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5%一下子撸到0,黄仁勋直言太痛了,英伟达还不是唯一倒霉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21:20 1

摘要:英伟达曾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接近95%。如今,因为美国出口管控,它在关键芯片类别几乎退出中国。黄仁勋自己也说,这样的落差,是一种真正的“断层”,不是数据游戏。

有一种崩塌,不是慢慢磨损,而是瞬间崩断。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从几乎绝对统治一下变成零。黄仁勋的“痛”不是空谈,这背后有更广的警示。

英伟达曾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接近95%。如今,因为美国出口管控,它在关键芯片类别几乎退出中国。黄仁勋自己也说,这样的落差,是一种真正的“断层”,不是数据游戏。

这个滑落,不是运气不好,更不是技术无法竞争,而是战略与制度互动的结果。首先,美国的“全刀切”出口管制,把英伟达的中国市场切割得干干净净。其次,企业在应对政策风险上的预备不足——在巨额市场面前,选择维持高依赖而不是铺设多条路径,是一种赌注。再次,技术替代与本土追赶的可能性被低估——以为断供就能钳制对手,却没料到对方可能逆向突破。

在这个角度下,英伟达的惨剧很具代表性:它不是唯一一个被政策“扼住咽喉”的大公司。

英伟达的“95%→0”的滑落最显眼,但美光的退出则提供了一个“非独角兽”的警示案例。根据路透、Digitimes等多家媒体,美光已经停止向中国数据中心客户提供服务器芯片业务。

美光在其上一财年,中国收入约占其整体收入的12%。美光方面说,这一决定与中国政府对其产品的“关键基础设施禁令”有关,该禁令自2023年起便施行。美光退出,是受制于政策“流量阀”的被迫撤退——不是放弃,而是不得不放弃。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国家政策变成一把刀时,不仅龙头企业胆战心惊,中等规模、依赖度高的厂商更容易被卡住、被边缘化。英伟达只是最响亮的例子;行业中很多公司也可能被“拖下水”。

1.技术封锁迟早被绕开

技术传播与替代,是一个长期趋势。认为一旦卡住关键技术,便可牢牢控制对手,是一种高估。美国封锁对手,可能延缓一步,但无法彻底扼断对方技术演进的路径。中国在若干“卡脖子”环节的突破速度,正是对封锁逻辑的反击。曾经被视为难以在短期攻破的先进封装、EDA设计、异构计算等领域,近年来中国厂商投入急速上升。封锁愈紧,逼得国产技术“被迫拔苗”更快。

2.封锁伤人自己更多

对美企与美国本土产业而言,这种“以出口禁令压制对手”的做法,也是一种自伤。失去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就等于放弃了重要的增长空间。黄仁勋强调:伤害中国的动作,有时反而伤美国更多。英伟达不得不在其预测里,把中国业务“归零”假设进去。这一点,很难说是政策的“胜利”。

3.极端策略带来的可逆性极差

“全或无”的封锁方式,一旦实施,调整空间极其有限。禁令一出,要修正、松绑、谈判、重建信任,每一个步骤都漫长、复杂、困难重重。英伟达若要重返中国,不是简单如前;美光若要收回撤出,也要面对制度壁垒与政治风险。

这样的策略,缺乏韧性,也易走极端。

在这种压迫下,中国方向也不是毫无选项。以下几个趋势值得关注:

自主攻关被逼出来

封锁越紧,打算靠进口撑下去的通路越窄,只能把技术主攻权握在自己手里。存储、封装、设计工具、异构融合计算等领域,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出现显著加速。政策也在扶持这种“底层回归”的走向。美光退出数据中心市场,恰恰给国产存储厂商和替代者让出一片空白。长期来看,当核心环节掌握在自己手里,外部封锁的影响就被弱化。

国际市场反打、第三国发力

当中国形成较完整产业链后,就可以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第三国市场)展开反击。那些曾被美国企业主导的市场,有可能被新玩家“分一杯羹”。

如果中国厂商在性价比、生态兼容性、服务支持上具备竞争力,那些曾经被封锁的国家,也可能更愿意选择替代方案。这不是单向退出,而是多向打回去。

产业与外交联动必须同步

芯片、AI、算力等技术领域,不可能只是技术作战。要把外交、标准制定、供应链协同、国际规则话语权等维度也纳入筹码库。技术自主只是基础,能在国际合作中拉伙伴,才能把突破变成现实空间。

美国试图用“技术封锁+授权许可”作为谈判工具,中国可以用“市场准入+合作共赢”去瓦解对方的攻击路径。这是正面竞争的逻辑,而不只是浴血冲突。

来源:允华观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