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人秀的镜头有时就是这么不留情面。就在10个小时前,女演员董璇和她丈夫张维伊,在一档节目里把赞助商的新能源车坐出了“极限挑战”。两人全程脸色发白,强忍不适,最后董璇直接抱起塑料袋,把那趟旅程最真实的感受,直播给了全国观众。这画面让那家汽车赞助商的公关团队,估计
真人秀的镜头有时就是这么不留情面。就在10个小时前,女演员董璇和她丈夫张维伊,在一档节目里把赞助商的新能源车坐出了“极限挑战”。两人全程脸色发白,强忍不适,最后董璇直接抱起塑料袋,把那趟旅程最真实的感受,直播给了全国观众。这画面让那家汽车赞助商的公关团队,估计连夜都得加班。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节目效果了,这简直是一场价值千万的“反向带货”现场直播。
这件事真的只是董璇体质太敏感吗?恐怕没那么简单。你只要随便点开一个新能源车的评论区,关于“坐电车晕车”的吐槽能刷到你眼花。很多人都有同感,自己开油车十几年稳如老狗,一坐上朋友的新电车,不出半小时就开始天旋地转。这背后其实是电车天生的“性格缺陷”在作祟。油车加速是循序渐进的,像个温柔的绅士,电车呢?一脚“电门”下去,动力瞬间爆发,你的身体被死死按在座椅上,眼睛却觉得窗外的景物变化没那么快,大脑直接就懵了,它在疯狂问号:“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更要命的是那个叫“动能回收”的东西。为了省电,你一松开“电门”,车子就猛地一拽,像被无形的绳子给拉住了。在市区里走走停停,车子就在“猛冲”和“急拽”之间反复横跳,你的身体也跟着前后摇摆,这不晕才怪。这种感觉,就像你坐在一艘风浪里的小船上,随时都想吐。油车那种发动机的嗡嗡声,其实是一种背景白噪音,能掩盖掉很多路面的细碎颠簸。电车安静得像个图书馆,反而把那些让人不舒服的低频振动,原封不动地传到了你的骨头里,让你的感官系统彻底混乱。
现在车企也慌了,卖得越多,抱怨的声音就越大。于是乎,各种“防晕车模式”应运而生。小米YU7说要舒缓,小鹏X9搞出个6D舒适模式,说白了就是通过软件,把电车那个暴躁的脾气给磨一磨,让它开起来更像油车,加速别那么窜,减速别那么贼。这些办法确实有点用,能缓解一部分人的不适。可这终究是“打补丁”,电车的物理特性摆在那里,想让晕车概率完全追平油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事儿真的挺讽刺,车企们天天在屏幕大小、零百加速上卷生卷死,却把“让乘客不晕车”这个最基本的需求给忽略了。
看来,车卖得好不好,不光看参数表,还得看乘客的脸色。再智能的座舱,也抵不过一个塑料袋来得真实。
来源:长安游侠j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