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成都的实验室里,一束蓝色电光划破黑暗——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将等离子体加热到1.5亿摄氏度,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这场持续70年的能源远征中,中国正以“高铁速度”逼近终极能源的圣杯,西方专家坦言:“他们可能率先让聚变之光点亮世界”。
四川成都的实验室里,一束蓝色电光划破黑暗——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将等离子体加热到1.5亿摄氏度,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这场持续70年的能源远征中,中国正以“高铁速度”逼近终极能源的圣杯,西方专家坦言:“他们可能率先让聚变之光点亮世界”。
1. 极端环境下的中国纪录
EAST装置:2025年,合肥科学岛上的“东方超环”实现1.2亿度101秒稳态运行,突破“亿度千秒”门槛。该装置采用全金属主动水冷第一壁技术,成为全球唯一能模拟ITER百秒级工况的实验平台。HL-2M与HL-3: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先后实现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突破10²⁰量级,距离“点火”仅一步之遥。2. 原创技术突围
超声分子束注入(SMBI):中核集团研发的加料技术,像给反应堆“精准投喂燃料”,已应用于全球10余个聚变装置,连法国Tore-Supra、韩国KSTAR均采用该技术。氢硼聚变新路线:新奥集团放弃主流氘氚路线,探索氢硼聚变。其“玄龙-50U”装置提前实现氢硼反应,燃料成本降低90%且无中子辐射风险。1. 举国体制的超级工程
ITER计划贡献:中国承担18个采购包任务,第一批部件率先通过国际认证。中法联合体中标ITER主机安装合同,创下欧洲核电市场最大单笔订单纪录。政策梯次布局: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未来产业十大工程”,2030年前投入超3000亿元;上海、四川等地出台专项政策,争夺聚变产业高地。2. 国家队与民企双轮驱动
中国聚变能源公司:2025年7月成立,上海电气、申能集团等国资控股,注册资本102.6亿元,聚焦超导磁体、真空室等核心设备。民企创新补充:新奥集团建设“和龙”氢硼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瀚海聚能开发功率密度超托卡马克千倍的场反位形装置,吸引奇绩创坛等资本注入。公司名称布局领域关键进展1. 技术深水区
等离子体稳态燃烧:氘氚反应需维持1亿度以上高温,当前最长纪录仅千秒级,堪比“用磁场束缚台风”。材料抗辐照难题:14兆电子伏特中子轰击下,现有材料寿命不足,需开发钨铜复合部件。氚自持循环:自然界氚储量极少,需靠聚变中子与锂反应生成,ITER仅完成初步验证。2. 商业化路径预测
2030-2035年:示范堆首次供电,中信证券预估全球装置市场规模达2.26万亿元。2050年前后:中国计划建成商用电站,聚变发电占比有望冲击18%。当欧美仍在争论技术路线时,中国的聚变装置已轰鸣作响——合肥的BEST装置启动总装,河北的“玄龙-50U”刷新参数……这场能源革命不再遥远。谁掌握人造太阳,谁就握紧下一个百年的发展权杖!
#托卡马克 # 聚变三乘积 # ITER计划
免责声明
本文信息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核聚变技术仍处研发阶段,商业化存在不确定性,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来源:STARD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