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事妇女营养咨询与指导、带教、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有丰富的妇女营养保健咨询与指导的经验,擅长于女性营养失调引起疾病的营养诊治:如多囊卵巢肥胖、产后肥胖、妊娠糖尿病、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贫血、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消瘦等病症。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任,硕导;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营养学会常务理
江苏省营养学会妇幼营养专委会主任委员等。
从事妇女营养咨询与指导、带教、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有丰富的妇女营养保健咨询与指导的经验,擅长于女性营养失调引起疾病的营养诊治:如多囊卵巢肥胖、产后肥胖、妊娠糖尿病、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贫血、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消瘦等病症。
门诊时间:
莫愁路院区
专家门诊:周一全天,周四上午半天
丁家庄院区
专家门诊:周二、周三全天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很多新手妈妈认为卸完货后,体重就会回到孕前,身材也会恢复到之前的窈窕,但现实是肚子回不去,体重下不来,很多妈妈从孕前的苗条少妇变成了“胖大嫂”,而生孩子就成了保持身材永远的痛!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AI配图)
从医学角度看,女性生产后体重不能恢复到妊娠前水平的现象称为产后体重滞留。产后6~12个月,体重滞留量在1.5kg以上即为产后体重滞留;产后1年体重滞留≥5kg即为高体重滞留。产后体重滞留是女性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肥胖又是诸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据全国数据分析显示,至少1/3产后妇女存在体重滞留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会导致妈妈产后体重滞留呢?
√ 遗传与个体差异
孕前存在有超重、肥胖(BMI≥24kg/m²)或家族肥胖史、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时,会影响个体的基础代谢率和脂肪分布。这类产妇产后体重滞留的风险会更高,恢复难度也更大。
√ 孕期增重过多
孕期体重增长超过推荐范围(中国单胎孕妇正常体重建议增长11~16kg,超重女性建议增长7~11kg,肥胖女性建议增长5~9kg)时,产后会导致多余的脂肪难以被消耗。研究显示: 孕期增重≥20 kg 的女性产后体重滞留风险比孕期增重范围为 10 - 15 kg 的女性高6 倍;
√ 产后传统坐月子习俗
为了给新手妈妈催奶,家里的婆婆、妈妈会进行各种猪蹄汤、老母鸡汤、红糖鸡蛋汤等传统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填鸭式投喂,导致能量摄入远超身体需求,多余的能量便会以脂肪的形式堆积在产妇身上,在营养门诊甚至可以看到产后42天复诊的产妇体重比孕末期还重的现象,这种情况也会严重影响产后体重恢复;
√ 产后缺乏适当的身体活动
产后照顾新生儿的忙碌、盆底肌松弛或腹直肌分离等问题,使很多产妇缺乏足够的运动。长期久坐或卧床会导致能量消耗减少,虽然哺乳本身能消耗部分热量(每日约300-500大卡),但若总能量摄入超过消耗量时,仍会导致体重滞留。
√ 睡眠模式和心理状态
产后照顾新生儿的疲劳、对身材恢复的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升高,进而促进了腹部脂肪的堆积。同时,睡眠碎片化(如夜间频繁喂奶)会降低瘦素(抑制饥饿的激素)的分泌,增加饥饿感,促使产妇摄入更多的食物。有研究显示,妇女产后1 年睡眠时间≤5h/d 与产后3 年体重滞留有较大的正相关性;而焦虑、抑郁、应激等不良情绪与产后体重滞留也存在正相关性;
√ 哺乳时间过短
孕妇在怀孕中末期,体内至少要贮存3~4kg的脂肪,这些脂肪主要分布在腰腹部及腿部,为产后哺乳做准备,通过哺乳可以消耗这部分脂肪,坚持母乳喂养达到6个月以上可以帮助改善体重滞留。产后女性各种原因导致的不能哺乳或哺乳时间过短,会使孕期储备的脂肪无法得到消耗,易造成产后体重滞留。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AI配图)
那应该怎么样安排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防止产后体重滞留呢?
