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铜镜、玉器、瓷器等器物为载体,藏着对时光、存在与传承的思考。而当这些古老意象与医疗相遇,会发现器物的特质恰与医疗的内核相通 —— 铜镜的 “模糊中见清澈” 像极了医学影像的精准探病,玉器的 “去芜存菁” 恰似精准医疗的靶向施治,瓷器的 “经火淬炼” 如同医疗
以铜镜、玉器、瓷器等器物为载体,藏着对时光、存在与传承的思考。而当这些古老意象与医疗相遇,会发现器物的特质恰与医疗的内核相通 —— 铜镜的 “模糊中见清澈” 像极了医学影像的精准探病,玉器的 “去芜存菁” 恰似精准医疗的靶向施治,瓷器的 “经火淬炼” 如同医疗技术的千锤百炼。医疗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如器物般,以 “坚硬的守护” 与 “柔软的温度”,为人间生命写下不灭的注解。
组诗中写铜镜 “不要擦拭,那些微尘是思绪自我燃烧后的真身”,“因为模糊,目光清澈如水”。这让人想起医院里那些沉默的医学影像设备 ——CT 机的环形扫描、超声仪的探头滑动、MRI 的磁场嗡鸣,它们拍下的影像上,总有一些类似 “微尘” 的痕迹:可能是肺部的一小片磨玻璃影,可能是肝脏上的一个微小病灶,可能是血管里隐约的斑块阴影。这些 “微尘” 看似模糊,却是病情最真实的 “真身”,藏着生命需要的答案。
在胸外科诊室,主任医师李医生每天要对着数十张胸部 CT 影像 “解码”。有一次,一位 50 岁的患者因咳嗽就诊,初看 CT 片时,肺尖部只有一处几毫米的淡影,像铜镜上薄薄的一层尘,若不仔细分辨,很容易当成普通炎症。但李医生盯着影像看了许久,放大、调整窗宽窗位,那片淡影的边缘逐渐清晰 —— 不是炎症的模糊毛糙,而是早期肺癌特有的 “毛刺征”。“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微尘’,它们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李医生后来为患者安排了微创手术,术后病理证实是原位癌,患者康复后特意来道谢:“是您从‘模糊’里找出了‘清澈’,救了我的命。”
医学影像就像一面现代 “铜镜”,它不追求表面的 “光亮”,反而要在 “微尘” 与 “模糊” 中捕捉真相。就像诗中说 “浑浊,坚守最后的秘密”,影像上的每一处异常,都是身体坚守的 “秘密”,而医生的职责,就是用专业的目光 “扶正” 这面 “铜镜”,在光影交错中读懂秘密,让患者的生命重新回到 “清澈如水” 的状态。
“像远行的人回到家乡,对玉而言,人间本是深山”,组诗里的玉器,要经过 “去除外层防护”“雕琢”,才能显露出内在的温润。这恰如精准医疗的逻辑 —— 每个人的基因、体质、病情都是独一无二的 “玉料”,医疗的过程,就是 “去芜存菁”,去掉多余的治疗,留下最适合个体的方案,守护生命的本真。
在肿瘤内科,精准医疗早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患者实实在在的 “救命符”。28 岁的小吴被确诊为晚期胃癌时,肿瘤已经侵犯了胃壁全层,医生最初判断预后不佳。但按照精准医疗流程,小吴做了全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她存在 “HER2 阳性” 突变 —— 这就像玉器上的 “纹理”,是最关键的治疗靶点。“如果用传统化疗,有效率只有 30% 左右,但针对 HER2 的靶向药,能让有效率提升到 60% 以上。” 主治医生王医生为小吴制定了 “靶向药 + 免疫治疗” 的方案,没有盲目使用强效化疗药,而是 “顺着基因的纹理雕琢”。
治疗过程中,小吴没有出现严重的呕吐、脱发,甚至能正常在家办公。三个月后复查,肿瘤缩小了一半,王医生说:“精准医疗就像琢玉,不是‘一刀切’的粗糙,而是‘目光强于铁凿’,用最精准的方式去除病灶,同时保留患者的生活质量 —— 这才是对生命本真的守护。” 诗中写 “凿去的玉碎,有幸守住了真身”,而精准医疗 “凿去” 的是病灶,守住的,是患者作为 “人” 的尊严与生命的 “真身”。
“大地露出月光般的情绪,梦里的明亮,远行人深情地回望”,组诗中的瓷器,是 “经火焰的灼热考验过” 的器物,外表光润,内里却藏着 “整个天” 的空。这像极了医院里那些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护理器具 —— 输液器、吸痰管、导尿管、监护仪探头,它们历经工业生产的 “火焰淬炼”,精准、安全,却以 “空” 的姿态,托举着患者的生命。
