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资治通鉴》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登场又落幕,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出一幅幅兴衰成败的宏大画面。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左右一个人命运走向、功业大小的,并非仅仅是金钱与时间的投入,更多时候,是那些一闪而过、却又影响深远的机会。人生最大
在《资治通鉴》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登场又落幕,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出一幅幅兴衰成败的宏大画面。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左右一个人命运走向、功业大小的,并非仅仅是金钱与时间的投入,更多时候,是那些一闪而过、却又影响深远的机会。人生最大的成本,其实正是机会。错失一次机会,或许就意味着与梦想的生活、辉煌的成就失之交臂,这种代价,远比金钱的损失和时间的流逝更为沉重 ,这也正是我们从《资治通鉴》中能汲取到的深刻人生智慧。
秦末,暴政如乌云压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呐喊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反秦的燎原之势 。消息传到沛县,县令内心摇摆不定,既想顺应大势起兵响应,又惧怕秦朝的残酷镇压,担心 “事败族灭”,在 “反” 与 “不反” 之间反复横跳。刘邦的谋士萧何、曹参见状,赶忙劝县令召回在外流亡的刘邦,以壮大起义的声势 。县令起初应允,可当刘邦率领数百人来到沛县城下时,他又突然反悔,匆忙紧闭城门,妄图将这股起义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邦没有丝毫犹豫,当机立断用箭将书信射入城中。信中,他向百姓晓以利害:“天下苦秦久矣!如今诸侯纷纷起义,若沛县还为县令坚守,城破之日必遭屠戮。不如大家一起诛杀县令,推选贤能子弟为首领,响应诸侯,如此方能保全家族。” 百姓们本就对秦朝的苛政怨声载道,又被刘邦一番言辞恳切的话语所打动,于是群情激愤,当即将县令斩杀,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就这样,刘邦顺利占据沛县,迈出了他逐鹿天下的关键一步,有了这一方根基,他得以广纳贤才、扩充兵马,一步步朝着帝王之位迈进。
反观当时的六国贵族,他们坐拥兵力与声望,本应是反秦的中坚力量。然而,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他们却因 “惧秦之强” 而迟疑观望,在机会面前畏缩不前。比如楚国贵族项梁、项羽叔侄,起初会稽郡守殷通主动联络项梁准备反秦,可项梁却首鼠两端,不仅杀了殷通,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明确打出 “反秦” 旗号。又如赵国,在起义浪潮中,赵王的人选频繁更迭,内部纷争不断,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抗秦力量。这些六国贵族,空有高贵的出身和强大的实力,却因犹豫不决,错失了反秦的最佳时机,最终被刘邦、项羽等 “草莽” 英雄超越 。正如古人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在机遇面前,犹豫绝非谨慎,而是亲手将先机拱手让给他人。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让汉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董卓肆意废立皇帝,火烧洛阳,使得汉献帝刘协颠沛流离,形同弃子。此时,天下诸侯割据一方,形成了诸多势力集团,袁绍便是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诸侯之一,他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州之地,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帐下更是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堪称当时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人。
袁绍的谋士沮授极具战略眼光,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汉献帝的价值,力劝袁绍 “迎天子都邺,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沮授看来,迎接汉献帝不仅能获得政治上的正统性,还能借此号令天下诸侯,增强袁绍的权威和号召力,这无疑是一步妙棋。然而,袁绍却犯起了嘀咕,他一方面自信凭借自己的实力足以逐鹿中原,无需借助汉献帝的名号;另一方面又担心汉献帝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对自己的权力形成掣肘。与此同时,袁绍集团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以郭图、淳于琼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迎接汉献帝,他们认为汉献帝只是个累赘,会束缚袁绍的军事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袁绍变得犹豫不决,始终无法做出决断。
曹操却与袁绍截然不同。曹操的谋士荀彧同样建议他迎接汉献帝,曹操听闻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没有丝毫犹豫,马上派曹洪率军西进。尽管在迎接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阻碍,比如曹洪被董承等人阻挡,无法顺利进军,但曹操没有放弃。他又通过董昭与杨奉联络,最终成功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从此 “奉天子以令不臣” 。此后,曹操以天子之名发号施令,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无论是招揽人才还是征讨其他诸侯,都变得名正言顺。例如,曹操凭借天子诏书,成功让张绣在官渡之战前夕归降,解除了后顾之忧;在攻打荆州时,刘琮也因曹操 “挟天子” 的筹码而选择投降,使得曹操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荆州重地。
袁绍则因错失这一良机,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局面。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尽管袁绍兵力占优,但曹操却凭借 “挟天子以令诸侯” 带来的政治优势,赢得了人心,士气高涨。而袁绍一方,士兵们却对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产生了怀疑,人心不齐,最终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给曹操,失去了统一北方的最佳机会,从此一蹶不振 。《资治通鉴・汉纪》中,荀彧评价曹操迎天子之举:“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 曹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机会出现时果断出手,而袁绍的优柔寡断,则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正所谓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机遇从不等人 “想清楚”,等你完全看清时,早已被捷足先登者占据。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李渊在晋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建立唐朝。在这个过程中,次子李世民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南征北战,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麾下更是聚集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足智多谋的谋士,如尉迟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在朝中威望极高。
