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枞阳县汤沟镇的全国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里,金黄的水稻铺满大地,种植大户谢兴平笑容灿烂。今年,他种植了1000多亩糯稻,采取水稻有序机械插秧技术进行科学种植,稻谷取得丰收。“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种田,产量一年更比一年高,我们农民种粮的底气更足了。”
枞阳县山镇桃花村的再生稻丰收在望,田野间呈现一幅金色的丰收图景。
夯实“压舱石” 粮食安全根基稳
在枞阳县汤沟镇的全国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里,金黄的水稻铺满大地,种植大户谢兴平笑容灿烂。今年,他种植了1000多亩糯稻,采取水稻有序机械插秧技术进行科学种植,稻谷取得丰收。“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种田,产量一年更比一年高,我们农民种粮的底气更足了。”
枞阳县金社镇的农田里,从事农机服务的新农人驾驶农机为种植户栽种水稻。
农业技术人员在枞阳县山镇光福家庭农场查看水稻苗情长势,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服务。
枞阳县连续三年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每年创建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10万亩以上,发展优质专用水稻78万亩以上。通过集成推广合理密植、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
加工环节也在提质增效。在恒兴米业加工车间,新上的色选机和恒温仓储正全力运转。企业自2021年建厂以来持续升级设备,如今年收储加工能力达3万吨,2024年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稻谷品质逐年提升,加工更精细,品牌也越来越响。”企业负责人谢小勇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四五”期间,枞阳县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4.4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29.8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5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近八成。全县113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通过“保姆式”服务帮助农户解决种养殖难题,每位农技人员“一对一”指导5户科技示范户,并辐射带动周边20户农户。202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93.5万亩,产量39.1万吨,再创新高。
做强“特色牌” 产业融合步伐疾
深秋时节,走进枞阳县官埠桥镇官山村的安徽官山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白茶种植基地,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手持镰刀或锄头,俯身穿梭在齐腰的茶树间,细心地进行清除杂草、开沟等管护工作。
采茶工人在枞阳县三公山的茶园里采摘白茶。
枞阳县钱铺镇鹿狮村的茶园里,茶叶采摘一片繁忙。
“目前已开发白茶种植基地2800多亩,是县里最大的白茶种植基地。”公司负责人王士专介绍说,近年来,基地每年吸收120多名村民长期就业,茶叶采摘高峰期每天有近千人一起采茶。
枞阳白茶是枞阳县“十大农业特色产业”的“首位产业”。2024年的种植面积扩展至4万亩,年产量40万斤,茶叶经营主体发展至70余家,年产值达5亿元,8000余人捧上了“茶饭碗”,其中脱贫群众超过2000人。
枞阳县白荡湖渔业工作人员在展示刚刚捕捞上岸、准备打包销售的大闸蟹。
不仅是白茶,“十四五”以来,枞阳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批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枞阳大闸蟹”年产量5万斤,“枞阳黑猪”年出栏1.2万头,“枞阳媒鸭”年出栏120万只,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1.8万亩。如今,当地已形成以“一片茶、一只蟹、一只鸭、一头猪”为主导,萝卜、花卉苗木、小龙虾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迈进。目前,枞阳县已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7个,认定数字农业工厂3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1家。202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9.69亿元,特色农业产业正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绘就“和美卷” 乡村焕新颜值高
秋日的枞阳县钱铺镇鹿狮村,万亩竹海随风轻漾,千亩茶园翠绿一片,红瓦白墙的民居错落点缀在山间,井边矿等工业遗存静静伫立,共同织就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
枞阳县钱铺镇鹿狮村竹海摇曳、茶香弥漫,宛如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枞阳县钱桥镇山河村依托和美乡村建设改造特色民宿,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鹿狮村依托三公山景区资源,大力发展竹产业,挖掘老铜矿遗址文化内涵,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国庆中秋假期,不少游客来村里参观工业遗存、选购特色农产品、体验非遗项目,大家都对村庄的建设成果赞不绝口。”鹿狮村党总支书记吴刚高兴地说。
“十四五”以来,枞阳县积极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精品示范村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各类村庄建设提质扩面。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设精品示范村7个、省级中心村123个、市(县)级中心村68个、特色自然村10个、美丽宜居自然村135个,中心村覆盖率达75%。汤沟镇先进中心村成功入选安徽省和美乡村建设100个典型案例,枞阳县也连续三年获评“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
为推动村庄从“一时美”到“长久美”,枞阳县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与无害化处理率“双100%”,全县农村常住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累计改造农村卫生厕所8.2万户,建成16个覆盖全域的农村改厕管护综合服务站,成为全省农村改厕提升与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县。
守护“生态绿” 可持续发展底色亮
“以前江水浑浊,经常漂着垃圾。自从实施全面禁捕后,水变清了,鱼也多了,现在看到成群的江豚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枞阳县沿江渔政执法站副站长邹磊明告诉记者,如今在江面巡逻,眼里不再是偷捕违法,而是越来越多的江上美景。
枞阳县渔政执法大队执法队员乘坐执法艇在长江上进行巡查。
“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枞阳段43.755公里及菜子湖枞阳段38.8公里水域实施全面禁捕。”邹磊明介绍,为守护一江清水,枞阳县在全省率先整合执法力量,选派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水利等65名执法人员,组建长江流域禁捕禁采联合执法指挥中心,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禁捕成效持续巩固,退捕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24年,长江禁捕行政处罚案件同比下降56%。
江上治理见成效,田间绿色发展同样成果丰硕。枞阳县扎实推进农业“两利用、两减量、两回收”,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6.2%和92.41%。同时,在16个乡镇建设37个乡镇农产品快检室(涵盖水产品、畜产品和种植业产品),开展常态化快速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汤沟镇建成1个“星级”乡镇监管站,省农产品质量智慧监管平台已入驻主体533家。
在品牌建设方面,枞阳县累计培育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产品)4个,获“三品”认证农产品167个,其中绿色农产品162个、有机食品5个。值得一提的是,“白荡湖”品牌系全省唯一入选京东生鲜专属湖区,区域公共品牌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精准“防返贫” 乡村振兴衔接紧
“工作轻松,收入稳定,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在雨坛镇云龙村,村民王士云每天都骑着装有扫帚和防火旗的三轮车在村里巡护,精神饱满。他曾因病陷入困境,在精准帮扶政策下渡过难关。如今,他主动申请退出低保,在村里的安排下成了一名保洁员和护林防火巡查员。
枞阳县钱铺镇鹿狮村工作人员在鹿狮文化活动中心介绍乡村振兴发展成就。
王士云的转变是枞阳县无数脱贫户依靠政策和自身奋斗迈向幸福的生动写照。“十四五”期间,枞阳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精准施策,多点发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了全县2.83万户8.35万脱贫人口和2342户6849名监测对象稳定发展。
“十四五”时期,枞阳县建立起全覆盖的动态监测帮扶体系,将脱贫人口与监测对象全部纳入精准管理范围。截至2024年底,全县累计识别监测对象并成功消除风险1632户4896人,确保风险隐患及时化解。为实现“精准滴灌”,全县为脱贫户和监测户量身定制并落实帮扶措施2.8万条,形成强大的政策托底合力。
筑牢防返贫防线,产业与就业是关键支撑。枞阳县大力推进项目库建设,“十四五”期间投入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13047万元,实施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还通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规范运营就业帮扶车间等多渠道,有效安置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枞阳县将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更加绚烂的篇章!
来源:铜陵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