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幼年时为何突然家道中落?真实缘由他说不出口,因为太丢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18:30 1

摘要:“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轻轻一笔,像掀开一角旧帘子,露出自家院墙里那道久久不愈的伤疤。

但他始终没把话说透——家到底怎么败的?

今天,我们就把这段他不愿细讲的往事,原原本本讲一遍。

原来, 一切的悲剧,都源于一场轰动一时的科场舞弊案,而案件的主角,正是他的祖父周福清。

01

光绪七年(1881 年),鲁迅出生了。彼时的周家,在绍兴当地算得上是体面人家,家境殷实,社会地位也不低。

这一切的荣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鲁迅的祖父周福清。

周福清幼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常常跑到学堂窗外旁听,先生见他如此好学,也不忍心将他赶走。

就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狠劲,周福清在科举路上一路披荆斩棘。

同治六年,他成功考中举人;同治十年,更是进士及第,还被点了翰林院庶吉士。

在当时的绍兴,能有这样的成就,足以让周家在地方上昂首挺胸,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翰林院学习期满后,周福清在散馆考试中取得了二等第三十五名的成绩。

这个成绩显然不太理想,其他人留在翰林院供职,周福清却被外放了知县。

周福清似乎又不适应官场的生存法则,终因得罪上司而被弹劾革职。

官场失意后,周福清还不死心,一心想东山再起。

他不惜卖掉家中的田地,在1879年遵例捐升内阁中书,总算是重新回到了官场序列。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鲁迅的太奶奶去世,按礼制,周福清必须离职回乡守丧。

就在这次回乡期间,一场足以毁灭整个家族的灾难悄然降临。

02

周福清自己靠科举当了官,也一心想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周伯宜、周伯升,还有鲁迅等孙辈都培养成翰林。

他的梦想,就是能在自家台门口悬挂起 “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 的匾额。

可天不遂人愿,他的儿子周伯宜,也就是鲁迅的父亲,自从中个秀才后就止步不前,别说进翰林院了,中个举人都难如登天。

眼看儿子前途渺茫,周福清那个急啊,恰在此时,他得知有些交情的同年进士殷如璋被任命为浙江乡试主考官。

这位殷如璋在官场中风评不佳,同僚们私下里戏称他为“殷如獐”——獐头鼠目的“獐”。

几个同样望子成龙的乡绅找到周福清,商议共同行贿主考官。

他们凑足了一万两银子的巨款——这相当于当时一个七品官二十年的俸禄。

经过一番犹豫,周福清咬牙答应参与其中,并趁机把自己儿子的名字也加入了“通关节” 的名单。

随后,周福清亲自赶到苏州,因为他得知殷如璋会乘船经过苏州前往杭州赴任。

到了苏州,周福清没敢亲自露面,派了家里最忠厚的老仆人陶阿顺去递信。

老仆不识字,却有一把子忠心,周福清千叮咛万嘱咐:先递上名帖请求接见,若获准见面,再当面呈上密信。

可没读过什么书的陶阿顺并不能领会主人的深意,到了码头,他见船舱里官员进进出出,心里发慌,干脆把名帖和信函一起交给殷如璋的仆人。

好巧不巧,此时殷如璋正在船上接待前来例行拜访的苏州知府王仁堪等人。

王仁堪是光绪三年状元,以品行端方著称。

陶阿顺在船下等了许久,不见回音,情急之下他竟扯起嗓子喊:“殷大人,周老爷有信——”

一声吼,满船惊,殷如璋更吓得手心发凉——清朝对科场舞弊防范极严,明令规定乡试主考官在赴任途中不得接收任何私人信函。

殷如璋为求自保,“大义凛然”地将未拆封的信件交给王仁堪,请他代为查验。

王仁堪推辞了两句就不客气地打开看了,这一看不要紧,信上列着五位考生的姓名,其中就包括周伯宜,另附一张一万两的银票。

这下好了,白纸黑字,铁证如山。

事情败露,殷如璋立刻翻脸,当即锁了陶阿顺,连夜飞奏朝廷。

03

得知消息的周福清自知大祸临头,几经挣扎后还是选择投案自首。

在清朝,科场舞弊是重罪,可诛连九族。

光绪皇帝闻奏震怒,下旨严惩,周福清被判“斩监候”(相当于现在的死缓),关入杭州监狱等候处决。

为了保住周福清的性命,周家开始疯狂变卖家产——田地、房屋、古董字画,能卖的都卖了,所得钱财全部用于打点各级官员。

原本宽敞的宅院不得不转手他人,一家人挤在租来的狭小房屋里。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功名被一笔勾销,从此不得再考。他终日靠酒精麻痹自己,肝火攻心,咯血不止。

那一年,鲁迅才十二三岁,作为家中长孙,他被迫承担起与年龄不符的责任,不是去当铺典当,就是去药铺买药,受尽冷眼和蔑视,也因此第一次看清“世人的真面目”。

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后来都被他写进了《呐喊》自序中。

到了光绪二十年,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大赦天下,周福清的死刑被赦免。又过了几年,甲午战争爆发,朝廷无暇他顾,这类旧案渐渐无人过问。

周福清在杭州监狱被关押近八年后,于1901年获释,出狱时,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漫长的牢狱之灾让周福清的脾气更加乖戾。

上至慈禧、光绪,下至家人亲友,无不在他的痛骂之列,就连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友薛允升,也被他骂作“糊涂人”。

他整日发脾气,闹得全家不得安宁。1904年7月,周福清在冷清凄凉的氛围中离世。

家道中落,父亲病逝,祖父身败名裂——一连串重锤,锤醒了鲁迅,让他从心底里痛恨腐朽的科举制度。

十七岁那年,他毅然离开绍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在当时,读新式学堂仍被许多人看不起,但鲁迅已经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不同于父辈的道路。

父亲的病逝又促使他东渡日本学医,希望救治像父亲那样的病人。

但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幻灯片里中国人被日军斩首,同胞围观喝彩,那一幕让他意识到,比肉体病痛更可怕的,是精神的麻木。

于是,他毅然放弃医学,拿起笔杆,写《狂人日记》,写《阿Q正传》,写《药》,写《祝福》……

他把旧科举的吃人真相,把祖父和父亲两代人的悲剧,把当铺柜台后面的冷笑,把药罐里熬不出的希望,一一写进了小说。

来源:夜半读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