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深秋,苏市的雨下得缠缠绵绵,把东辰重工厂区里的老梧桐树洗得发亮。办公楼三楼的会议室里,气氛却比窗外的阴雨还要紧绷——HR总监张敏把一份简历推到长条桌中央,指尖在“期望月薪:80000元”那行字上顿了顿,声音压得有点低:“各位,这是最后一个终面候选人,
面试一个博士,薪资要月薪8w,58岁董事长问他:“梁山108将要裁员一半,你会留下谁?”他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沉默了
第一章 东辰重工的“烫手山芋”
2023年深秋,苏市的雨下得缠缠绵绵,把东辰重工厂区里的老梧桐树洗得发亮。办公楼三楼的会议室里,气氛却比窗外的阴雨还要紧绷——HR总监张敏把一份简历推到长条桌中央,指尖在“期望月薪:80000元”那行字上顿了顿,声音压得有点低:“各位,这是最后一个终面候选人,林砚秋,42岁,机械工程博士,前德国博世亚太区研发副总监,后来在深圳一家新能源装备公司做过三年战略总监。”
坐在主位的董事长周明远没说话,指节分明的手轻轻敲着桌面。他今年58岁,头发白了大半,却没染,额角的抬头纹里像是藏着东辰重工三十年的起伏——从乡镇小厂做到国内重工行业的中游玩家,靠的是他当年敢闯敢拼的劲头,可现在,传统工程机械市场萎缩,新能源装备又跟不上,公司卡在转型的夹缝里,研发部像摊烂泥,几个副总吵了三个月也没拿出个像样的方案。
“8万?”研发副总赵伟先开了口,他手里捏着笔,语气里带着点不屑,“咱们公司高管月薪最高也就6万,一个外聘的总监,开口就要8万?张敏,你们HR是怎么筛的?”
张敏脸上有点挂不住,推了推眼镜:“赵总,林博士的履历确实硬。博世那几年,他牵头做的液压系统升级,直接帮他们的挖掘机产品毛利率提了12个点;后来在深圳那家公司,他从零搭了研发团队,半年就拿出了适配储能电站的重型吊装设备原型机。咱们猎头跟了他快一年,他才愿意来面试。”
“履历再硬,也得看能不能落地。”生产副总李建国闷声接话,他是周明远的老部下,说话直来直去,“前两年招的那个海归博士,张口闭口都是‘工业4.0’,结果连咱们生产线的公差标准都搞不懂,干了半年就走了,浪费钱。”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周明远身上。他终于抬起头,目光扫过简历上林砚秋的照片——穿件深灰色西装,领带打得规整,眼神很稳,不像那些夸夸其谈的年轻人。周明远手指在简历上划了划,停在“项目经历”那页:“让他进来吧。不管薪资多少,先看看这人到底有没有脑子。”
张敏赶紧起身去叫人,走廊里很快传来脚步声。林砚秋走进来的时候,手里只拎了个黑色的公文包,没有多余的资料夹,也没带电脑。他冲众人点头致意,坐在了周明远对面的空位上,腰背挺得很直,却不显得拘谨。
“林博士,”周明远先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压人的气场,“知道我们东辰现在的困境吗?”
林砚秋点了点头,语气平静:“略有了解。传统工程机械营收连续三年下滑,新能源装备研发滞后,核心技术依赖外购,研发团队人员冗余但效率低下。您找战略研发总监,是想解决‘往哪转’和‘怎么转’的问题。”
这话直接戳中了东辰的痛处,赵伟皱了皱眉,刚想插话,周明远抬手拦住了他:“那你觉得,要是让你接手研发部,第一步该做什么?”
“先裁员。”林砚秋的回答没半点犹豫,“根据我拿到的资料,东辰研发部现有128人,其中30%的岗位职能重叠,20%的人员不具备新能源装备研发的基础能力,还有10%是‘关系户’,拿着薪资却不承担核心任务。第一步要砍掉这些冗余,把资源集中到核心技术方向上。”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顿时有点炸。李建国脸色一沉:“林博士,你这话说得轻巧!那些老员工跟着公司干了十几年,说裁就裁?闹起来怎么办?”
“李总,”林砚秋转向他,眼神里没有丝毫退让,“企业不是福利院。现在东辰每个月在冗余人员身上浪费的薪资、社保、办公成本,加起来超过80万。如果不及时止损,等公司现金流断了,所有人都得失业。留下能创造价值的人,给他们更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才是对大多数人负责。”
赵伟冷笑一声:“那你说说,哪些人是‘能创造价值的’?研发部里有搞机械设计的,有搞电控的,还有搞材料的,少了哪个都不行,你怎么判断?”
林砚秋刚要开口,周明远突然打断了他。老董事长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问了个看似无关的问题:“林博士,你读水浒传吗?”
林砚秋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读过几遍。”
“那我问你,”周明远的目光突然变得锐利,“梁山108将,要是现在要裁员一半,只留54个人,你会留下谁?理由是什么?”
这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张敏手里的笔停在笔记本上,赵伟皱着眉觉得莫名其妙,李建国更是直接翻了个白眼——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聊水浒传?