首先,准备怀孕的朋友们应进行从备孕开始直至产后的全程管理。孕前超重肥胖的女性应尽量将体重调整至正常范围(BMI 18.5~23.9kg/m2)再考虑怀孕。 其次,孕期应根据孕前BMI确定个体孕期增重目标值,至少每周监测一次体重变化,特殊情况(妊娠期合并症、多胎、辅助生殖妊娠等)应咨询临床医生和营养师进行个性化孕期体重管理。 再者,产后42天、产后6个月至产后1年至少每月监测一次体重,评估母乳喂养、饮食、运动、心理及睡眠状况并进行干预,逐步恢复至孕前理想体重水平。产后妈妈也应循序渐进实现体型重塑。
具体做法为:
※ 把握产后恢复时间窗:
产后6周内(即产褥期):以身体恢复为核心,不建议刻意减重。因为此时的子宫、盆底肌等仍在修复,需保证充足营养以促进恶露的排出及伤口的愈合。 产后6周-6个月属于黄金修复期:此阶段新陈代谢仍处于较高水平,是减重的最佳时机。可结合饮食调整+低强度运动(如散步、产后瑜伽),逐步启动减重。 产后6个月后为塑形期:身体恢复基本完成,可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如普拉提、游泳、抗阻训练),重点塑造腹部、臀部等部位的线条。※ 科学调整饮食,实现能量缺口:
饮食是体重管理的基础,产后妈妈应兼顾营养均衡与能量控制,避免盲目节食,减少甜点、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优先选择高营养、低GI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
同时增加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的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蛋、瘦肉、豆制品等)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膳食纤维(如绿色蔬菜、水果)可促进肠道健康,缓解产后便秘。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AI配图)
合理安排餐次,避免暴饮暴食:采用“少量多餐”模式(每日5-6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热量。产后初期饮食宜清淡、少油腻,逐渐过渡至平衡膳食。
有证据显示,哺乳期减重,能量摄入不能低于1800kcal,可采用限能量平衡膳食模式,不建议使用生酮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来减重。生酮饮食对子代健康是否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但文献报道有健康乳母因生酮饮食造成酮症酸中毒的案例。减重过快可能影响产后恢复及母乳分泌,研究证实每周减重0.5kg对于母婴是安全的。
衡量乳母摄入的能量是否合适,可根据泌乳量和母亲的体重来判断。泌乳量应能使婴儿饱足,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母亲体重应逐步恢复至孕前,如果母亲较孕前消瘦或孕前储存的脂肪不减,表示能量摄入量不足或过多。产后6个月后婴儿开始添加辅食,母体泌乳量也减少,如果体重不再下降,可适当调低母亲的能量摄入,已断乳后的乳母则不需要考虑乳汁分泌带来的额外能量需要。
坚持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每日可消耗300~500大卡热量,有助于加速脂肪燃烧。但需注意的是,哺乳期妈妈每周减重不宜超过0.5kg,避免影响乳汁质量。
循序渐进开展运动,激活身体机能
运动可提高代谢率、增强肌肉力量,帮助消耗多余脂肪,同时改善体态(如腹直肌分离、骨盆前倾)。
产褥期可以采用产褥期保健操(图1),根据产妇的分娩情况和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自然分娩的产妇在产后第2天就可以开始练习,每1~2天增加1节,每节做8~16次,产后6周可以开始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次15分钟逐渐增加至45分钟,每周4~5次形成规律。
对于剖宫产的产妇,术后及时翻身,拔尿管后即可下床活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如贫血和伤口恢复情况,缓慢增加有氧运动及力量训练。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产后女性每周至少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产后运动的原则是让身体得到锻炼,但不会导致过度疲劳和身体不适,产后锻炼的目标心率要达到年龄相对应的平均最大心率的50~85%。 重视产后康复,解决核心问题。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AI配图)
产后常见问题如腹直肌分离、盆底肌松弛会影响体型恢复,需针对性解决:
※ 腹直肌分离修复:若腹直肌间距超过2指,应暂缓卷腹、平板支撑等剧烈核心训练,先通过腹式呼吸(仰卧,膝盖弯曲,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重复10-15次/组,每日2组)激活深层核心肌群。待间距缩小至1-2指后,再进行轻度核心训练。
盆底肌修复:通过凯格尔运动强化盆底肌,预防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建议每日进行3组,每组10次,持续6-8周。
※ 寻求专业帮助:若有严重腹直肌分离、盆底肌松弛或骨盆移位,可前往医院产后康复科,接受电刺激治疗、手法按摩等专业康复,加速恢复。规避产后减重误区,避免伤害身体。
※ 避免产后立即节食:产后42天内,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进行身体修复,而节食会导致乳汁分泌减少、贫血等问题的发生。
※ 避免滥用减肥药/减肥茶:减肥药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还会导致腹泻、脱水等不良反应。
※ 避免产后立即剧烈运动:顺产妈妈需在产后4-6周、剖宫产妈妈需在产后6-8周再开始运动,过早开始剧烈运动可能导致子宫出血、伤口撕裂等病症的发生。
※ 避免急于求成:产后减重需循序渐进,以每周减重0.5-1kg为宜,急于求成可能导致体重反弹或损伤身体。
产后体重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结合自身情况,耐心坚持。通过科学饮食、适度运动及规律作息,妈妈们不仅能恢复窈窕身材,更能收获健康的身体与自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Linne Y, Dye L, Barkeling B, Rossner S. Weight development over time in parous women--the SPAWN study--15 years follow-u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nd RelatedMetabolic Disorder 2003;27:1516–22.
[2] Gunderson Erica P,Rifas-Shiman Sheryl L,Oken Emily,Rich-Edwards Janet W,Kleinman Ken P,Taveras Elsie M,Gillman Matthew W. Association of fewer hours of sleep at 6 months postpartum with substantial weight retention at 1 year postpartum.[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8,167(2).
[3] 王杰,杨振宇,庞学红,段一凡,姜珊,赵丽云,荫士安,赖建强.2013年中国乳母产后体重滞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12):1067-1073.
[4] Lovelady CA, Stephenson KG, Kuppler KM. The effects of dieting on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 of lactating wom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2006, 106(6):908-912.
[5] Nohr EA,Vaeth M,Baker JL,et al. Combined associations of prepregnancy body mass index and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with the outcome of pregnancy 〔J〕 . Am J Clin Nutr,2008,87 ( 6) : 1750-1759.
[6] Lovelady CA, Stephenson KG, Kuppler KM. The effects of dieting on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 of lactating wom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2006, 106(6):908-912.
[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Weight loss while breastfeeding. Derived from on July, 17th, 2019, from www.choosemyplate.gov/moms-breastfeeding-weight-loss
[8]产后保健服务指南[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1,32(06):767-781.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来源:小K说美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