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在甲骨文中,最初的意思是人的脚离开地面,引申为“行走”“往哪里去”。语言学家称此字为“指事字”,我偏向为“会意字”:人行进的方向不是坦途,而是充满了曲折。
我在青年时代曾对汉语字词产生迷恋,曾专门研究带“女”字旁的字词,拟出版一本专著,后因改行工作太忙而作罢。
古人造字组词,肯定是大有讲究的,我们只是使用,却并未太在意。最近我就盯上了“之”这个字。
“之”在甲骨文中,最初的意思是人的脚离开地面,引申为“行走”“往哪里去”。语言学家称此字为“指事字”,我偏向为“会意字”:人行进的方向不是坦途,而是充满了曲折。
我们的姓名,都是赋予了一定的含义的。我意外发现,大凡名字中含有“之”的人,即使是名人,其人生都充满了坎坷,就像那“之”字一样,弯来拐去,不太顺畅。试举例如下:
1.王羲之
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尊为“书圣”。虽然出身名门琅琊王氏,也担任过右军将军等职,但他个性率直,不喜官场倾轧,曾因与上司王述不和而称病辞官,后长期赋闲。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完全施展,晚年更是远离政治中心。
他经历了丧子之痛。他最钟爱、书法造诣极高的儿子王玄之早逝,对他打击很大。在写给朋友周抚的信札(如《十七帖》中的一些内容)中,流露出深切的悲痛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不可思议的是,自己的名字中含有“之”字,给儿子取名时又含有“之”字!
2.王献之
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并称“二王”,名字中又含有“之”字。 王献之与表姐郗道茂青梅竹马,感情深厚,结为夫妻。但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简文帝之女)看中了王献之,逼迫其与郗道茂离婚。王献之曾自残双脚(艾灸烧伤)试图拒绝,但仍未能改变皇命,被迫与挚爱分离,迎娶公主,这对他是巨大的情感创伤,一生都心怀愧疚。他在病重时忏悔,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与郗道茂离婚”,抑郁中年仅43岁便英年早逝。
3.祖冲之
南朝宋齐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最杰出的数学成就之一是将圆周率π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并提出了密率(355/113)和约率(22/7)。他编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然而,由于时代局限、守旧势力的阻挠以及朝代更迭的动荡,他的许多开创性成果在当时并未能得到朝廷的充分重视和推广应用。他的《大明历》直到他死后十年,才在其子祖暅的力荐下被梁武帝采用。这种“超前”带来的不被理解和应用受阻,对于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挫折。
4.刘牢之
刘牢之是东晋北府军将领,早年以勇猛著称,参与淝水之战等战役。晚年因反复易主(如叛逃 桓玄 ),导致部众离心,最终被桓玄夺权后自缢于新洲。其军事生涯中多次临阵倒戈,被后世视为“反复小人”。
5.顾恺之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文学家,以画人物画闻名。代表作《洛神赋图》展现了高超的线条运用能力。他性格耿直,曾因直言进谏被贬官。晚年因政治斗争牵连,被迫辞官归隐。
6.韩愈
韩愈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虽然名字中没有直接体现“之”字,但他的字号“退之”却十分响亮。三岁之前,便父母双亡。中进士后,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795年),三次上书宰相,希得荐举而不得。后任刑部侍郎时,唐宪宗将释迦牟尼佛佛骨迎入了宫中供养三日,举国若狂,韩退之却谏阻天子迎佛骨,称耗费银钱,作《谏迎佛骨表》,唐宪宗闻之大怒,要将他处以极刑,幸有裴度、崔群力救,才贬为潮州刺史,保有一命。
7.胡适
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但其字号为“适之”,人们也称“胡适之”。可就是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却有着特殊的待遇:被国共两党领袖批评。毛批判胡适之的“实用主义哲学”,蒋批判胡适之为“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可以说,胡适之一度成为风箱里的老鼠,为古今知识界所罕见。
这些名字中带“之”的历史名人,虽然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人生道路并非坦途。虽然也许是巧合,但谁又能解释得清呢。因此给孩子取名,最好别在尾字中含“之”字,居中倒是很好组词。
来源:魏玲玲W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