林砚秋却没慌,他端起面前的水杯喝了一口,指尖在杯沿上轻轻摩挲了几秒,然后抬起头,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每一个人,缓缓开口:“要裁梁山的人,首先得想明白一个问题——梁山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看似是‘替天行道’的义军,本质上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团队,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招安)、核心业务(对抗官府、劫掠粮草)和支撑体系(后勤、医疗、情报)。裁员不是看谁武功高、谁名声大,而是看谁能支撑团队的核心目标,谁的不可替代性强。”
他顿了顿,继续说:“我会把108将分成四个层级:战略决策层、核心业务层、关键支撑层、冗余冗余层。先从战略决策层开始说——梁山的战略目标是招安,所以能把握方向、对接外部资源的人,必须留下。”
“第一个要留的是宋江。很多人觉得宋江武功不行、谋略不如吴用,可他是梁山的‘主心骨’,能聚拢人心,还能和朝廷搭上关系,没有他,梁山就是一盘散沙,招安更是不可能。第二个是吴用,他是首席战略官,梁山的几次重大行动——三打祝家庄、大破高唐州,都是他策划的,没有他,宋江的战略落不了地。这两个人,是梁山的‘大脑’,必须留。”
周明远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
“接下来是核心业务层——梁山的核心业务是‘打仗’,包括对抗官府、保护山寨、劫掠补给。这里面要分两类人:一类是能打硬仗的‘业务骨干’,一类是能搞‘精准打击’的特种人才。”
“首先留林冲。他是梁山的‘技术大牛’,八十万禁军教头出身,枪法精准,既能带队冲锋,又能训练士兵,梁山的步兵体系基本是他搭起来的,不可替代。然后是武松,他是‘单兵作战能力最强’的人,飞云浦、鸳鸯楼,硬仗恶仗都能扛,而且忠诚可靠,这种人是团队的‘定心丸’。鲁智深也要留,他不仅武功高,还懂团队协作,野猪林救林冲、三山聚义时带人马投靠,能凝聚团队士气,是‘团队粘合剂’。”
“还有李逵,很多人觉得他鲁莽,但他是‘执行力最强’的人。宋江让他砍谁,他绝不犹豫,虽然有时候会闯祸,但梁山需要这种能‘冲在最前面’的人,只要用对地方,就能发挥大作用。另外,呼延灼、关胜、秦明这几个原朝廷将领也要留——他们懂官府的作战体系,熟悉正规军的战术,招安后对接朝廷军队也需要他们,属于‘跨领域人才’。”
林砚秋喝了口水,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逻辑:“然后是关键支撑层——这些人不直接打仗,但没有他们,梁山活不下去。第一个是安道全,他是唯一的医生,梁山兄弟受伤生病,全靠他救治,要是没他,打一场仗就得减员一半,属于‘医疗保障核心’,必须留。第二个是时迁,他是‘情报总监’,偷雁翎甲、火烧翠云楼,都是他的功劳,梁山要打胜仗,必须知道对手的情况,时迁的情报能力是不可替代的。”
“段景住也要留,他是‘供应链负责人’,专门养马、找战马。古代打仗,战马就是‘重型装备’,没有战马,骑兵就废了,梁山的机动能力会大大下降。戴宗是‘物流总监’,神行太保,能快速传递消息,还能押运物资,相当于现在的‘应急物流体系’,没有他,梁山的信息传递和物资运输会瘫痪。还有萧让和金大坚,萧让会写诸家字体,能伪造文书;金大坚会刻章,这两个人是‘行政支撑核心’,招安时需要伪造文书、对接官府,没有他们,很多事务根本办不了。”
说到这里,林砚秋停了一下,目光落在赵伟身上,似乎意有所指:“关键支撑层里,还有一类人不能漏——就是‘专业技术人才’。比如裴宣,他是梁山的‘法务总监’,负责定赏罚、断案子,能保证团队的纪律性;蒋敬是‘财务总监’,精通算账,梁山的粮草、钱财都靠他管理,没有他,团队就会乱套。这些人看似不起眼,却是团队正常运转的‘齿轮’,少了哪个都不行。”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雨声。张敏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着,李建国皱着的眉头慢慢松开了,赵伟则端起水杯,掩饰着自己的惊讶——这个林砚秋,居然真的把梁山108将当成一个企业来分析,而且逻辑还这么清晰。
林砚秋继续说:“最后是冗余层——这些人要么职能重叠,要么没有独特技能,要么和团队的核心目标不符,必须裁掉。比如宋清,他是宋江的弟弟,负责管宴席,说白了就是‘关系户’,梁山的宴席谁都能管,不需要专门留一个人;杜迁和宋万,是梁山的‘元老’,但武功不行,也没什么特殊技能,后期基本没什么贡献,属于‘资历老但价值低’的人;还有薛永、李忠,武功一般,也没什么专长,属于‘可替代人员’,裁掉不会影响团队核心能力。”
“另外,像扈三娘、孙二娘这些女将,不是说她们不行,而是她们的技能可以被替代。扈三娘武功不错,但比林冲、武松差远了;孙二娘开黑店,负责收集情报,但时迁的情报能力比她强得多,而且黑店的功能在梁山壮大后,作用越来越小,所以可以裁掉。还有一些专门搞文艺的,比如乐和、段景住(此处口误,应为其他文艺将领,如马麟),梁山的核心目标是招安,不是搞娱乐,这些人对核心目标没什么帮助,也可以裁掉。”
林砚秋的话音落下,会议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所有人都看着他,像是第一次认识这个人——他不是在聊水浒传,而是在借着梁山的故事,讲企业裁员的底层逻辑:战略优先,保留核心价值链上的人;不可替代,砍掉职能重叠、可替代的冗余;按需匹配,让每个人的能力都对接团队目标。
过了好一会儿,周明远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林博士,你刚才说,东辰研发部要裁员,那你觉得,咱们研发部里的‘宋江’‘吴用’‘林冲’‘安道全’,分别是谁?”
林砚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纸——不是简历,也不是方案,而是他昨天花了一下午做的东辰研发部人员分析表。他把纸推到周明远面前:“周董,这是我根据公开资料和猎头提供的信息,做的研发部人员能力矩阵。红色部分是‘战略决策层’,目前只有赵总一个人,但您需要一个‘吴用’来帮他落地战略;蓝色部分是‘核心技术层’,这里有5个人具备新能源装备研发的基础能力,相当于‘林冲’‘武松’,需要重点保留;绿色部分是‘支撑层’,有3个搞材料研发的、2个搞电控的,相当于‘安道全’‘时迁’,是关键支撑;黄色部分就是冗余层,共42人,要么技能落后,要么职能重叠,需要优先裁掉。”
赵伟凑过去看了一眼,脸色顿时变了——林砚秋标注的黄色部分,正好是他一直想裁却不敢裁的几个“关系户”,还有几个技能老化、跟不上新能源趋势的老员工。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
周明远拿起那张纸,手指在红色部分停了停:“那你觉得,你来了之后,能当这个‘吴用’吗?”
