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奖引争论,中日科技差在哪?诺奖这尺子本不完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14:25 2

摘要:不少人盯着物理、化学奖的得主名单,一看中国人没在列,日本又有获奖者,立马就急了:“为啥咱们总拿不到诺奖?”

最近2025年诺贝尔奖全揭晓了,网上又吵翻了天。

不少人盯着物理、化学奖的得主名单,一看中国人没在列,日本又有获奖者,立马就急了:“为啥咱们总拿不到诺奖?”

“中日科技差距是不是越来越大?”甚至有人直接下定论:“中国科研体制就是不行。”

说实话,大家有这焦虑,本质是盼着中国科技好,想让咱们的创新能力快点跟上世界顶尖水平,这份心能理解。

但要是把科学发展这么复杂的事儿,简单当成“比诺奖数量”的竞赛,那可就跑偏了——不光提升不了科学素养,还容易让人越比越没自信,掉进“妄自菲薄”的坑里。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别被诺奖的“光环”晃了眼,先看清这事儿的本质。

一提诺贝尔奖,大家都觉得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但你可能不知道,这荣誉背后藏着不少争议,尤其自然科学奖,根本算不上绝对客观的“度量衡”。

咱们掰着手指头数三个问题,你就明白了。

第一个问题,评选标准有时候特别“离谱”。

远的不说,194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给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现在咱们都知道,这手术就是瞎折腾,把人脑子切开后,患者要么变傻要么死亡,后来各国全给禁了。

近的更明显,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居然颁给了搞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的科学家——这玩意儿明明是人工智能领域的,

跟物理八竿子打不着,当时全球不少物理学家都吐槽“诺奖组委会是不是搞错领域了”。

你看,连专业领域的人都不认可,这标准能算靠谱吗?

第二个问题,诺奖有个大“时差”,评的都是“老成就”。有统计算过,诺奖得主做出关键贡献到最终获奖,平均要等16.1年。

比如2025年拿化学奖的那位科学家,他研究的“新型催化剂”是2008年就出成果了,等拿奖等了17年。

这就意味着,诺奖反映的是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科学水平,跟当下各国的科技实力根本对不上。

你总不能拿二十年前的“旧尺子”,量现在中国科技的“新高度”吧?

第三个问题,评选理念早跟不上现在的科研模式了。

诺奖一开始就强调“个人或小团队的贡献”,最多允许三个人分享一个奖。

但现在的重大科学突破,早就不是“一个人闷头干”能成的了

比如中国搞的“全球干旱联网实验”,涉及30个国家、200多位科学家,一起研究了8年才出成果;还有咱们的“中国天眼”,背后是上万人的团队在运维。

“全球干旱联网实验”

“中国天眼”

这种大规模、跨学科的协作成果,诺奖的规则根本装不下,怎么可能全面反映真实的科研贡献?

很多人拿日本诺奖多来说事,觉得“日本能拿这么多,肯定比中国强”。但其实中日科技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根本没法用“诺奖数量”这一个指标比。

咱们先看看日本为啥能拿奖,再说说中国的“路子”到底咋回事。

日本的“诺奖井喷”,本质是吃了“长期搞基础研究”的红利。早在2001年,日本就喊出“50年拿30个诺奖”的目标,之后就砸钱、给政策,把基础研究当成“头等大事”。

比如日本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常年保持在15%以上,2024年更是到了17.3%;

而且日本科研人员的“生存环境”特别稳——很多大学给终身教职,就算你十年八年没出成果,工资、实验室也不会少,不用为了“短期出成绩”发愁。

就像2025年拿物理奖的北川进,他研究“量子纠缠调控”整整22年,中间没出啥“爆款成果”,但学校一直支持他,最后才出了突破性贡献。

2025年拿物理奖的北川进

这种“慢科学”的环境,确实容易出诺奖级的基础研究成果。

那中国为啥不这么搞?不是不想,是咱们的“起点”不一样。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科技底子太薄了,连个像样的工厂都没有,当时最紧迫的是解决“生存问题”

