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长春都市圈来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04:05 1

摘要:10月16日晚,“吉林发布”推发了一条直播预告消息:10月17日10时,召开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发布人,除省发改委副主任外,还有长春、吉林、四平及辽源的副市长。

10月16日晚,“吉林发布”推发了一条直播预告消息:10月17日10时,召开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发布人,除省发改委副主任外,还有长春、吉林、四平及辽源的副市长。

在广场君看来,这意味着,长春都市圈获批了。从规划蓝图到现实落地,从政策设计到民生福祉,长春都市圈的每一步推进,都牵动着东北振兴的脉搏。

01。

第18个。

在国家区域发展的棋盘上,现代化都市圈早已成为激活区域活力的关键棋子。截至目前,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的“国家级都市圈”已有17个,从长三角的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到中西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安都市圈,这些圈域经济体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长春都市圈的获批,将正式跻身全国第18个国家级都市圈行列,成为东北地区继沈阳都市圈、哈尔滨都市圈之后的又一重要增长引擎。这一身份的加持,不仅是对长春核心引领能力的认可,更意味着吉林将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获得更重要的话语权。从数据来看,这座都市圈的“底气”显而易见:以长春为中心,半径20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吉林省近74%的人口与79%的经济总量,天然构成了东北中部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

02。

20余次部署与4城调研。

长春都市圈的推进速度,从吉林省委书记黄强的高频次调研中可见一斑。自2025年2月以来,黄强通过调研、专题会议等不同形式,对都市圈建设相关工作部署达20余次,其中3月至4月间,他先后深入长春、吉林、四平、辽源四城实地调研,每一步都踩在都市圈建设的关键节点上。

梳理这些调研讲话,三大重点清晰可见:

● 规划先行,坚守历史责任底线。在长春规划展览馆调研时,黄强明确提出“真做规划、做好规划,决不能不如古人、不如洋人、愧对后人”的要求。他强调规划编制必须严守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保护好城市山脉水脉文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立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禁随意变更。针对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他特别指出要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将其打造成世界级旅游打卡地,让历史文脉成为都市圈的独特标识。

● 产业协同,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调研中,黄强多次强调要打破“一城独兴”的局限,推动圈内产业互补发展。在长春,他关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研发与氢能列车推广;在吉林、四平、辽源,他鼓励这些城市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发展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产业。这种“核心引领+周边配套”的思路,旨在构建“长春研发制造+周边配套”的产业集群网络,避免同质化竞争。

● 文旅融合,激活消费增长新引擎。从乘坐54路有轨电车体验城市文旅,到要求将氢能列车与新民大街IP串联,黄强始终将文旅融合作为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抓手。他强调要打造“快旅、漫游、消费”的文旅场景,通过文旅消费聚人气、促发展,让都市圈既有“工业筋骨”又有“文化血肉”。

03。

三个“17日”。

广场君注意到一条清晰的规划时间线:3月17日—9月17日—10月17日。

长春都市圈的规划编制堪称“高效样本”,从领导小组成立到规划送审,仅用三个多月便完成了关键节点的突破,勾勒出清晰的推进轨迹:

3月17日:吉林省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工作规则,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高标准编制规划的总体要求。

4月1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提出“务实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要求细化重点任务,推动规划从“纸上”向“地上”转化。

4月26日: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强调“推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加快取得务实成效”,进一步明确了基础设施、产业协同等重点领域的推进路径。

4月30日:省委专题会议深入研究规划思路,黄强提出“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规划原则,为规划编制定调。

5月20日: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召开,决定将《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送审稿)》修改完善后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5月29日:吉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决定按程序上报国家发改委,标志着规划进入国家级审批环节。

9月17日:吉林省委常委会听取《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安排,要求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反馈意见,对规划进一步细化、深化、实化、具体化,做好规划立法工作,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10月17日:召开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

04。

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正处在全面振兴关键期的吉林而言,长春都市圈绝非简单的城市扩张,而是撬动全省发展的战略支点,其意义远超地理范畴。