“不止是吴用。”林砚秋抬起头,眼神坚定,“我能帮您搭起东辰的‘核心团队’——保留能搞新能源装备研发的‘林冲’,留住懂材料、电控的‘安道全’,砍掉冗余的‘宋清’‘杜迁’,然后制定清晰的研发战略,让东辰在新能源装备领域站起来。至于月薪8万,我相信,半年内,我能帮东辰节省的冗余成本,至少是我年薪的三倍;一年内,我能让新能源装备研发团队拿出第一个可落地的产品原型。如果做不到,我自愿降薪50%,直到做到为止。”
会议室里又沉默了,这次的沉默里没有紧绷,只有一种被震撼后的平静。张敏看着林砚秋,眼里满是佩服;李建国点了点头,似乎认可了这个“敢说敢做”的博士;赵伟虽然还有点不服气,但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林砚秋的分析太精准了,精准到戳中了东辰的每一个痛点。
周明远把那张纸折好,放进自己的口袋里,然后伸出手,对林砚秋说:“林博士,下周一,来上班吧。薪资按你说的8万算,我给你三个月时间,先把研发部的‘裁员’方案拿出来。要是做得好,年底给你发双倍奖金。”
林砚秋握住周明远的手,掌心很稳,力气不大却很坚定:“谢谢周董,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走出东辰重工的办公楼时,雨已经停了,天边露出一抹淡淡的晚霞。张敏送林砚秋到门口,忍不住问:“林博士,您怎么会想到用梁山的故事来回答周董的问题?”
林砚秋笑了笑:“周董问的不是梁山,是‘如何在困境中保留核心力量’。不管是古代的义军,还是现代的企业,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生存靠核心,发展靠人才。我只是把这个逻辑,用他熟悉的故事讲了出来而已。”
张敏恍然大悟,看着林砚秋的背影消失在晚霞里,心里突然觉得,东辰重工的转型,或许真的有希望了。
第二章 研发部的“地震”
林砚秋入职的那天,东辰重工研发部的气氛像被冻住了一样。
办公楼四楼的研发部办公室里,三十多张办公桌挤在一起,有的员工在偷偷刷手机,有的在对着电脑屏幕发呆,还有的聚在茶水间里窃窃私语——“听说了吗?新来了个战略研发总监,博士,张口就要8万月薪。”“8万?咱部门经理一个月才3万,这 guy 是来抢钱的吧?”“听说他面试的时候,跟周董聊梁山裁员,把周董说懵了,真的假的?”
“都干活呢!”研发部经理王海涛拍了拍手,脸色不太好看。他在东辰干了十年,从技术员做到经理,一直以为自己是赵伟之后的研发部接班人,结果总部突然空降了个林砚秋,还拿着比他高两倍多的薪资,心里早就憋着一股火。
王海涛刚想再说几句,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张敏陪着林砚秋走进来,前者脸上挂着笑,后者还是穿那件深灰色西装,手里拎着公文包,眼神平静地扫过办公室里的人。
“大家停一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张敏拍了拍手,“这位是林砚秋博士,新任战略研发总监,以后负责研发部的整体战略和管理工作。林博士,这是研发部的员工,都是咱们东辰的老骨干了。”
办公室里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有人抬头看了林砚秋一眼,又赶紧低下头,没人主动说话。林砚秋没在意,走到办公室中央的空地上,开口说:“大家好,我是林砚秋。接下来,我会和大家一起推进研发部的改革和转型,目标只有一个——让东辰的新能源装备研发做起来,让大家的努力能得到更多回报。”
他的话很直接,没有多余的客套,却让在场的人愣了一下——以前的领导上任,都会说些“共同进步”“互相学习”的场面话,这个林博士,倒是不一样。
“林总监,”王海涛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点试探,“咱们研发部现在有128人,分了6个小组,分别负责传统工程机械的改进和新能源装备的预研。您刚上任,要不要先熟悉一下各个小组的情况?我给您安排个轮岗,每个小组待一周,怎么样?”
王海涛心里打着算盘——先把林砚秋晾在各个小组里,让他看看研发部的“复杂”,知道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等他知难而退,自己说不定还有机会。
没想到林砚秋摇了摇头:“不用轮岗。我已经拿到了各个小组的人员名单、近三年的项目进度和绩效数据,昨天晚上看了一整晚。现在,我需要各位配合我做一件事——今天下午下班前,每个人提交一份《个人能力自评表》,包括自己擅长的技术领域、参与过的核心项目、能胜任的新能源装备研发岗位,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这话一出,办公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自评表?这是要干嘛?”“不会是要裁员吧?”“我都在这儿干了八年了,还需要自评?”
王海涛脸色一沉:“林总监,咱们研发部的员工都是老员工了,能力怎么样,大家心里都有数,搞自评表是不是有点多余?而且今天下午就要,时间太紧张了,很多人手里还有项目没做完呢。”
“不多余。”林砚秋看着王海涛,眼神里没有丝毫退让,“老员工的经验是财富,但经验不等于能力。现在东辰要转型新能源,以前做传统工程机械的经验,不一定能用到新能源装备上。我需要知道,每个人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才能把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至于时间紧张——这份自评表,关乎每个人未来在研发部的定位,比手里的临时项目更重要。如果有人觉得没时间,我可以给他批半天假,专门做这个。”
话说到这份上,王海涛也没法反驳了,只能悻悻地说:“行,我让大家配合。”
下午,研发部的员工们都在埋头写自评表,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林砚秋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以前是个闲置的会议室,临时收拾出来的),手里拿着研发部的人员档案,一边看一边标注。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进。”
门推开,进来的是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份自评表,有点紧张地说:“林总监,我叫陈阳,是电控小组的,这是我的自评表。”
林砚秋接过表,看了一眼——陈阳,30岁,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入职三年,参与过传统挖掘机的电控系统改进,还自学了新能源汽车的电控技术,在自评表里写着“希望能参与新能源装备的电控研发,愿意从零开始学习”。
“你对新能源装备的电控系统有什么了解?”林砚秋抬头问。
陈阳愣了一下,然后赶紧说:“我看了很多资料,新能源装备比如储能电站的吊装设备,需要更精准的力矩控制,而且要适配电池动力系统,电控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能耗控制是关键。咱们现在的传统电控系统,响应速度不够,能耗也高,需要重新设计。”
林砚秋点了点头,眼里露出一丝赞许:“你说得对。那如果让你牵头做新能源吊装设备的电控系统预研,你有信心吗?”
