盟友的钱包。一纸命令,要求所有北约盟友将国防开支提升到各自国家GDP的5%。
这个要求对于经济本就步履蹒跚的欧洲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简单算一笔账:如果真要照办,正苦于制造业萎缩的德国,每年就得额外掏出1500亿欧元。而饱受财政赤字困扰的法国,也需要硬挤出800亿欧元。更别提意大利要承担的600亿和荷兰要负担的200亿。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增加军费,这简直是在要求欧洲各国勒紧裤腰带,去填一个无底洞。
特朗普显然没打算给盟友们留面子,他直接放话:谁不给钱,谁就可能被踢出北约这个“俱乐部”。为了让威胁更具象,他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直接点名西班牙,暗示这个国家根本算不上什么“真心朋友”。这种近乎侮辱的勒索,彻底点燃了欧洲的怒火。西班牙外交部长阿尔巴雷斯第一时间召见了美国大使,表达了最强烈的愤慨。德国总理朔尔茨更是公开回击,称这类威胁“不可接受”。而在巴黎,法国总统马克龙私下对幕僚的抱怨更是一针见血:美国这是要把欧洲往绝境上逼。
就连一向在中间和稀泥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得知消息后也难掩脸上的忧虑。特朗普这套极限施压,非但没能榨出他想要的军费,反而把盟友推得更远。
大西洋对岸尚且如此,亚洲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被特朗普寄予厚望的日本鹰派人物高市早苗,因为国内复杂的派系斗争,新内阁迟迟无法组建,根本无力响应美国的号召。更何况,日本国内高达68%的民众明确反对将国防开支提升到GDP的2%以上。而在韩国,李在明政府正因为美国计划部署“死神”无人机而焦头烂额,国内的大规模抗议浪潮一波接一波。首尔索性借此机会提出,是时候重新谈判,拿回属于自己的战时作战指挥权了。从欧洲到亚洲,特朗普的胁迫外交处处碰壁,盟友们不再是予取予求的“提款机”,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
盟友不听话,那就只能自己亮肌肉了。特朗普把目光投向了五角大楼的压箱底项目——“暗鹰”高超音速武器系统。他下达了一道不容置喙的死命令:美国陆军必须在年底前完成这套系统的部署,不管它是不是已经通过了所有必要的测试。
这道命令在五角大楼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一场激烈的交锋就此展开。一边,是负责测试的办公室主任詹金斯和武器专家罗伯特森这些技术官僚。他们手里握着冰冷的数据,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暗鹰”,目前的测试成功率距离80%的作战部署标准还差得远呢。罗伯特森警告说,仓促上阵的后果不堪设想。
但另一边,是特朗普新任命的国防部长海格塞斯。这位媒体人出身的防长,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技术细节,而是政治上的威慑效果。他强硬地驳斥了专家的延迟建议,在他看来,现在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立刻让对手看到的“吓阻效果”,一种政治表演。至于导弹能不能打准,那是次要问题。特朗普显然支持自己的防长,他已经等不及了。
这种不顾一切的急躁,恰恰暴露了美国深深的技术焦虑。长期以来,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这个尖端领域,已经被中俄甩在了身后。中国的东风-17导弹早已实现部署,其作战范围覆盖了整个西太平洋。俄罗斯的“匕首”导弹更是在乌克兰冲突中投入了实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就连这次让特朗普破防的平壤阅兵式上,也出现了一款外界普遍猜测是高超音速滑翔体的新型导弹。
对手们都在大步向前,自己却还在实验室里挣扎。这种落差感让特朗普无法忍受。他强行让“暗鹰”仓促升空,试图用一场“技术跃进”的幻象来掩盖战略上的虚弱。这无异于一场用国家军事信誉做赌注的豪赌,一旦失败,不仅无法威慑对手,反而会成为全球的笑柄,彻底暴露自己“外强中干”的窘境。一个国家越是急于用“黑科技”的姿态来证明自己强大,其行为本身,就越是暴露其内心的不安全感。
地主家也没余粮了最讽刺的是,当特朗普在国际舞台上挥舞着大棒,要求盟友们掏出上千亿的军费时,他自己的政府却正处于停摆状态。联邦政府的关门已经进入第三周,大量部门运转受阻,无数公务员连薪水都发不出来。
这种“外强中干”的矛盾,构成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最能体现这种窘境的,莫过于美国驻华大使馆。由于预算问题,大使馆不得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公告,宣布暂停除紧急安全通告外的一切内容更新。一个超级大国,其驻外最重要的使馆之一,竟然因为“没钱”而陷入半停工状态。
这一幕,无疑让特朗普所有对外强硬的姿态都显得无比空洞。一个连自己外交官工资都无法保障的政府,有什么资格和信誉去要求盟友们承担更多的防务责任?一个连自身运转都陷入麻烦的国家,又如何能够有效地领导世界?
国内的治理失能,从根本上削弱了其全球行动的可信度。他试图用高调的对外行动来转移国内的尖锐矛盾,但国内的预算僵局却反过来釜底抽薪,使其所有威胁和承诺都变得无力。这种权力根基的动摇,让他在国际上的每一步行动都显得步履蹒跚。
结语将所有线索串联起来,一幅清晰的图景便浮现眼前。从胁迫盟友失败,到仓促部署未成熟的武器,再到国内治理的一地鸡毛,特朗普在平壤庆典后的一系列激进行为,根本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战略反击。这更像是一场建立在空心化基础上的权力豪赌,一场面对权力结构变化的应激反应。
其联盟凝聚力、军事技术自信、国内治理能力这三大传统支柱,都已出现了系统性的危机。而他越是用力,就越是暴露这些裂痕。他以为通过极限施压可以让世界回到他所熟悉的轨道,但结果却是,他亲手加速了一个旧时代的落幕。
这场豪赌,谱写了一曲单极霸权时代不愿离去的“挽歌”。真正的国家实力,从来都不是靠胁迫和表演来维持的,而是源于适应变化、赢得信任与合作的强大能力。特朗普赌上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政治前途,更是美国在已经到来的多极化世界中的信誉与地位。最终的结局,恐怕不是全球格局的逆转,而是美国自身战略短板的加速暴露。
来源:近代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