在 ICU,护士小张每天要与这些 “瓷器般” 的器具打交道。有一位老年患者因呼吸衰竭插管,小张每次为患者吸痰时,都会先检查吸痰管的通畅度 —— 那根透明的管子像瓷器一样光滑,顶端的侧孔经过打磨,不会损伤患者的气道黏膜。“吸痰时压力要控制在 80-120mmHg,每次插入时间不能超过 15 秒,这些细节就像瓷器的‘釉色’,是守护生命的‘忠诚魂魄’。” 小张说,有一次患者突发心率下降,监护仪的报警声像瓷器 “跌落” 的脆响,她立刻调整呼吸机参数,用球囊辅助通气,直到患者心率恢复正常 —— 那一刻,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就是 “梦里的明亮”,是患者对生命的 “深情回望”。
护理器具没有玉器的珍贵,没有青铜器的厚重,却像瓷器一样,以 “过于光润” 的精准和 “经不住敲击” 的脆弱,与生命紧紧相连。诗中写 “敞开的空,装下了整个天”,护理器具的 “空”—— 输液器里流动的药液、吸痰管里清除的痰液、监护仪上传递的生命信号,装下的,是患者对生的渴望,是医护人员对生命的温柔托举。
“如祖先一样沧桑的面孔,古旧的记忆,黑夜里永恒的微光”,组诗中的青铜器,是 “替我们忠于信仰” 的存在,是 “古老的坐标”。在医疗领域,也有这样的 “青铜器”—— 那是一代代传承的医学经验、诊疗规范,是老医生手里的听诊器、笔记本,是刻在医护人员骨子里的 “救死扶伤” 的信仰。
在儿科,70 岁的老主任陈医生就是这样一面 “青铜器”。她从医 45 年,手里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历年的疑难病例:1998 年的 “婴儿捂热综合征” 抢救细节、2010 年的 “罕见遗传代谢病” 诊断思路、2020 年的 “儿童新冠重症” 护理要点。“这些不是‘古旧的记忆’,是能救命的‘微光’。” 陈医生带教年轻医生时,总会把笔记本摊开,结合病例讲解:“看这个孩子的皮疹,和 1998 年那个病例很像,要警惕过敏合并感染,不能只开抗过敏药。”
去年冬天,儿科接诊了一名高热惊厥的婴儿,年轻医生一时慌了神,陈医生立刻上前:“解开衣领、侧卧位、压舌板防咬伤、静脉推注地西泮 —— 记住,惊厥发作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是第一位的。” 这些步骤,她在笔记本里记了无数次,早已刻进了骨子里。婴儿很快转危为安,年轻医生说:“陈主任就像‘青铜器’,守在那里,我们就知道该往哪里走,不会在抢救的‘黑夜’里迷路。”
诗中写 “青铜器不会走回来处,守在原地,替我们忠于信仰”,医疗传承也是如此 —— 老医生的经验、医学的规范,不会随时间 “远行”,而是像青铜器一样 “守在原地”,成为年轻医护人员的 “坐标”,让他们在面对复杂病情时,能找到 “回家的路”,也让 “救死扶伤” 的信仰,成为人间永恒的注解。
“无比粗糙,仿佛有许多事需要处理”,“装水,装粮食,可装得,很多很多”,组诗中的粗陶,没有精致的外表,却能 “困住空,让虚无有了形状”。这像极了基层医疗 —— 乡镇卫生院的诊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接种点、村医的小药箱,它们没有大医院的先进设备,却以 “粗糙” 的温暖,装下了百姓的日常健康,让 “虚无” 的健康风险有了 “形状”,有了应对的方向。
在西部山区,村医老赵的药箱就是这样一个 “粗陶”。药箱是塑料的,边角已经磨损,里面装着感冒药、降压药、创可贴、体温计,还有一本厚厚的健康台账 —— 上面记着村里 28 位老人的血压值、12 个孩子的疫苗接种时间、5 户慢性病家庭的用药情况。“山里人看病不方便,我这药箱虽‘粗糙’,却能解燃眉之急。” 老赵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量血压、送药。有一次,独居的张奶奶突然头晕,老赵赶到时,老人血压已经升到 180/110mmHg,他立刻给老人喂了降压药,又联系镇卫生院派车,直到老人被安全接走,才松了口气。
基层医疗不像大医院那样 “光润”,却像粗陶一样,能 “装下很多很多”—— 装下百姓的头疼脑热,装下老人的慢病管理,装下孩子的疫苗接种,装下那些 “无法听取的声音”—— 比如独居老人的孤独、留守儿童的健康需求。诗中写 “粗陶的颗粒,像是从内部挣脱出来,又舍不得离开”,基层医护人员也像这些 “颗粒”,从乡土里生长,又舍不得离开,用 “粗糙” 的守护,让百姓的健康有了 “形状”,有了烟火气。
“当鼎里变得空时,肉与粮食没有消失,虚无才是最真实的存在”,组诗中的鼎,是 “重器”,留有 “空缺”,装下 “天空” 与 “神圣”。在医疗领域,ICU 就是这样的 “鼎”—— 它是重症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是 “重器”;它需要留有 “空缺”,为抢救留出空间;它装下的,是 “神圣” 的生命,是医护人员与死神博弈的决心。