陈阳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吗?我有信心!我已经画了几个初步的电路图,想找机会跟领导汇报,但是以前……没人管这个。”
“很好。”林砚秋把自评表放在一边,“明天早上,你到我办公室来,咱们聊聊具体的预研方案。”
陈阳激动地说了声“谢谢林总监”,转身跑了出去,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接下来的一下午,陆续有人来交自评表,林砚秋都一一和他们聊了几句。他发现,研发部里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很多人被埋没了——比如材料小组的李梅,45岁,以前是国企材料研究所的工程师,对高强度铝合金很有研究,却一直被安排做传统钢材的测试;还有结构设计小组的张伟,35岁,擅长三维建模,能快速出产品原型图,却被派去改老产品的图纸,没机会接触新领域。
而那些被王海涛视为“骨干”的人,比如他的老部下刘峰,自评表里写满了“参与过多个重大项目”“经验丰富”,但林砚秋一问新能源装备的知识,他就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原来他所谓的“重大项目”,都是些传统产品的小改小革,根本没有核心技术含量。
下午六点,自评表基本收齐了。林砚秋把表格分成三堆:第一堆是“核心潜力层”,共28人,要么有新能源相关的知识储备,要么学习能力强,愿意转型;第二堆是“可培养层”,共36人,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但需要系统培训才能转型;第三堆是“冗余层”,共54人,要么技能老化,不愿意学习,要么职能重叠,没什么核心贡献。
正好一半。林砚秋看着第三堆表格,心里叹了口气——虽然早就有心理准备,但真要裁掉这么多人,还是觉得沉甸甸的。
第二天早上,林砚秋把裁员方案初稿拿给了周明远。老董事长看着方案,手指在“冗余层54人”那行字上顿了顿:“林博士,这54人里,有12个是跟着我一起创业的老员工,还有8个是各个关系户塞进来的,裁他们,阻力会很大。”
“我知道。”林砚秋点了点头,“周董,老员工我建议走‘内退’或者‘转岗’——比如那些年纪大、技能老化的,给他们发一笔补偿金,让他们内退,待遇不变;那些还有精力但不适合研发的,转到生产部或者售后部,做技术支持。至于关系户,我建议您亲自找他们的后台谈——东辰现在的情况,不是养闲人的时候,要是他们还想让亲戚在东辰待着,就得让他们拿出真本事,要么去可培养层接受培训,要么就主动离职,拿补偿金走人。”
周明远沉默了很久,然后抬起头:“好,就按你说的办。关系户那边我来搞定,老员工的内退和转岗,你和张敏一起负责。记住,一定要把工作做细,不能闹出事来。”
得到周明远的支持,林砚秋心里有底了。他回到研发部,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全体会议,宣布了裁员方案的原则——“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关系看潜力”。
会议上,王海涛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林总监,你这方案太激进了!刘峰他们跟着我干了八年,没功劳也有苦劳,你说把他们归到冗余层,让他们转岗,这不是寒了老员工的心吗?”
“王经理,”林砚秋看着他,语气平静,“刘峰近三年参与的项目,都是传统挖掘机的外观改进,没有一个涉及核心技术;他的绩效评分,连续两年都是C级;我找他聊过新能源装备,他说‘那是年轻人的事,我学不会’。这样的人,留在研发部,不仅占着资源,还会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让他转岗到生产部做技术支持,是给他留了一条路,不是要赶他走。”
刘峰坐在下面,脸涨得通红,想反驳却又说不出话来——林砚秋说的都是事实。
“还有你说的‘苦劳’,”林砚秋继续说,“东辰给老员工的薪资、福利,已经比同行业高10%了,苦劳已经通过待遇体现了。现在公司要转型,需要的是能创造价值的‘功劳’,不是只靠资历混日子的‘苦劳’。如果有人觉得转岗委屈,可以选择离职,公司会按劳动法给足补偿金,不会亏待大家。”
会议开了两个小时,从一开始的吵吵闹闹,到后来的沉默不语。林砚秋把每个反对的声音都一一回应,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没有一句空话。最后,当他问“还有谁有意见”的时候,没人再说话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研发部经历了一场“地震”——12个老员工选择了内退,拿到了一笔不菲的补偿金;8个关系户,在周明远的压力下,有5个主动离职,3个转到了可培养层接受培训;剩下的34个冗余人员,要么转岗到其他部门,要么拿着补偿金离开了。
裁员的过程中,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有个叫孙强的老员工,在研发部干了十五年,被归到冗余层后,跑到林砚秋的办公室大闹,拍着桌子说:“我当年跟着周董创业的时候,你还在国外读书呢!你凭什么裁我?”
林砚秋没跟他吵,只是把他近五年的绩效表、参与的项目清单拿出来,放在他面前:“孙师傅,您看,这五年您参与的项目,都是些小修小补,没有一个核心项目;您的技术证书,还是十年前的,现在新能源装备需要的CAD三维建模、有限元分析,您都不会。不是我要裁您,是您的能力已经跟不上公司的发展了。”
他顿了顿,语气软了下来:“公司给您的内退待遇,是月薪8000,跟您现在的薪资一样,而且以后每年还会涨5%,直到您正式退休。您这个年纪,在家享享清福,不好吗?”
孙强看着绩效表,沉默了很久,最后叹了口气:“行,我内退。但我跟你说,林总监,你要是把东辰的研发部搞垮了,我第一个不饶你。”
林砚秋笑了笑:“您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裁员结束后,研发部只剩下74人。林砚秋重新调整了组织架构,成立了三个核心团队:新能源吊装设备研发团队(25人,由陈阳牵头)、储能电站配套设备研发团队(22人,由李梅牵头)、核心技术攻关团队(27人,由张伟牵头)。每个团队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机制,薪资也做了调整——核心团队的成员,月薪平均上涨了30%,还设置了项目奖金和股权激励。
研发部的气氛一下子变了。以前大家上班摸鱼,现在都在埋头干活;以前开会没人说话,现在讨论项目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发言。陈阳的团队不到两个月就拿出了新能源吊装设备的电控系统原型;李梅的团队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上取得了突破,能让设备减重20%;张伟的团队则完成了新能源装备的三维模型设计,为后续的样机生产打下了基础。
王海涛看着这一切,心里五味杂陈。他发现,自己以前一直担心的“改革失败”,不仅没有发生,反而让研发部焕发了生机。有一次,他忍不住问林砚秋:“林总监,你怎么就敢这么大刀阔斧地裁员?就不怕出乱子吗?”
