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坐在最后一排,前面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她们互称对方为“老师”,一个胡老师,一个马老师。通过聊天内容我敢断定,她们肯定不是老师。听她们一口一个的叫着“老师”,我这个真正的老师心里有点不舒服了——难道谁都可以称为“老师”吗?
“老师”泛化和“专家”泛滥
原创 李广生 教育人生
2025年10月09日 11:25 北京
“老师”泛化和“专家”泛滥
作者:李广生
三路公家车上。
我坐在最后一排,前面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她们互称对方为“老师”,一个胡老师,一个马老师。通过聊天内容我敢断定,她们肯定不是老师。听她们一口一个的叫着“老师”,我这个真正的老师心里有点不舒服了——难道谁都可以称为“老师”吗?
“老师”称谓的泛化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各种媒体上,唱歌的、跳舞的、打球的、卖药的、直播带货的,等等,都被称为老师。老师一抓一大把。这一现象的背后,恐怕既有文化惯性的延续,又有人际交往的需求。
尊师重教是中华文明的悠久传统。“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具有崇高的地位。称呼他人为“老师”,本质上是一种表达尊敬的高规格礼仪。随着社会变迁,一些传统称谓如“同志”、“师傅”等,逐渐淡出日常社交语境,而“先生”、“女士”又略显疏远。在寻找一个既能表达尊敬又显得亲切得体的称谓时,“老师”因其蕴含的“有知识、受尊敬”的正面意义,被社会大众“创造性”地借用,填补了这一社交空白。它因此成为了一种安全得体且带有赞美性质的通用尊称。
但我还觉得,知识焦虑和专业渴求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个快速发展、知识迭代迅速的社会,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知识焦虑。称呼某个领域的从业者为“老师”,如健身教练、理财顾问、化妆师等,既是承认对方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也是自身“求知”心态的投射。这是一种快速建立信任、拉近距离的社交策略。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人们越来越依赖专业人士的指导。将服务提供者称为“老师”,实际上是消费者对服务专业性的一种心理期许和确认。商家和从业者也乐于接受这个称谓,因为它能提升自身形象,建立专业权威。
无孔不入的商业逻辑当然不会对此置若罔闻,它们敏锐的嗅出其中的商机。在许多现代服务业中,从业者通过知识分享来提供服务和销售产品。将销售人员、顾问、培训师包装成“老师”,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手段。这不仅提升了从业者的身份,也使得消费过程看起来更像是一次“学习”和“自我提升”,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心理防备,增加了服务的附加值。当直播带货的播主被包装成通晓古今的“老师”,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可能就退居二线了。这其中可谓商机无限。
作为一名老师,而且是一名非常热爱老师这个职业的老师,我真想向社会发出呼吁,请大家谨慎使用“老师”这个称谓——当“老师”成了口头语,真正需要被尊重的专业劳动,容易被忽略。但很快,这个念头就被我注意到的另一种现象打消了。
社会上“老师”称谓泛化,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在老师聚集的教育系统,“专家”泛滥也正在成为普遍现象。
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些年专家数量急剧增加。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专家纷纷走出学术象牙塔,他们走进校园指导学校工作,他们走进课堂指导教师教学,他们传经布道培训校长教师。教育系统的每个角落,都活跃着一大批专家,他们指点江山、意气风发。
“专家”泛滥毫无疑问与教育改革密切相关。教育领域改革频繁,新理念、新标准层出不穷。教育行政部门客观上需要一个渠道来传达和落实这些改革精神,于是“专家”便成为了理想的媒介。他们负责解读政策、推广新模式,成为连接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桥梁,但这个这个桥梁是否通畅却很少有人评价。
形式主义的评价为“专家”泛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许多考核与评比中,“专家指导”和“教师培训”是硬性指标。学校为了完成任务、展示成果,需要不断邀请专家来校“传经送宝”。这种需求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专家市场,至于指导和培训是否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有时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出现一种诡异的现象,教育系统内部相互攀比,看谁请专家次数多、名头大。不仅把自身发展“外包”给专家,还弄得那些名声在外的专家“档期”非常紧张。
上面提到的商业逻辑当然要乘势而上,它们借此打造“知识变现”的商业链条。 围绕着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一个庞大的教育服务产业链已经形成,包括培训机构、咨询公司、教研产品开发等。这些机构将一些资深教师、教研员或学者包装成“专家”,向学校兜售他们的理论、课程和方案。专家讲座、指导成了一种可以明码标价的商品。
在激烈的教育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校长和教师普遍存在着巨大的焦虑感。他们迫切希望找到能够快速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方法论。各种打着“最新理念”、“高效课堂”旗号的专家,恰好迎合了这种“走捷径”的心理需求,为焦虑的教育者提供了看似权威的解决方案和心理安慰。
但许多“专家”长期脱离一线教学,其理论往往悬浮于空中,无法与复杂多变的课堂现实有效结合。他们带来的“高深理论”可能让教师在短期内感到“脑洞大开”,但回到日常教学中却发现难以落地。这种脱节导致了教师们对专家指导“既期盼又失望”的矛盾心态。
我本人也曾被称为“专家”,但每次都诚惶诚恐,求对方不要这样称呼。一方面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担不起“专家”这个名号;另一方面则是怕自己一不小心败坏了“专家”的名声,给真正的专家造成麻烦。特别是离开“老教研”岗位成为一名“新教师”后,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以前说过的一些话确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以前给出的一些解决方案,不但不能帮忙,反而可能添乱。现在我变得特别谨慎,一改以往喋喋不休的习惯,更喜欢倾听和理解。我要求自己:自己都没有真正搞懂的理论决不向别人宣讲,自己都没有尝试有效的方法决不向别人推荐。
“老师”泛化和“专家”泛滥这两种现象的本质是:谁都可以自称为老师,谁都可以对老师指手画脚。由此透视出教师职业专业化未获得社会的高度尊重。
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编程课教师;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一定懂得如何启发学生的商业思维。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包含心理学、课程论、教学法等复杂的专业知识体系。医生、律师、工程师等职业,其称谓有严格的法律和行业准入标准,社会公众不会轻易使用。而“老师”这个称谓的泛用,使得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壁垒在大众认知中变得模糊、松散,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被大大削弱。所以,“谁都可以自称为老师”的背后,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所需系统性专业知识和严格准入标准的普遍忽视。
当各种自媒体“教育专家”、育儿博主、甚至邻里亲戚都能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发表一套看似头头是道的理论时,真正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判断力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位一线教师基于对全班几十个孩子的长期观察和教育学理论给出的建议,其分量在某些家长心中,可能还不如一篇10万+阅读量的网络爆款文章或一个短视频博主的“育儿妙招”。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被严重挤压。他们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应对来自四面八方、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指导意见”。这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一个基于专业知识进行诊断、设计和实施教育方案的专业人士,退化成了一个满足各方要求的“服务人员”。所以,“谁都可以对老师指手画脚”的背后,是社会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专业判断力和决策权威的不信任与不尊重。
所以,我更想呼吁的是尊重教师的专业性,赋予教师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但我也深知,这一呼吁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即:有些教师的专业性急需得到提升,至少他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个专业人员。
来源:王营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