比如造原子弹保国家安全,搞杂交水稻解决吃饭问题,搞载人航天打破国外垄断。

所以中国科技一开始走的就是“应用导向”的路子,先集中力量办“急事儿”,把最基础的工业体系、科研体系建起来。

你别小看这条路子,咱们靠它干成了不少大事:从“两弹一星”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从高铁技术突破到5G全球领先,短短几十年就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两弹一星”

而且近几年,咱们也开始补“基础研究”的课

2024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达到2500.9亿元,增速10.7%,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到了6.88%,创了历史新高;

高被引论文数量全球第二,热点论文占比48.4%,比日本还高。

这说明咱们不是“不会搞基础研究”,是先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开始往“好不好、深不深”的方向走。

很多人觉得“没拿诺奖就是科技不行”,但其实衡量科技实力的标准多了去了,比如应用创新能力、产业转化效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这些方面,中国的表现一点都不差。

先说说应用创新,中国现在是“全球应用场景最多的国家”。

咱们有14亿人口,有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不管是人工智能、新能源,还是生物医药,新技术一出来就能找到“用武之地”。

比如人工智能,中国现在把AI用到了农业育种(通过AI分析基因,缩短育种时间)、工业质检(AI识别产品缺陷,准确率比人高)、医疗诊断(AI辅助看CT片,帮医生找病灶);

再比如新能源,中国的光伏技术、储能技术,不光国内用得广,还卖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里,中国占了60%以上。

中国华能滨州85万千瓦光伏项目

这些应用创新,虽然不一定能拿诺奖,但实实在在推动了产业升级,改善了生活。

再看产业转化能力,中国的“专利转化率”越来越高。

2024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而且不是“只申请不落地”——现在中国的专利转化率大概在35%,比十年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就拿高铁来说,一开始咱们是引进国外技术,后来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搞出了“复兴号”,现在不光国内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还出口到印尼、泰国等国家,成了“中国名片”。

这种“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速度,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

基础研究方面,咱们也在“厚积薄发”。现在中国有了“中国天眼”(FAST)、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装置这些大科学装置,能支撑科学家做更前沿的研究。

比如2025年,中国科学家主导的“暗物质探测实验”,在地下2400米的实验室里,捕捉到了暗物质可能存在的关键信号,成果发在了《自然》杂志上;

还有咱们的“人造太阳”(EAST),实现了1.2亿摄氏度持续403秒的运行,打破了世界纪录。

中国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专利近2000项,领先全球

这些研究虽然还没到拿诺奖的阶段,但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个:别盯着诺奖焦虑,咱们得有“平常心”,更要看到中国科技的“方向是对的”。

首先得明白,科技创新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基础研究尤其如此,需要十年、二十年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日本现在拿的诺奖,很多是二三十年前的研究成果;中国大规模投入基础研究才十几年,现在还没到“出成果的高峰期”。

就像种地,你刚播下种子,不能指望马上收获,得给它时间发芽、生长。

咱们现在能看到基础研究经费在涨、高被引论文在增加、大科学装置在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好苗头”,再给点时间,肯定会有更多突破。

其次,中国科技的目标,从来不是“拿诺奖”。

咱们搞科技,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攻克芯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搞种业创新,保证粮食安全;搞生物医药,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

同时也是为了给人类做贡献——比如中国的杂交水稻,帮助全球不少国家解决了吃饭问题;咱们的新冠疫苗,向发展中国家捐赠了上亿剂。

这些贡献,比拿一个诺奖更有实际意义。

最后,咱们得有“战略定力”,别被外界的声音带偏。

现在有些国家故意拿诺奖说事儿,其实是想让咱们怀疑自己的体制、自己的路,本质是“话语陷阱”。

但咱们得清楚,中国科技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从“两弹一星”到现在的科技自立自强,咱们靠自己的模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现在中国有4.4亿人基本具备科学素养,有全球最多的研发人员,有最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咱们的优势。

只要沿着现在的路走下去,保持耐心,久久为功,中国科技肯定能越来越强。

其实说到底,诺奖只是科学探索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不是终点。

中国科技不需要靠诺奖来证明自己,因为咱们的进步、咱们的贡献,全世界都看得到。

与其盯着奖项数量焦虑,不如多关注那些默默在实验室里攻关的科学家,多支持那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新。

毕竟,让中国更强大、让老百姓生活更好,才是科技发展的真正意义。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