林砚秋正在看陈阳团队的电控系统测试报告,闻言抬头笑了笑:“怕,但我更怕东辰走不出转型的困境,到时候所有人都得失业。裁员不是目的,是手段——把不合适的人请走,给合适的人更多机会,让团队更有战斗力,这才是目的。就像梁山,裁掉那些冗余的人,留下的才能打胜仗。”
王海涛点了点头,心里终于服了——这个8万月薪的博士,确实有两把刷子。
第三章 第一次“硬仗”
2024年春节过后,东辰重工接到了一个“救命订单”——苏市一家大型储能企业要采购10台新能源重型吊装设备,用于储能电站的电池模块安装,要求三个月内交货,合同金额高达5000万。
这个订单对东辰来说,是雪中送炭。传统工程机械业务今年一季度又下滑了15%,公司的现金流已经很紧张了,要是能拿下这个订单,不仅能缓解现金流压力,还能打开新能源装备的市场。
周明远把林砚秋、赵伟、李建国和张敏叫到会议室,把订单合同拍在桌子上:“这个订单,必须拿下!林博士,研发部负责拿出合格的产品原型,赵总协助;李总,生产部要做好准备,原型一通过测试,就立刻量产;张敏,人力资源部要保证研发和生产的人员调配。三个月,谁都不能掉链子!”
所有人都点了点头,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三个月,从原型测试到量产,时间太紧了,而且新能源吊装设备是东辰第一次做,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散会后,林砚秋立刻召开了研发部紧急会议,把订单要求拆解给三个核心团队:“陈阳,你的电控团队要在一个月内完成最终版的电控系统,确保力矩控制精度达到±0.5%,响应速度小于0.1秒;李梅,你的材料团队要在45天内完成高强度铝合金部件的生产工艺验证,保证部件的强度和耐久性;张伟,你的结构团队要在一个半月内完成整机的装配图纸设计,配合生产部做好工艺规划。”
“林总监,”陈阳皱着眉说,“力矩控制精度±0.5%,这个要求太高了,咱们现在的原型机精度只有±1%,要提升一倍,难度很大。”
“我知道难,但必须做到。”林砚秋看着他,语气坚定,“客户的储能电站电池模块,每块重5吨,误差超过0.5%,就可能损坏电池模块,这个风险客户不会承担。你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提,我来协调。”
陈阳咬了咬牙:“行,我需要加两个人,还要一套新的电控测试设备,预算大概50万。”
“没问题,我明天就给你批。”
李梅也提出了问题:“高强度铝合金部件的生产工艺,咱们以前没做过,需要找外部合作厂家做热处理,时间可能赶不上。”
“我已经联系了上海的一家材料研究所,他们有成熟的热处理工艺,明天我带你去对接。”林砚秋早就做好了准备,“另外,生产部那边,李总已经答应给咱们预留两条生产线,专门用来做部件的试生产。”
张伟最后说:“整机装配图纸设计没问题,但需要生产部的工艺工程师提前介入,不然设计出来的图纸,生产部可能做不了。”
“我已经跟李总沟通过了,明天生产部会派三个工艺工程师过来,跟你的团队一起办公。”
看着林砚秋把所有问题都提前想到了,三个团队负责人都松了口气,心里也有了底。
接下来的一个月,研发部变成了“战场”。陈阳的电控团队几乎天天加班到凌晨,实验室里的测试设备24小时不停,有时候为了一个参数的调整,他们能熬一个通宵;李梅的材料团队往返于苏市和上海之间,光是热处理工艺验证就做了12次,终于达到了要求;张伟的结构团队和生产部的工艺工程师吵了无数次——有时候为了一个零件的装配顺序,双方能争得面红耳赤,但最后总能找到最优方案。
林砚秋也没闲着,他每天早上七点就到公司,先去各个团队看看进度,然后去生产部对接试生产的事情,下午还要去客户那边汇报进展,晚上再回研发部跟团队一起加班,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有一次,陈阳的团队在测试电控系统时,发现力矩控制精度总是达不到要求,差0.1%。陈阳急得满嘴起泡,跟团队成员熬了两个通宵,还是没找到问题所在。林砚秋知道后,连夜从家里赶到公司,和他们一起分析数据。
“你们看,”林砚秋指着测试数据图,“在负载达到5吨的时候,电流波动比平时大了0.2A,这可能是导致精度不够的原因。”
“我们查过电流了,没问题啊。”陈阳说。
“再查一遍,重点查传感器的接线。”林砚秋说。
陈阳半信半疑地让团队成员拆开传感器,结果发现有一根接线松动了,导致电流信号传输不稳定。把接线重新接好后,再测试,力矩控制精度刚好达到±0.5%。
陈阳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拍着林砚秋的肩膀说:“林总监,您太厉害了!要是没有您,我们还得熬下去。”
林砚秋笑了笑:“这是你们团队的功劳,我只是帮你们找了个小问题而已。赶紧休息一下,明天还有新的任务。”
就这样,在林砚秋的带领下,研发部的三个团队都按时完成了任务——一个月后,电控系统通过了最终测试;45天后,高强度铝合金部件的生产工艺验证完成;一个半月后,整机装配图纸设计完毕,生产部开始试生产。
试生产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生产部在装配整机时,发现某个部件的尺寸有误差,装不上去。李建国急得把生产车间主任骂了一顿,然后把林砚秋叫了过去。
“林博士,你看看,这就是你们研发部设计的图纸!尺寸差了2毫米,装不上去,这要是耽误了交货,你负得起责任吗?”李建国的语气很冲。
林砚秋拿起部件和图纸,仔细看了看,然后说:“李总,不是图纸的问题,是生产工艺的问题。这个部件需要冷加工后再热处理,你们可能是先热处理再冷加工,导致尺寸收缩了2毫米。”
李建国愣了一下:“真的?”
