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位传奇人物,每一次的人生转轨都出乎意料,每一次的伟业功成都令人称赞。他是忠诚的战士,兵行险招,出奇制胜,看似隐子,实为匕首之刃。
这是一位传奇人物,每一次的人生转轨都出乎意料,每一次的伟业功成都令人称赞。他是忠诚的战士,兵行险招,出奇制胜,看似隐子,实为匕首之刃。
这就是李强(1905~1996),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经济专家,世界知名的无线电研究专家,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毛泽东主席为他题词“坚持到底”。
2025年10月15日,“延安根,科技魂”一一纪念李强同志诞辰120周年追思会,在北京国宾酒店举行。
“李强公式”:一段被尘封的传奇
在中国科技史上,“钱学森弹道”如雷贯耳,象征着智慧与突破。然而,却少有人知,在更早的烽火岁月中,另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科学公式——“李强公式”,同样闪耀世界,成为我党隐蔽战线与科学探索交织的传奇。
李强,这个名字背后是“中央特科的匕首之刃”。1929年,他成功研制出我党第一批无线电收发报机,为革命事业装上了“顺风耳”。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李强受周恩来指派赴苏联深造。
在莫斯科,这位“学霸”在7年的学业中不仅迅速掌握了俄语、德语,甚至能用英语讲授数学、物理与无线电原理,延续了他在特科培训班的使命。
但李强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科研领域,他聚焦菱形天线,用数学分析法深入探索电子与电磁波的汇聚原理。
经过无数次的运算与推导,他以英文完成论文《发信菱形天线》,不仅被苏联通信技术出版局刊发,更被直接命名为“李强公式”,载入苏联百科辞典。
苏联通信科学研究院将他破格提升为研究员,使之跻身苏联七大顶级无线电专家之列。
胡耀邦之子胡德平说,他与李强同志有过一面之缘,他听父辈们说,战争年代,我们的密码报敌人截获不不,但敌人的密码报我们可以截获破译。
说到“延安根”,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艾平先生提到,“追思李强同志,是为了学习他干一行钻一行,成为行业专家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始终为国家的进步、党的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李强公式”之所以“牛”,并不仅仅在于其理论高度与国际认可,更在于它诞生于动荡年代,却依然能以纯粹的科学力量跨越国界,为世界通信技术发展作出奠基性贡献。李强同志既是革命者,也是科学家——他用自己的才智,既守护了党的秘密事业,也推动了人类科技进步。
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李强公式”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在逆境中依然能绽放的科学光芒,也提醒我们,那些默默无闻的先行者,如何以智慧与坚韧,在时代的激流中刻下不朽的印记。
李强之子李延明同志回忆道:“我的父亲,他生活在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路走来的中国。五卅运动后不久,他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了为共产党奋斗长达70年的征程。回顾父亲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除了个人具备的优秀素质和不懈努力外,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完全融入人民解放事业、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社会建设事业之中。”
1984年4月,里根总统访华。《时代》周刊的封面写着“中国的新面孔,里根会看到什么”,配图是一个中国小伙子拿着可口可乐,站在长城前。
引入中国第一家外资企业
1952年8月,毛主席点将李强改任外贸部副部长兼驻苏联大使馆商务参赞。主持经济工作的李富春说,李强会俄语,懂机械,有外贸经验。李强亲自参与经办了156个苏联援华项目。
1973年,他利用中联部收集新闻公开资料,根据黄金互助基金于伦敦交易所交易频率,和美国国会对财政部9次质询,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将瓦解。上书周总理,逐步把我们持有的瑞士法郎外汇换成黄金,完成史诗般的黄金大抄底,为国家赚了30多亿美金外汇。当时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额才36亿美元。
李强经常说“贸易应该公平互利,相互购买才能繁荣”。那时中美没有建交,可口可乐这个玻璃瓶装的“洋玩意”,风靡西方,但在中国却见不到踪影。
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是乔治·布什,即后来的第41届美国总统,与李强经常谈论中美关系及经贸往来。
美中关系基金会主席尼尔·布什回忆说,他的父亲乔治·布什在担任驻华联络处主任时,与时任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关系友好。“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中美关系的未来,建立了两国务实合作的基础。他(李强)展现了真诚、团结和公平的精神。”
针对当前美国对华贸易战、关税战升级的现状,尼尔·布什强调:“让我们继续培养这些价值观(真诚、团结和公平),搭建我们人民之间的桥梁,追求两国共同的和平与繁荣。”
1978年12月13日,经李强批准,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引入了美国可口可乐罐装生产线,成为港澳地区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资企业。
