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长春航展的看点众多,地面近距离展示的歼20战斗机、精彩的飞行表演以及各类新型无人机,都吸引着大众目光。但有一款战机在国内未获过多聚焦,却长期被国外媒体紧盯,它就是歼6无人机。
长春航展上,歼6无人机首次公开亮相,这款备受关注的“老家伙”究竟具备何种价值?答案其实很明确:只要它起飞,战略作用便已显现。
长春航展上,歼6无人机首度公开亮相便引发热议:一款早已退役的"老战机",为何能让外媒紧盯不放?它的实战价值到底藏在哪里?
答案其实很直接,对这款改造无人机而言,只要升空,其战略威慑与战术牵制的作用就已拉满。
今年长春航展的看点众多,地面近距离展示的歼20战斗机、精彩的飞行表演以及各类新型无人机,都吸引着大众目光。但有一款战机在国内未获过多聚焦,却长期被国外媒体紧盯,它就是歼6无人机。
此次解放军首次公开展示这款无人机,也终结了此前围绕它的各类传言。今年长春航展的高光装备不少。
歼20地面近距离展示尽显隐身战机气场,特技飞行表演在空中划出华丽轨迹,多款新型无人机也纷纷亮出真容。
但在这些"明星装备"的光环下,歼6无人机显得有些低调,国内观众关注度不算顶尖,国外媒体却早已对它"盯梢"许久。此次解放军主动揭开其神秘面纱,也终于让流传多年的改造传言尘埃落定。
歼6是一款资历深厚的战机,其原型为前苏联米格19战斗机,中国军迷乃至普通民众对它都十分熟悉。
它曾广泛出现在各类画报和杂志上,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款早已退役的战机为何至今仍受关注?国外媒体的持续紧盯又源于何处?
歼6的"资历"足以写入中国航空史,它以苏联米格19战斗机为原型仿制而来,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长期担任解放军主力战机。
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军迷和民众来说,它的身影曾频繁出现在军事画报、新闻纪录片中,是一代人记忆里的"空中卫士"。
可就是这样一款2010年就已全部退役的老机型,为何能在十几年后重返公众视野?外媒的持续关注,又到底在忌惮什么?歼6曾是解放军的主力战机,随着各类新型战机逐步列装,直到2010年,歼6才完成全部退役工作。
而国外商业卫星曾拍摄到,大批退役的歼6战斗机并未被回炉销毁,反而密集出现在东南沿海前线机场。
这一现象引发国外军事专家猜测:这些歼6大概率已被中国空军改造为无人机,继续承担作战任务。答案的线索,藏在国外商业卫星的镜头里。
歼6全面退役后,外界发现大批机身并未进入拆船厂回炉,反而成建制出现在东南沿海的前沿机场,整齐排列的阵仗透着不寻常的意味。
这一发现立刻引发国外军事专家的密集解读,其中最主流的判断精准命中要害:中国空军极有可能将这些退役战机改造为无人机,让它们在现代战场重获新生。
国外军事专家的判断确实精准,但关于这款无人机的具体用途,外界说法各异,始终没有统一结论。
较为夸张的观点认为,改造后的歼6无人机具备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可用于打击台岛地面目标。不过在具体用途上,外媒的猜测却陷入分歧。
有观点显得有些夸张,认为改造后的歼6无人机保留了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可直接对台岛地面工事、军事基地发起突击。
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关键:歼6的机体结构和航电系统已严重老化,要赋予其复杂作战能力,改造成本远超制造新型无人机。
也有观点提出,将其改造为具备复杂作战功能的装备成本过高,性价比远不及全新无人机,因此这些歼6无人机可能仅作为自杀式飞机,用于攻击岛内重要军事目标。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些无人机主要承担侦察任务,不直接参与作战,即便损失也无需过多顾虑。更务实的猜测分为两类。
一类认为它会作为自杀式攻击无人机,携带炸药直扑雷达站、弹药库等关键目标,即便被拦截也能消耗对方防御资源;
另外一种则觉得它的主要价值在侦察,凭借机身尺寸优势携带简单侦察设备,深入目标区域获取情报,因单机成本极低,即便损失也不会造成太大代价。
事实上,上述几种用途均有实现可能,具体取决于解放军的战术部署。而歼6无人机的核心价值,与其原本的战斗机属性密切相关,这需要结合美军的空袭作战惯例来解读。
事实上这几种用途都在歼6无人机的能力范围内,具体如何运用,完全取决于战场战术需求。但要真正看懂它的核心价值,不能只盯着"攻击"或"侦察"这些单一功能,更要结合其原本的战斗机属性;
以及现代空战中至关重要的"制电磁权"博弈,这一点,看看美军的经典空袭套路就懂了。美军在历次军事行动中,发起空袭前都会部署大量假目标。通过电子战机让对方雷达显示大量虚假信号,上世纪90年代美军就曾用这一战术对付过中国;
会发射大量空射诱饵,这类诱饵形似小型飞机,可模拟战斗机飞行轨迹,使对方雷达出现密集目标信号。
美军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历次行动中,都把"骗对手打空弹药"作为空袭前的关键步骤。他们的套路很明确;
出动EA6B等电子战飞机,向对方雷达网释放海量虚假信号,制造"千机来袭"的假象,上世纪90年代美军就曾用这招对我国东南沿海雷达实施干扰;
另外还发射ADM160空射诱饵,这种外形酷似小型战机的装备能模拟真实战机的飞行轨迹和雷达信号,进一步迷惑防御系统。
对方为拦截这些“目标”会消耗大量导弹,待其弹药耗尽后,美军战机才会发起真正打击。歼6无人机的核心作用正在于此:只要起飞,对岸雷达必然能够探测到,但雷达屏幕上的光点无法区分机型。
若用导弹拦截,会造成弹药浪费;若不拦截,又需担心其发起攻击。这套战术的狠辣之处在于,对方雷达屏幕上满是目标,根本分不清真假。
若贸然发射防空导弹拦截,很快就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若心存侥幸放弃拦截,又可能让真正的攻击战机趁虚而入。
而歼6无人机的核心作用,正是成为这套战术里的"王牌诱饵"它的机身尺寸、雷达反射面积与常规战机高度接近,一旦起飞,对岸的雷达必然能探测到,但仅凭屏幕上的光点,根本无法判断是老旧无人机还是先进战机。
当海量歼6无人机让对方防空系统陷入混乱时,有人驾驶作战部队再发起致命一击,战术效果便已达成。
从这一角度而言,歼6无人机只要起飞,作用就已实现。当对方雷达被大量歼6的回波占据时,歼20等隐身战机便能借助隐身优势“浑水摸鱼”,顺利执行作战任务。
当数十甚至上百架歼6无人机编队升空,对岸的防空系统必然会陷入"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的混乱,导弹发射多了,宝贵的防空弹药会快速耗尽。
若选择性拦截,又要承担漏防的巨大风险。就在对方忙着甄别目标、消耗弹药的间隙,我方的歼20隐身战机、歼16攻击机等主力装备,就能借着雷达屏幕上的"信号迷雾"隐蔽突防,发起致命一击。
从这个角度看,歼6无人机的价值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作为体系作战的"战术支点",用最低成本撬动最大的战场优势,这正是这款"老家伙"能让外媒紧盯的真正原因。
来源:梦清州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