“我带你去看。”林砚秋把他带到生产车间,让工人按照图纸上的工艺顺序——先冷加工,再热处理——重新做了一个部件,结果尺寸刚好合适。
李建国脸上有点挂不住,拍了拍林砚秋的肩膀:“林博士,对不起,是我错怪你了。以后生产部一定严格按照研发部的工艺要求来做。”
“没事,都是为了订单。”林砚秋笑了笑。
两个月后,第一台新能源重型吊装设备样机生产完成,送到了客户的储能电站进行测试。测试那天,周明远、林砚秋、赵伟、李建国都去了现场。
客户的技术总监亲自操作样机,吊起5吨重的电池模块,慢慢移动到安装位置。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看着样机的动作——力矩控制精准,响应速度快,没有任何卡顿。
“精度±0.4%,响应速度0.08秒,完全符合要求!”客户的技术总监放下操作杆,笑着说,“东辰的技术实力,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周明远激动得握住客户技术总监的手,不停地说“谢谢”。他转过头,看着林砚秋,眼里满是赞许:“林博士,你立大功了!”
林砚秋笑了笑:“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接下来的一个月,生产部加班加点,按时完成了10台设备的生产,交付给客户。客户收到设备后,非常满意,不仅付清了5000万的货款,还跟东辰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约定明年再采购20台设备。
这个订单的成功,让东辰重工的局面一下子打开了。新能源装备业务成了公司的新增长点,2024年二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了25%,股价也上涨了30%。
庆功宴上,周明远拿着酒杯,走到林砚秋面前:“林博士,我敬你一杯。当初你要8万月薪,很多人反对,但现在看来,你值这个价,甚至远超这个价。”
林砚秋接过酒杯,和周明远碰了一下:“周董,谢谢您的信任。东辰还有很大的潜力,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新能源叉车、智能仓储设备等领域发力,让东辰成为新能源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
“好!”周明远一饮而尽,“我相信你。研发部的预算,你要多少,我给多少;人员,你要多少,我给你招多少。东辰的未来,就靠你了!”
庆功宴的气氛很热烈,研发部的员工们都在欢呼雀跃——他们不仅拿到了丰厚的项目奖金,还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陈阳端着酒杯走到林砚秋面前:“林总监,谢谢您给我机会。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现在才知道,是没遇到懂我的领导。”
李梅也走了过来:“林总监,我做材料研发这么多年,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工作有这么大的意义。以后,我会跟着您,把新能源材料做到最好。”
林砚秋看着眼前的这些人,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只是东辰转型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硬仗要打,但只要有这些人的支持,有周明远的信任,他有信心把东辰带向更高的高度。
夜深了,庆功宴结束后,林砚秋独自走在苏市的街头。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想起了面试那天周明远问他的梁山问题——梁山之所以能打胜仗,不是因为人多,而是因为留下了核心的人,凝聚了团队的力量。东辰也是一样,只要保留核心人才,凝聚团队士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掏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消息:“订单成功了,东辰的转型迈出了第一步。等忙完这阵子,咱们带孩子去旅游。”
妻子很快回复:“好,我和孩子等你。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林砚秋笑了笑,收起手机,加快了脚步。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准备好了。
第四章 暗流涌动
新能源吊装设备订单的成功,让林砚秋在东辰重工的地位稳固了下来。研发部的员工们对他服服帖帖,周明远也对他信任有加,甚至把公司未来的战略规划都交给了他负责。但就在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的时候,暗流却在悄悄涌动。
最先发难的是赵伟。作为研发副总,赵伟原本是研发部的“老大”,但自从林砚秋来了之后,他的权力被一步步削弱——研发部的人事权、预算权都被林砚秋拿走了,他成了个“甩手掌柜”,心里早就憋了一股火。
2024年三季度,林砚秋提出了“新能源叉车研发项目”,需要申请2000万的研发预算。他把项目方案和预算报告交给赵伟,让他帮忙提交给周明远。赵伟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背地里却在报告里加了一段“备注”:“该项目技术风险高,市场需求不明确,建议暂缓立项,先进行市场调研。”
周明远看到备注后,心里有点犹豫,把林砚秋叫到办公室:“林博士,赵总说这个项目风险高,你怎么看?”
林砚秋愣了一下,他知道赵伟肯定在背后做了手脚。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市场调研报告,递给周明远:“周董,您看,这是我让市场部做的调研——现在国内新能源叉车的市场需求每年增长30%,而目前的市场份额主要被比亚迪、中力等企业占据,他们的产品存在续航短、载重低的问题。咱们的新能源叉车项目,采用的是最新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续航能达到8小时,载重能达到5吨,比竞品有明显优势。技术方面,陈阳的电控团队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方案设计,李梅的材料团队也找到了适合叉车车身的轻量化材料,风险可控。”
周明远仔细看了看调研报告,又对比了项目方案,点了点头:“我知道了,是赵伟想多了。这个项目,我批准了,预算2000万,你尽快启动。”
林砚秋心里松了口气,他知道,赵伟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
果然,没过多久,研发部里就传出了一些流言蜚语——“林总监把预算都用到新能源叉车项目上了,咱们的储能设备研发项目要被搁置了”“听说林总监要把陈阳提拔成研发部副经理,把王海涛挤走”“林总监拿着8万月薪,却天天让我们加班,他自己倒好,准时下班”。
这些流言蜚语让研发部的气氛又变得紧张起来。陈阳找到林砚秋,有点担心地说:“林总监,现在大家都在传您的闲话,要不要我去跟他们解释一下?”
林砚秋摇了摇头:“不用。身正不怕影子斜,咱们把项目做好了,流言自然就消失了。你现在的重点是把新能源叉车的电控系统做好,别被这些闲话影响了。”
话虽这么说,但林砚秋心里清楚,这些流言肯定是赵伟放出来的,目的是动摇他在研发部的地位。他决定找赵伟谈一谈。
一天下午,林砚秋来到赵伟的办公室,敲了敲门。
“进。”
赵伟坐在办公桌后,手里拿着一份报纸,看到林砚秋进来,脸上没什么表情:“林总监,找我有事?”
“赵总,”林砚秋坐在他对面,开门见山,“最近研发部里有些流言蜚语,我想您应该知道是谁传的。咱们都是为了东辰好,有什么问题可以当面说,没必要在背后搞小动作。”
赵伟放下报纸,冷笑一声:“林总监,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觉得是我传的闲话?我告诉你,我赵伟在东辰干了二十年,还没做过这种背后捅刀子的事!”
“是不是您做的,您心里清楚。”林砚秋看着他,眼神里带着一丝锐利,“新能源叉车项目,我知道您有不同意见,但这是公司的战略,不是我一个人的决定。您作为研发副总,应该支持公司的战略,而不是在背后拆台。”
“我拆台?”赵伟一下子站了起来,语气激动,“我是为了公司好!你以为你是谁?一个外来的博士,拿着高薪,就想把东辰的研发部变成你自己的地盘?我告诉你,没那么容易!”