三天后,即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和美国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曾担任李强同志秘书的刘渝先生回忆到“他经常跟我说:‘我这人最爱干的就是一生忙忙碌碌。’”刘渝先生认为,李强同志是一位难能可贵、为数不多的拥有大学文化、具备科技知识的高级领导;是一位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非常勤奋的领导;也是一位非常重感情的,十分关心过去一起工作过的战友和老朋友的领导。
国防工业的奠基人
2025年九三胜利日阅兵,天安门广场上钢铁洪流奔涌、大国重器巍然列阵,集中展现了我军强大的体系作战能力与新域新质战斗力。这一刻,举国为之振奋,无数人为中国国防工业的辉煌成就喝彩。然而,在这份荣耀的背后,是一段始于烽火年代的艰辛征程。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李强受命回到延安,先后担任军工局副局长、局长。在物资匮乏的陕甘宁边区,他带领军民白手起家,建起枪炮厂、炼钢厂、炸药厂、煤油厂与制药厂,用汗水与智慧铸造出源源不断的枪支弹药与战略物资,为华北抗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参加追思会的军工后人代表,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吴运铎之子吴小荣先生感叹到,李强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立下了卓越功勋,“他们在我们晚辈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我们将永远牢记他们的精神,并将其传承下去。
新四军后代张晓龙回忆,部队成立初期,1.3万人仅有6200支枪。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战士们土法上马,建起兵工厂与修械所。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带领二师军工部从修理枪械到仿制步枪、机枪、迫击炮,再到自主生产弹药地雷,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李强在军委军工局的统筹与指导。
从延安窑洞到天安门广场,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化军工体系,中国国防工业的根基,正是由这样一群在黑暗中点燃星火的人所奠定。他们用忠诚与智慧铸就利剑,用生命与信仰守护山河——历史从未忘记,英雄始终在场。
七十九岁的红色坚守
1985年,当大多数人已安享晚年时,79岁高龄的李强接受了国家的重托,出任中国国际建设劳务公司(中实集团前身)董事长。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任职,而是这位外贸战线老将"尽职尽忠"精神的延续。他用毕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为这家新兴企业注入了"忠诚、务实、合作、奋进"的灵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
曾与李强并肩创业的王天怡回忆,这位耄耋之年的开拓者从未停止思考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中实集团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将"健康中国""航天强国"等国家战略融入企业发展。他们打造的"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国际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七届,获得国家领导人三次外交来函支持,成为全球空间领域独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
如今,中实集团构建的“一会、一院、一基金”平台,正以科技、健康、教育为两翼,架设起中国与欧美各国的合作桥梁。这正是李强当年所期盼的——不是简单的商业往来,而是深度的资源整合与价值共创。
七十九岁,对很多人来说是人生的终点,对李强而言却是在新起点上的再出发。他用行动诠释:奋斗不分年龄,忠诚不问岁月。在外贸战线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位老将的身影永远挺立,他的精神依然在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为延安自然科学院)讲席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教授介绍,李强同志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其治学理念与实践精神,深深融入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发展之中,李强同志的贡献,是北京理工大学校史中的不朽丰碑。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原主任,中国开国少将乔信明之子乔晓阳感叹到,“李强同志的名字总是和‘第一’,或者‘开拓者’‘奠基人’‘先行者’连在一起的。李强同志身上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不管党把他放在哪个岗位,要他做什么工作,他都把它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做出开创性的贡献,非常了不起。”
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亲自书写五言诗纪念李强同志:
一代老红军,
百年奋斗身。
闯开龙虎穴,
世纪感英魂。
他还书写了变体鹧鸪天“长短句”:
刀光剑影操赢券,
特科拼争意志坚。
无线传播欣创始,
军工伟业执先鞭。
新时代,要冒尖,
国家经贸主官贤。
鞠躬尽瘁辛劳任,
华夏富强入顶巅。
1944年5月下旬,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暨职工代表会上,李强被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毛泽东同志为其题词:“坚持到底”。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