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市船东紧急回应,明确与美国划清界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21:52 1

摘要:2025年10月14日,中国《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政策正式生效,首艘被征船舶美森轮船“MANUKAI”轮在宁波港缴纳费用达445.8万元,上海港更是出现单船缴费超1200万元的案例。政策落地当日,纽约上市油轮船东DHT Holdings便发布紧急声明,

2025年10月14日,中国《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政策正式生效,首艘被征船舶美森轮船“MANUKAI”轮在宁波港缴纳费用达445.8万元,上海港更是出现单船缴费超1200万元的案例。政策落地当日,纽约上市油轮船东DHT Holdings便发布紧急声明,通过厘清股权结构、管理架构与资产属性,明确与美国划清界限,成为行业内首个公开“脱美”的跨国船企,揭开了地缘博弈下航运业调整的序幕。

此次紧急回应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针对性出台的港口费反制政策。该政策明确将收费对象锁定五类“涉美船舶”:美国主体拥有或运营的船舶、美资持股超25%的企业所属船舶、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美国建造的船舶等 。收费标准从每净吨400元起步,且每半年上调一次,预计2028年将达每净吨1120元,一艘万箱级货船年缴费可能超100万美元。对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航运企业而言,这笔成本足以影响盈利基本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正是DHT等油轮公司的核心业务区域。

为规避政策影响,DHT在声明中构建了清晰的“非美”身份论证体系。在股权结构上,其明确披露美国机构股东合计持股不足25%: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 LP持股7.2%,FMR LLC持股15.1%,且无法确认两者最终受益人是否为美国籍 。考虑到多数股份以经纪商“街名”登记,公司甚至坦言无法完全核实最终股东国籍,但强调现有信息未触及25%的控股红线。

管理架构的“去美国化”调整更为显性。作为马绍尔群岛注册、总部位于百慕大的企业,DHT的核心管理职能分散在摩纳哥、挪威和新加坡,美国籍人士仅占董事会成员的20%。声明发布当日,公司特意任命挪威籍CEO Svein Moxnes Harfjeld进入董事会,使非美籍董事占比提升至80%,用人事调整强化“非美管理”属性 。

资产层面的提前布局更显其规避意图。早在2025年4月,DHT便出售了两艘中国建造的超级油轮,成为首个清空中国造VLCC的船东,当时正值美国酝酿对中国产船舶加征费用的关键节点 。如今其25艘VLCC船队均由非美实体持有,且均在非美地区建造、不悬挂美国国旗,完全避开了政策中“美国建造”“挂美旗”等收费条款 。

DHT的“划界”举动折射出行业普遍困境。政策生效后,彭博社数据显示已有多艘原定赴华的油轮取消航程,航运企业面临“失单”与“增本”的双重压力 。而其采用的“离岸注册+分散管理+股权控制”模式,正成为行业应对监管的范本——通过百慕大、马绍尔群岛等避税地注册,将管理权拆分至多国,严格控制单一国家股东比例,以此模糊地域属性。

这种架构调整背后,是全球航运业在中美博弈中的被动适应。美国此前以“反不公平竞争”为由启动301调查,试图通过加征费用削弱中国造船与海运业的全球优势,而中国的反制政策精准击中其出口依赖痛点——美国大豆、液化天然气出口高度依赖中国港口,最终成本可能转嫁至美国企业与消费者。在此背景下,跨国船企不得不通过“身份切割”寻求生存空间。

截至目前,航运圈呈现两极分化:东南亚部分船企仍在观望政策细则,而DHT等头部企业已启动实质性调整。业内预测,未来三个月将出现更多类似的股权与架构重构案例,“去单一国家属性”可能成为跨国航运公司的标配策略。

从本质上看,美上市船东的紧急“划界”,是政策冲击下企业的理性选择,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微观缩影。当地缘因素持续渗透航运业,如何在合规框架内平衡利益,将成为所有跨国船企必须面对的长期命题。而DHT的举动,已然为这场行业洗牌写下了注脚。

来源:一木靠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