“我不是要把研发部变成我自己的地盘,我是要把研发部变成东辰的核心竞争力。”林砚秋也站了起来,“赵总,您在东辰干了二十年,对公司有感情,这我理解。但时代在变,东辰需要转型,需要新的技术和新的理念。如果您一直抱着老观念不放,不仅会阻碍公司的发展,还会让您自己被时代淘汰。”
“你少跟我说这些大道理!”赵伟气得脸都红了,“我看你就是想夺权!你等着,我会让周董知道你的真面目!”
林砚秋没再跟他争论,转身走出了办公室。他知道,跟赵伟这样的人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只能用事实来证明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砚秋更加努力地推进新能源叉车项目。他每天都泡在研发部,和团队一起解决技术难题,有时候甚至住在公司里。陈阳的电控团队不负众望,在两个月内完成了电控系统的原型设计,测试结果显示,续航和载重都达到了预期目标;李梅的材料团队也找到了适合叉车车身的轻量化材料,能让车身减重15%,提高续航能力。
就在项目进展顺利的时候,又出了一个意外——生产部在试生产叉车车身时,发现材料的焊接工艺有问题,焊接处容易开裂。李建国把责任推给了研发部,说是李梅的材料团队提供的材料有问题。
李梅很委屈,找到林砚秋:“林总监,我们的材料没问题,是生产部的焊接工艺不行。他们用的还是传统的电弧焊,不适合这种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应该用激光焊接。”
林砚秋立刻带着李梅去了生产部,找到李建国:“李总,材料没问题,是焊接工艺的问题。这种高强度铝合金材料,需要用激光焊接,传统的电弧焊不行。”
李建国皱着眉:“激光焊接?我们没有激光焊接设备,也没有会操作的工人,这要怎么搞?”
“我已经联系了一家激光焊接设备厂家,他们可以提供设备租赁和技术培训,费用大概100万。”林砚秋早就做好了准备,“这笔费用从新能源叉车项目的预算里出,不会影响其他项目。”
李建国犹豫了一下:“10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要是最后项目失败了,这笔钱不就打水漂了?”
“李总,”林砚秋看着他,语气坚定,“我可以保证,这个项目一定会成功。如果失败了,我愿意承担所有责任,包括降薪赔偿。”
看着林砚秋坚定的眼神,李建国点了点头:“行,我信你一次。你赶紧联系厂家,尽快把设备和人员培训安排好。”
就这样,在林砚秋的协调下,生产部很快解决了焊接工艺的问题,叉车车身的试生产顺利完成。
就在新能源叉车项目即将进入样机测试阶段的时候,赵伟又使出了一招——他找到周明远,说林砚秋“独断专行”,不跟其他部门沟通,导致新能源叉车项目的预算超支了300万。
周明远把林砚秋叫到办公室,脸色有点难看:“林博士,赵总说你的项目预算超支了300万,这是怎么回事?”
林砚秋拿出项目预算明细,递给周明远:“周董,您看,超支的300万,其中100万是激光焊接设备的租赁和培训费用,150万是电控系统测试设备的升级费用,50万是市场调研和客户对接费用。这些费用都是项目必需的,而且我之前都跟您汇报过,只是没有正式走预算调整流程。”
周明远仔细看了看明细,又想起林砚秋之前的汇报,点了点头:“我知道了,是赵总误会了。以后有预算调整,记得及时走流程,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好的,周董,我记住了。”
林砚秋走出办公室,心里很清楚,赵伟的这些小动作,虽然没有对项目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已经开始影响团队的士气了。他必须想个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几天后,周明远召开了高管会议,讨论公司四季度的工作计划。会上,赵伟又提出了对新能源叉车项目的质疑,说项目进度太慢,可能无法按时完成。
林砚秋没等周明远开口,就拿出了项目进度报告和样机测试计划:“各位,新能源叉车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90%的工作,样机将在两周后进行测试,预计四季度末可以完成量产准备,明年一季度正式上市。进度完全在计划之内,不存在‘太慢’的问题。”
他顿了顿,看着赵伟,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锋芒:“赵总,自从我入职以来,您对我的项目一直持怀疑态度,这我可以理解。但我希望您能以公司的利益为重,要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要么就支持项目的推进。如果您只是一味地质疑和拆台,不仅会影响项目进度,还会影响公司的团结。”
赵伟没想到林砚秋会在高管会议上直接跟他摊牌,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我……我只是担心项目风险。”
“项目风险我已经做了充分的评估和应对措施,”林砚秋拿出风险评估报告,“您要是有兴趣,可以看看。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我们可以会后单独讨论。”
周明远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已经有了判断。他咳嗽了一声,打断了两人的对话:“好了,项目进度没问题就好。赵总,以后多关注项目的具体问题,少提一些没根据的质疑。林博士,你继续推进项目,有什么需要公司支持的,随时跟我说。”
赵伟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他知道,自己这次又输了,而且在周明远心里,自己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低了。
高管会议结束后,林砚秋在走廊里遇到了张敏。张敏悄悄对他说:“林博士,你刚才太勇敢了。赵总在公司里势力很大,你这么跟他对着干,要小心点。”
林砚秋笑了笑:“我不是要跟他对着干,我是要为项目争取空间。只要项目能成功,为公司创造价值,我不怕得罪人。”
张敏点了点头,眼里满是佩服:“你说得对。周董心里其实很清楚谁在为公司做事,谁在搞内斗。你放心,人力资源部会支持你的。”
林砚秋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周明远的信任,有张敏的支持,还有研发部团队的努力,就算有赵伟这样的阻力,他也有信心把项目做好。
两周后,新能源叉车样机测试顺利完成,各项指标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周明远亲自参加了测试仪式,看着叉车稳稳地吊起5吨重的货物,续航时间达到了8.5小时,他激动得拍了拍林砚秋的肩膀:“林博士,好样的!东辰的新能源装备业务,以后就靠你了!”
