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个现象挺有意思:曾经挤破头都想钻进去的考研考场,突然冷清了。教育部最新数据说,2025年考研人数直接少了50万,比去年还猛降11%,创了20年来最大跌幅。加上2024年减少的36万,两年里足足86万人从考研大军里“撤退”。
最近有个现象挺有意思:曾经挤破头都想钻进去的考研考场,突然冷清了。教育部最新数据说,2025年考研人数直接少了50万,比去年还猛降11%,创了20年来最大跌幅。加上2024年减少的36万,两年里足足86万人从考研大军里“撤退”。
你说怪不怪?以前家长嘴里“考不上研人生就完了一半”的论调,现在咋没人提了?是老观念过时了,还是学历真的不香了?今天咱就结合几个真实案例,跟大伙儿掰扯掰扯。
一、
先看个扎心例子。去年有个211高校的研究生,在网上吐槽自己投了1200多份简历,从秋招奋战到春招,最后就收到3个面试邀请,还全黄了。可同专业的本科生学弟,反而轻松拿下两家互联网公司的offer,起薪比他还高2000块。
这可不是个别现象。有统计显示,2023年研究生offer获取率还有56%,到了2024年直接跌到44%,第一次被本科生和大专生反超。尤其双非院校的研究生,找工作比同校本科生还难10%。花三年时间读个研,结果还不如当初直接就业?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憋屈。
我观察了下,现在企业招人越来越“精”。某互联网公司HR私下透露:要么砸钱抢清北复交或海外名校的顶尖人才搞研发,要么用低成本招本科生干执行。双非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企业嫌你不够“顶尖”,你又放不下身段接受基础岗位,最后卡在中间进退两难。
二、
再说个更现实的:读研成本涨得比工资快。学硕学费一年大概8000到1万2,但专硕可就贵多了。金融、计算机这些热门专业,一年5万、8万是常态,有些名校的MBA三年下来超过30万。这还不算备考期间报班、买资料的钱,更别提那些二战三战考生搭进去的时间成本。
我认识个朋友,为考研备战四年。同龄人已经当上小主管,有存款有人脉,他才刚毕业找工作,还得面对企业“30岁以下”的隐性门槛。你说这时间差,咋算都是亏。
三、
不过我觉得,最伤人的还不是钱和时间的消耗,而是教育本身的“水分”。现在不少研究生管导师叫“老板”,听着像调侃,实则透出无奈——有些导师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论文署名还能被“关系户”截胡。有学生辛辛苦苦写的论文,第一作者成了导师亲戚,理由竟是“指导过思路”。
课程设置也挺脱节。某高校的市场营销专硕,还在讲十几年前的传统广告案例,对直播电商、私域运营这些新趋势一带而过。结果学生毕业时,简历上除了“熟练使用Excel”“参与过调研”就写不出新东西,企业HR直接吐槽:“这哪是读研?简直是读了个大号本科。”
四、
当然我不是劝所有人都别考研。比如医学、法学这类行业,没硕士文凭连门槛都迈不过去;清华北大热门专业的硕士,毕业照样被企业抢着开40万年薪。关键问题在于:你读研是为了啥?
如果只是跟风逃避就业,或者以为混个文凭就能涨工资,那真得慎重。现在市场早就不是“有学历就认账”的时代了。真正有竞争力的,永远是那些目标明确、专业过硬的人。
考研热退潮其实是好事——说明年轻人更理性了。学历从来不是金饭碗,它顶多是块敲门砖。门敲开了,能走多远还得靠真本事。如果你正纠结要不要考研,不妨先问自己:这专业值得投入三年吗?我的能力能考上名校吗?毕业后的行业真的需要硕士吗?
想清楚这些,比盲目备考更重要。毕竟人生选择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