在三甲医院 ICU,每年要收治上千名重症患者,这里的每一次抢救,都是对 “鼎” 的诠释。有一次,一位产后大出血的产妇被送进 ICU 时,血压已经测不到,心率只有 40 次 / 分,“鼎里是空的”—— 血容量严重不足,生命体征濒临消失。但 ICU 团队没有放弃:麻醉医生气管插管,护士快速建立三条静脉通路,输血科紧急调配红细胞和血浆,主治医生指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重器必须留有空缺”,ICU 的抢救空间永远不会堆满杂物,除颤仪、呼吸机、血液净化机随时待命,为 “填补生命的空缺” 做好准备。
经过 8 小时的抢救,产妇的血压逐渐回升,心率恢复正常,当她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护士长眼眶红了:“ICU 的‘空’,不是真的空,是为生命留出的希望空间;ICU 的‘重’,是对生命的敬畏,是‘食为天’般的神圣托举。” 诗中写 “没有鼎不知道的事,像我们无法知道鼎在岁月里的孤独”,ICU 也有 “孤独”—— 深夜里监护仪的滴答声、医护人员疲惫的身影,但这份 “孤独”,最终会换来生命的 “充盈”,让 “鼎” 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留住时光,最在意的事物,需要这种方式的永恒”,组诗中的漆器,有 “黑漆” 的沉默,有 “朱红” 的心跳,它 “轻盈又厚重”,藏着生活的温度。在医疗中,也有这样的 “漆器”—— 那是病历里的只言片语,是护士写下的护理日记,是医生与患者的一次握手,是病房里的一束鲜花,它们用 “色彩” 留存生命的情感,为医疗写下人文注解。
在肿瘤科,护士小李有一本 “漆器般” 的护理日记,封面是黑色的,里面却记满了 “朱红” 的温暖:“3 床张阿姨今天吃了小半碗粥,说想孙子了,已经帮她视频连线”“5 床老周今天化疗反应轻了,笑说等病好了要去钓鱼”“7 床小姑娘收到了同学送的千纸鹤,哭了但说会加油”。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漆器的 “光泽”,是患者生命里的 “一潭水”,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次,12 床的肺癌患者老王情绪低落,拒绝治疗,小李翻开护理日记,念给他听:“你还记得吗?上个月你说要陪老伴去看红叶,还说要教孙子下棋。” 老王的眼泪掉了下来,小李趁机说:“我们一起努力,把病治好,这些愿望都能实现。” 后来,老王积极配合治疗,病情逐渐稳定。“医疗不只是治病,还要‘留住时光里最在意的事物’”,小李说,护理日记就像漆器,用 “沉默的黑” 记录病情,用 “温暖的红” 留存情感,让医疗不再冰冷,而是 “轻盈又厚重” 的陪伴。
“离开火焰,冷却后,参禅悟道的额头,往日的风雨无痕无迹”,组诗中的琉璃,“通体清透,隐藏了更多的浑浊”,却能让 “花开在自己的时空,永不凋零”。在医疗中,这样的 “琉璃” 无处不在 —— 它是患者康复后绽放的笑容,是医护人员坚守的希望,是医学技术不断突破的光芒,它清透却有力量,让生命的希望 “永不凋零”。
在血液科,骨髓移植病房就是这样一片 “琉璃” 世界。16 岁的小欣患有急性白血病,唯一的治愈希望是骨髓移植。等待供体的日子里,小欣很焦虑,护士长每天都会带一束鲜花去病房:“你看这向日葵,不管风雨多大,都会朝着太阳开,就像你的病,只要有希望,就会好起来。” 后来,小欣等到了匹配的骨髓,移植过程很顺利,但术后出现了排异反应,皮肤长满红疹,她又开始沮丧。这时,主治医生给她看了其他患者的康复照片:“你看这个姐姐,去年和你一样的情况,现在已经回到学校上学了 —— 你就像琉璃,经过‘火焰’(治疗)的考验,冷却后会更清透,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如今,小欣已经康复出院,她在病房的墙上贴了一张便签:“谢谢你们,让我的生命像琉璃一样,永远有光。” 诗中写 “握在手里的,并不一定意味得到,那朵花开在自己的时空,永不凋零”,医疗能做的,就是为患者点亮 “琉璃” 般的希望,让他们相信,即使经历 “风雨”,生命的 “花” 也会在自己的时空里绽放,永不凋零。
医疗就像北乔诗中的器物,铜镜的精准、玉器的精准、瓷器的温柔、青铜器的传承、粗陶的烟火、鼎的厚重、漆器的温暖、琉璃的希望,每一种特质,都是对生命的守护。从影像科的 “微尘解码” 到 ICU 的 “生死博弈”,从基层的 “粗糙温暖” 到人文的 “情感留存”,医疗始终在 “为人间保留不灭的注解”—— 这注解,是技术的精准,是仁心的温度,是生命的希望,是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永远不变的 “救死扶伤” 的信仰。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