赵伟站在旁边,看着眼前的一幕,脸色复杂。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阻止林砚秋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把东辰的研发部带向新的高度。
林砚秋看着周明远赞许的眼神,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新能源叉车项目做好,让东辰在新能源装备领域站稳脚跟,不辜负周明远的信任,也不辜负自己的初心。
第五章 破局与新生
2025年一季度,东辰重工的新能源叉车正式上市。凭借着续航长、载重高、能耗低的优势,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上市第一个月,就接到了50台的订单,销售额突破2000万。
这个成绩让东辰重工的员工们都振奋不已,也让赵伟彻底没了脾气。他不再找林砚秋的麻烦,反而主动提出要协助推进新能源叉车的市场推广工作。林砚秋没有计较过去的恩怨,欣然同意了——他知道,东辰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随着新能源装备业务的不断发展,东辰重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了40%,净利润同比增长了60%,成功跻身国内新能源装备行业的前十强。周明远在董事会上宣布,要在未来三年内,把东辰重工打造成国内新能源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而林砚秋则被任命为公司的副总经理,全面负责新能源装备业务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升职后的林砚秋,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要管好研发部,还要协调生产部、市场部、销售部等多个部门,推动新能源装备业务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各部门的协同效率,林砚秋推出了“项目制管理”模式——以具体的项目为核心,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项目团队,由项目负责人统一协调,打破部门壁垒,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个采用“项目制管理”的项目,是新能源智能仓储设备研发项目。林砚秋任命张伟为项目负责人,从研发部、生产部、市场部各抽调了5人,组成了项目团队。张伟以前只负责结构设计,没有项目管理经验,一开始有点手足无措。林砚秋经常陪着他参加项目会议,教他如何协调各部门的资源,如何解决项目中的问题。
在林砚秋的指导下,张伟很快进入了角色。他建立了项目进度跟踪表,每天更新项目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他还定期组织各部门的人员开会,沟通项目中的难点,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在张伟的带领下,新能源智能仓储设备研发项目进展顺利,不到半年就完成了样机设计,进入了测试阶段。
与此同时,林砚秋还在公司内部推动了“人才培养计划”——选拔有潜力的年轻员工,送到国外的知名企业和高校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陈阳、李梅、张伟等核心团队成员,都先后被派往德国、美国等地学习。这些员工回来后,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还带动了身边的同事,让整个公司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东辰重工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2025年下半年,多家投资机构向东辰伸出了橄榄枝,希望能投资公司,助力公司上市。周明远把林砚秋叫到办公室,跟他商量上市的事情。
“林博士,现在有三家投资机构愿意投资咱们公司,估值大概50亿。他们建议咱们明年在科创板上市,你觉得怎么样?”周明远的语气里带着期待。
林砚秋想了想,说:“周董,上市是好事,但我们不能为了上市而上市。现在咱们的新能源装备业务虽然发展得不错,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还没有打开。如果现在上市,可能会因为业绩增长乏力而影响股价。我建议,先集中精力开拓海外市场,等海外业务稳定后,再考虑上市的事情。”
“海外市场?”周明远皱了皱眉,“咱们以前没做过海外业务,风险会不会太高?”
“风险肯定有,但机会也很大。”林砚秋拿出一份海外市场调研报告,“您看,东南亚、中东等地的新能源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对新能源装备的需求很大,而且当地的竞争对手实力不强,咱们的产品有很大的优势。我已经让市场部联系了当地的代理商,下个月我会亲自去东南亚考察,争取打开当地的市场。”
周明远看着调研报告,又看了看林砚秋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海外市场开拓的事情,就交给你了。需要什么资源,公司都给你支持。”
2025年10月,林砚秋带领市场部和销售部的团队,前往东南亚考察。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林砚秋亲自拜访了当地的储能企业、物流企业和政府部门,介绍东辰的新能源装备产品。凭借着产品的优势和真诚的态度,东辰重工很快与当地的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拿到了30台新能源叉车和5台新能源吊装设备的订单,总金额超过1500万。
海外市场的突破,让东辰重工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2026年一季度,公司海外销售额突破5000万,占总销售额的20%。随着海外业务的不断拓展,东辰重工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开始关注和认可东辰的产品。
2026年下半年,在林砚秋的推动下,东辰重工启动了上市计划。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27年3月,东辰重工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发行价25元/股,上市首日股价上涨了80%,市值达到了80亿。
上市庆功宴上,周明远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员工们,激动地说:“今天,东辰重工成功上市了!这是东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所有东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个人——林砚秋博士。四年前,他带着8万月薪的期望来到东辰,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带领东辰走出了转型的困境,开创了新能源装备业务的新局面。没有他,就没有东辰的今天!”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林砚秋身上。林砚秋站起身,向大家鞠了一躬,然后接过话筒,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谢谢周董,谢谢所有东辰的同事们。东辰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东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把东辰的新能源装备卖到全世界,让东辰成为全球知名的新能源装备企业!”
庆功宴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员工们都在欢呼雀跃,庆祝公司的成功上市。陈阳走到林砚秋面前,举起酒杯:“林总,谢谢您。如果不是您,我可能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技术员,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李梅也走了过来:“林总,是您让我看到了材料研发的价值,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以后,我会跟着您,为东辰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林砚秋看着眼前的这些人,心里充满了感慨。四年前,他刚来东辰的时候,公司还处在转型的困境中,研发部人心涣散,市场前景不明。而现在,东辰已经成为了国内新能源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成功上市,走向了世界。这四年里,他经历了裁员的压力、项目的困难、内部的斗争,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团结核心的人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夜深了,庆功宴结束后,林砚秋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苏市的夜景。窗外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他想起了四年前面试那天,周明远问他的那个梁山问题——“梁山108将裁员一半,你会留下谁?”
当时他的回答,是留下核心的、不可替代的人。而现在,他在东辰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留下核心的人才,凝聚团队的力量,推动公司的发展。他知道,东辰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着他们。但他有信心,只要他们继续坚持“保留核心、剔除冗余、按需匹配”的原则,东辰就一定能在新能源装备的赛道上,走得更远、更稳。
林砚秋拿起手机,给妻子发了条消息:“公司成功上市了。明天,咱们带着孩子去看看大海吧,就像当初约定的那样。”
妻子很快回复:“好,我和孩子等你。”
林砚秋笑了笑,收起手机。他知道,明天又是新的开始,而他已经准备好了,迎接东辰的下一个辉煌。
来源:三杯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