● 对吉林的三重战略价值

破解“单极依赖”的发展困局。长期以来,长春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较高,形成了“一城独大”的格局。都市圈的建设通过产业梯度转移、资源共享,将长春的发展动能传导至吉林、四平、辽源等周边城市,推动形成“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让全省79%的经济总量形成发展合力。

抢占东北亚合作的战略高地。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节点,长春都市圈的建设将强化吉林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枢纽地位。通过兴隆综合保税区与满洲里口岸的联动,可进一步畅通“借港出海”通道,让汽车零部件、农产品等吉林优势产品更高效对接国际市场,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激活东北振兴的“吉林板块”。在东北城市群离散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长春都市圈可通过与哈长、沈长都市圈的联动,重塑东北城市群功能网络,成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吉林大学丁一兵教授认为,这一布局是突破东北振兴瓶颈的重要抓手。

● 亟待突破的三大机遇窗口

交通一体化带来的联通机遇。按照规划,都市圈将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米”字形高铁网络建成后,长春至沈阳、哈尔滨的通行时间将压缩至1.5小时内,龙嘉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2000万人次。这种“时空压缩”效应将彻底激活圈域内的要素流动,为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打开空间。

产业集群化带来的升级机遇。依托长春汽车产业完整产业链,都市圈可构建从核心部件到整车制造的产业生态,同时借助吉林大学、长春光机所等科研力量,攻克新能源汽车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

生态价值转化的绿色机遇。从“氢春号”氢能列车示范到全省老铁路氢能化改造,绿色低碳已成为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底色。这种“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既能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又能通过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 必须先行破解的关键难题

在机遇背后,长春都市圈建设也面临着亟待突破的瓶颈,其中行政壁垒的破除成为最紧迫的任务。由于圈内各城市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在税收分成、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制度性障碍,如何建立利益分享和分配协同机制,让“圈里人”都能获益,成为检验都市圈建设成效的关键。

其次是避免“大城市病”与“鬼城”风险的平衡难题。黄强在调研中多次警示,要坚决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的城市空心化,同时防止核心城市过度集聚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问题。这需要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实现“紧凑发展”与“均衡布局”的有机统一。

最后是创新动能与人才储备的匹配问题。尽管长春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但高端人才“引育留用”仍面临挑战。如何通过都市圈一体化的人才政策、公共服务和发展平台,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实现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05。

老百姓能得哪些实惠?

都市圈的建设最终要落脚于民生改善,从出行到就业,从教育到医疗,这场“圈域革命”正悄然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

● 出行更便捷,“一小时生活圈”成现实。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的延伸与完善,长春到周边城市的通行时间将大幅缩短。未来,“工作在长春,居住在其它城市” “周末去周边城市度假”将成为常态,跨城通勤、旅游的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圈域内的“同城感”不断增强。

● 就业更多元,选择空间跨越城市边界。产业协同发展将带来更多跨区域就业机会:长春的车企工程师可能需要经常前往四平的零部件工厂指导,辽源的技术工人可参与长春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同时,都市圈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将打破就业地域限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更优质的工作。

● 服务更优质,公共资源实现“跨城共享”。按照规划,都市圈将推进政务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社保、医保等公共服务互认互享。长春的优质教育资源可能通过集团化办学辐射到周边城市,三甲医院的专家会诊也将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覆盖圈域各地,让老百姓不用奔波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 生活更丰富,消费场景不断扩容升级。从长春这有山的网红打卡地到吉林的雾凇奇观,从四平的红色旅游到辽源的民俗文化,都市圈将整合各类文旅资源,打造更多“快旅漫游”的消费场景。同时,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也将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多彩。

从一张规划蓝图到民生实景,长春都市圈的建设既是吉林全面振兴的战略选择,也是一场关乎千万人生活的民生实践。当10月17日新闻发布会的号角吹响,这座承载着东北工业记忆与振兴希望的都市圈,正以“真做规划、做好规划”的务实姿态,从“一座城”的独奏迈向“一个圈”的合唱,在东北振兴的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江雨朦朦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