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一周的阴雨天气,阳光终于在10月17日周五的早晨穿透云层洒满大地。拉开窗帘,一片明亮的天空映入眼帘,太阳逐渐升高,将院子里的玉米栈子照得闪闪发光。尽管檐角仍在滴落最后几滴雨水,但地面的泥洼与蓝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空气清新宜人。
经过一周的阴雨天气,阳光终于在10月17日周五的早晨穿透云层洒满大地。拉开窗帘,一片明亮的天空映入眼帘,太阳逐渐升高,将院子里的玉米栈子照得闪闪发光。尽管檐角仍在滴落最后几滴雨水,但地面的泥洼与蓝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空气清新宜人。
尽管饥肠辘辘,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跑到院子里查看玉米栈子。上周下雨前,我们急忙用塑料布覆盖,此刻阳光照射下,塑料布变得滚烫。揭开一角,一股湿热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不寒而栗。我迅速拿下所有覆盖物,发现外层的玉米苞叶相对干燥,但中间层已经明显潮湿,部分苞叶边缘已开始发暗,担心天气再闷一天就会发霉。
“必须晾晒!”我自言自语道。想起最近的新闻,连续阴雨天后玉米容易发霉,产生的黄曲霉素毒性很强。于是,我戴上手套和口罩,迅速将栈子最外层的玉米棒扒下,摊在晒谷场的竹席上。为了防止潮气反上来,我在竹席下垫了两层玉米秸秆,保持离地约三十厘米的高度,每摊开一小片就耙平,确保每根玉米棒都能充分晒到太阳。
处理完外层后,我转向栈子中间的玉米。堆芯比外层热很多,幸运的是没有异味或霉斑。我拿出家里的电风扇,将其摆放在栈子底部的通风口,让冷空气从下往上吹,这样干冷空气能钻进去,把湿热气从顶部赶出来。隔壁张叔路过,建议晚上凉爽时多吹会儿风,效果更好。我记下了这个建议。
正午时分,阳光最为炙热,我翻动着玉米棒,发现有几根苞叶里藏着霉点,立即挑出单独放置。这些霉斑不能留,否则可能含有黄曲霉素,既不能吃也不能当饲料。翻完所有玉米后,我的额头冒出了汗水,但看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玉米棒,内心充满了满足感。
下午,我给玉米栈子做了“升级”:将原来的栈子拆分成两个小栈子,高度控制在1.5米以内,中间留出半米的空隙以促进空气流通。同时加固栈子底部的木架,确保离地超过40厘米,并在周围撒上干草木灰,既能吸湿又能防虫。品尝了一根玉米棒,籽粒尚未过硬,还需继续晒两天,直到水分降到13%以下才安全。
傍晚时分,夕阳将玉米栈子的影子拉得很长。我将玉米棒重新归拢到栈子里,去掉塑料布,只在顶部搭了层透气的纱网。坐在屋檐下休息时,我望着干净的蓝天,感慨种庄稼的不易:春种时盼雨,秋收时盼晴,收获后还要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料,一步走错就可能前功尽弃。
睡前再次检查了一遍玉米栈子,发现里面的玉米已经干爽许多,也没有再发热。月光洒在玉米棒上,泛着淡淡的白光。如果明天天气依旧晴朗,再晒一天应该就稳当了。将这些细节记录下来,
来源:念旧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