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画圈:江湖五大门派与十八般“武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07:44 1

摘要:话说当今书画圈,早已不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谧之地,而是一个锣鼓喧天、刀光剑影的江湖。这里门派林立,高手如云,只是——所谓“高手”,可能不是笔墨功夫高,而是忽悠技巧高。

话说当今书画圈,早已不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谧之地,而是一个锣鼓喧天、刀光剑影的江湖。这里门派林立,高手如云,只是——所谓“高手”,可能不是笔墨功夫高,而是忽悠技巧高。

一、江湖五大门派,各领“风骚”

1. 怪诞派——以丑为美,越怪越火

此派弟子信奉“不怪不成名”。他们的作品线条如醉汉行走,墨色像打翻的墨汁瓶。问其师承何人?支支吾吾。问其读过几本画论?沉默是金。

有人说,这叫“现代艺术”。可我怎么看,都像是幼儿园小朋友刚学会握笔时的即兴创作——只不过人家小朋友至少不会自称“大师”。

2. 逐利派——证书多过作品

逐利派的弟子不拼画,拼头衔。你有“省协会会员”,他就有“国协会员”;你有“院长”,他就有“主席”。证书多到能装订成一部《辞海》。

至于作品?可能寥寥数幅,但润格高得能买下半架飞机。有人说,这是艺术价值的体现。我看,这更像是证书价值的体现。

3. 关系派——画不好没关系,关系要硬

此派深谙“朝中有人好办事”的真理。作品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跟评委熟不熟,跟买家亲不亲。

展览上,佳作落选,平庸夺冠,早已不是新闻。批评家的评论?收了红包,谁还舍得说真话?

4. 直播售假派——演技派的天堂

直播间里,大师挥毫泼墨,作品“真迹”满天飞。其实大多是流水线作业,成本几十,售价几千。

为了让你信,他们还会编故事、造假证书,甚至让你线下转账,理由是“更安全”。嗯,对骗子来说,确实更安全。

5. 三脚猫与冒牌货派——假大师的狂欢

三脚猫派的功夫——三脚猫。基本功不扎实,理论知识等于零,但头衔一大串。冒牌货派更绝,直接伪造名家作品,再贴上“限量版”“珍藏级”的标签。

上当的人多了,他们甚至会感慨:这年头,懂艺术的人少,好骗的人多。

二、当代书画圈的“十八般武艺”

1. 不比才艺比名气——名气一响,黄金万两。

2. 爱搞怪——吼书、性书,越离谱越红。

3. 不搞艺术搞关系——画坛不是竞技场,是社交场。

4. 证书多过画——证书是硬通货。

5. 帮派争斗——不是艺术之争,是利益之争。

6. 作品有神无魂——外表光鲜,内里空洞。

7. 以丑为美——美不美不重要,能不能博眼球重要。

8. 国画先学素描——传统?不好意思,忘了。

9. 卖得比飞机贵——价格与价值无关,与胆量有关。

10. 大师装乞丐——精神贫瘠,博取同情。

11. 兜着文化耍流氓——打着文化旗号,拒绝任何批评。

12. 院长主席多如雨——山寨机构批发头衔。

13. 文艺批评红包赞——拿钱办事,皆大欢喜。

14. 拍卖“真实上演”——托儿、假卖、假作品一条龙。

15. 画册多得没人看——印得多,不等于画得好。

16. 人人爱贴邮票——邮票不流通,但能圈钱。

17. 润格有证书——证书在手,价格我有。

18. 不临摹只创作——不学传统,直接“创新”,结果创了个寂寞。

三、乱象背后的冷思考

这些乱象,本质上是艺术与商业的失衡,是传统与浮躁的碰撞。

当艺术变成逐利工具,当传统被抛之脑后,书画圈就不再是文化殿堂,而是名利场。

但话说回来,真正的艺术家依然存在。他们默默耕耘,坚守初心,不为名利所动。只是在这个喧嚣的江湖里,他们的声音被淹没了。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批评,更是行动——建立更公正的评价体系,完善市场监管,提升公众审美。

毕竟,书画艺术不是少数人的游戏,更不是骗子的天堂。它应该属于每一个热爱文化、尊重传统的人。

来源:书画鉴赏典评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