然而,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李渊称帝后,将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李建成虽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有一定能力,但军事功绩远不及李世民 ,他深知李世民对自己太子之位的威胁,于是联合齐王李元吉,一起打压李世民,甚至设计谋害他。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中,局势对李世民极为不利。李建成身为太子,名正言顺,得到了李渊的支持,又有众多朝廷大臣的拥护,在朝中根基深厚。而李世民一旦失败,面临的将是万劫不复的境地,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会连累整个秦王府。面对如此巨大的风险,李世民起初犹豫不决,毕竟是 “骨肉相残”,违背人伦。但他的谋士们深知形势紧迫,纷纷劝他当机立断。长孙无忌直言:“大王若不早决,必蹈秦扶苏、汉太子据覆辙,悔之无及!” 尉迟恭更是表示:“今大王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终于认清了现实:要么坐以待毙,要么主动出击。他明白,这场政变虽险象环生,但也是他唯一的机会。于是,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 626 年 7 月 2 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成功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随后迅速控制住李渊。不久后,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将皇位禅让给他。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 “贞观之治”,使唐朝走向繁荣昌盛,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门阀士族把控朝政,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 。刘裕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出身寒微,自幼丧母,家境贫寒,父亲甚至一度想抛弃他。长大后,刘裕以砍柴、种地、打渔、卖草鞋为生,还因赌博输光家产,被人看不起 。但刘裕胸怀大志,不甘心就此沉沦,他毅然投身军旅,加入了东晋最精锐的部队 —— 北府军。
当时的北府军,是东晋抵御北方强敌的主要力量,名将辈出。刘裕进入北府军后,迎来了第一个机遇 —— 镇压孙恩起义。在一次侦察任务中,刘裕率领几十人遭遇了数千起义军。敌众我寡,形势万分危急,同行的士兵大多战死,刘裕也被逼到了悬崖边。但他没有丝毫畏惧,反而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挥舞长刀,奋勇杀敌,硬是将敌人击退。这一战,刘裕以少胜多,声名大噪,也让他在北府军中崭露头角 。此后,刘裕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屡立战功,逐渐成为北府军的重要将领。
元兴三年(公元 404 年),桓玄篡位称帝,东晋政权岌岌可危。刘裕抓住这个机会,联合北府军旧部,起兵讨伐桓玄。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冲锋陷阵,以微弱的兵力击败了桓玄的大军,成功恢复了东晋的统治,因功被封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从此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
掌握大权后,刘裕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继续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义熙五年(公元 409 年),南燕军队侵扰东晋边境,刘裕果断率军北伐。在北伐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智慧,灵活运用战术,如著名的 “却月阵”,以两千步兵大败北魏三万骑兵,让敌人闻风丧胆。最终,刘裕成功灭掉南燕,收复了大片失地,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此后,他又相继平定了卢循起义、消灭了刘毅、诸葛长民等割据势力,西亡后秦,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将东晋的版图扩大到了极致 。
元熙二年(公元 420 年),刘裕见时机成熟,废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建立了刘宋政权,结束了东晋的统治,开启了南朝的历史。从一个出身贫寒的底层百姓,到成为一朝开国皇帝,刘裕的人生堪称传奇。他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巨大的跨越,关键在于他敢于在困境中主动出击,抓住每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正如《资治通鉴》中对刘裕的评价:“宋武帝以英特之姿,攘袂而起,平灵宝于旧楚,定刘毅于荆豫,灭南燕于二齐,克谯纵于庸蜀,殄卢循于交广,西执姚泓而灭后秦,盖举无遗策,战无不胜。观其豁达恢宏,有汉高祖之风;制胜料敌,有魏武帝之智。”
在《资治通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人生的道路上,机会总是与风险如影随形。那些不敢冒险、畏缩不前的人,往往只能在平庸中度过一生;而那些敢于正视风险、果断抓住机遇的人,才能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无论是刘邦、曹操,还是李世民、刘裕,他们都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钱和时间,而是机会。只有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拥抱机会,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
在现代职场中,机会成本的概念同样清晰。就拿小张和小李来说,他们是同一年进入公司的新人,能力不相上下。两年后,公司有一个参与重要项目的机会,这个项目难度大,但一旦成功完成,就能在公司崭露头角。小张认为这是个绝佳的提升机会,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小李却担心项目失败影响自己在公司的形象,选择了按部就班地做手头的常规工作。
项目期间,小张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他积极学习新知识、提升技能,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最终项目顺利完成。他凭借在项目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获得了晋升机会。而小李,依旧在原来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虽然工作稳定,但职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小张。这就是职场中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抓住机会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晋升空间,而错失机会的人,则可能在原地踏步 。
创业领域,机会成本的影响更为显著。前几年,共享经济热潮兴起,小黄和小赵都看到了这个商机。小黄果断行动,筹集资金、组建团队,迅速投身共享单车创业项目。在创业过程中,他虽然遇到了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但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成功将公司做大做强,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
小赵则在观望中错失了最佳时机。他觉得共享经济风险太大,一直犹豫不决,等他下定决心准备进入市场时,市场已经被先入局者瓜分殆尽。最终,他的创业计划无疾而终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在创业中,能否及时把握机会,往往决定了创业的成败。当机会来临时,创业者需要有勇气和决心,果断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否则,只能看着别人成功,自己留下遗憾 。
回顾《资治通鉴》中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从刘邦果断占据沛县,到曹操把握时机 “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放手一搏,到刘裕在乱世中一次次抓住机遇实现逆袭,他们的经历无不深刻地诠释着:机会,才是人生最大的成本 。在人生的旅途中,金钱花去还可再挣,时间流逝虽无法追回,但至少留下了经历与回忆;可一旦错过机会,那些本可能实现的梦想、达成的目标,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想象之中,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
机会不会永远在原地等待,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又在犹豫与迟疑中悄然溜走。它可能是一次职业晋升的机会,一次创业的契机,或是一次学习成长的机遇 。面对机会,我们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现它的踪迹;更要有果断的行动力,当机立断,勇敢地迈出那关键的一步 。因为,只有紧紧抓住机会,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生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愿我们都能珍视每一个机会,以果敢之心,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