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韩国华城电池工厂火灾造成 23 人遇难,美国加州 Gateway 储能电站 16 天持续复燃,储能安全事故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2024 年全球已发生超 30 起储能起火爆炸事故,EESA 数据显示,安全焦虑导致全球 12% 的储能项目被
当韩国华城电池工厂火灾造成 23 人遇难,美国加州 Gateway 储能电站 16 天持续复燃,储能安全事故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2024 年全球已发生超 30 起储能起火爆炸事故,EESA 数据显示,安全焦虑导致全球 12% 的储能项目被迫搁置,行业亟需用硬核技术验证打破信任僵局。在此背景下,海辰储能∞Block 5MWh 系统完成全球首次开门燃烧试验,以极限条件下的安全表现重构行业安全标准,为规模化发展注入强心剂。
储能产业的高速扩张与安全防护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2024 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78.3GW,但同期安全事故数量较上年增长 45%,电芯热失控引发的连锁反应成为主要诱因 —— 高温下电解液燃烧速度可达每秒 10 米,传统闭门测试难以模拟真实场景风险。
安全隐患直接制约产业发展:美国加州因两起重大事故暂停 3 个 GW 级项目审批;国内部分地区将储能项目安全距离要求扩大至 50 米,土地成本激增 3 倍。更严峻的是,标准缺失加剧行业混乱,此前 GB/T 36276 推荐性标准仅覆盖电芯层面,缺乏系统级严苛规范。正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指出,安全信任缺失已成为比成本更高的行业发展瓶颈。
硬核验证:四大极限条件下的安全答卷2025 年 6 月,海辰储能在 UL Solutions 全程见证下,完成全球首次 5MWh 系统开门燃烧试验,其严苛程度远超行业常规测试。试验设置四大极限挑战,直击行业安全验证盲区:
开门燃烧环境:舱门全程敞开保障氧气充分供给,形成 "无约束燃烧" 场景,火势能量远超传统闭门测试;
极限间距布局:集装箱 "背靠背、肩并肩" 间距压缩至 15cm,为行业常规距离的 1/4;
无消防干预:主动消防系统完全关闭,仅依赖被动防护应对火情;
满电极端工况:100% SOC 状态下触发热失控,最大化能量释放规模。
历经 15 小时燃烧,试验峰值温度达 1372℃,但触发舱未发生结构坍塌,相邻三个集装箱内电芯温度均远低于热失控阈值(B 箱≤42℃,C 箱≤80℃),未出现任何热蔓延。UL Solutions 亚太区总经理肖奇峰直言:"这是首次在氧气充分供给条件下完成的系统级测试,为全球储能安全标准提供了关键参考。"
技术内核:三维防护构建安全屏障试验成功的核心在于∞Cell 1175Ah 电池与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创新,构建起 "电芯 - 模组 - 系统" 三维防护体系。
电芯层面,通过材料创新筑牢安全根基:采用多元素掺杂正极与低缺陷石墨负极,搭配 "溶剂化结构调控 + 动态成膜" 电解液技术,在电极表面形成耐高温防护膜,热失控临界温度提升 40%;全极耳叠片工艺消除传统卷绕应力,短路压差抑制率较常规产品提升 60%。
模组与系统层面实现风险隔离:电芯间填充低导热系数隔热层,模组上盖采用耐火烧特种材料,阻止氧气侵入与热蔓延;系统舱体采用特殊骨架材质,600℃以下仍能保持结构强度,配合定向泄压设计精准控制气体排放路径。这种 "源头防控 + 过程阻断" 的设计逻辑,使系统在极端工况下实现 "不起火、不爆炸"。
标准引领:推动行业安全品质升级海辰储能正以技术实践推动行业标准迭代。作为 IEC 62619 标准参编单位,其∞Cell 1175Ah 电池在外部短路、热滥用等六项核心测试中均实现 "不起火、不爆炸",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5 年 9 月,∞Block 系统更斩获纽约消防局(FDNY)TM-2 认证,成为少数获准进入纽约五大行政区部署的储能产品。
这些突破正在重塑行业生态:重庆铜梁储能产业集群已采纳其三维防护技术规范,上下游企业安全测试通过率提升 35%;国际客户订单中,要求参照 "开门燃烧标准" 的比例从 2024 年的 8% 升至 2025 年的 32%。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指出,该试验推动行业从 "事后补救" 的安全逻辑,转向 "主动防控" 的系统思维。
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海辰储能的安全实践正在破解行业信任困局。当安全不再是制约因素,储能产业将有望摆脱 "事故 - 暂停 - 整顿" 的循环,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释放更大价值。正如行业专家所言,这场极限试验烧掉的是安全焦虑,筑起的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任基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