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西到河南的道歉之路:50岁男子因恶评付出的“千元教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8:33 1

摘要:10月7日,河南郑州孙女士发布的5岁女儿演唱《歌唱祖国》的视频,在收获2.3万点赞的同时,也收到了一条来自江西IP的恶意评论。这条充斥人格侮辱的文字,不仅让女孩产生“以后还能不能唱歌”的自我怀疑,更让当事人俞某某在15天后,从江西驱车820公里赴郑州道歉,最终

10月7日,河南郑州孙女士发布的5岁女儿演唱《歌唱祖国》的视频,在收获2.3万点赞的同时,也收到了一条来自江西IP的恶意评论。这条充斥人格侮辱的文字,不仅让女孩产生“以后还能不能唱歌”的自我怀疑,更让当事人俞某某在15天后,从江西驱车820公里赴郑州道歉,最终付出罚款500元、往返路费600余元的“代价”——这场由14个字恶评引发的连锁反应,再次印证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真理。

笔者认为,俞某某的案例最值得警惕的,是“把刻薄当个性”的认知偏差。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年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2%的网民曾遭遇网络恶意评论,其中38%的施暴者认为“网上说话不用负责”。俞某某作为50岁的中年男性,在民警介入初期仍试图用经济补偿了事,这种“花钱消灾”的想法,恰恰暴露了部分网民对网络言论边界的认知缺失。萌哥注意到,孙女士拒绝补偿时强调“这不是钱的事”,这种态度背后,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儿童心理研究数据显示,6岁以下儿童遭遇语言暴力后,产生自我否定情绪的概率高达76%,孙女士坚持当面道歉的诉求,本质是在为孩子的心理安全感“讨说法”。

从法律层面看,俞某某的结局已属从轻处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民警最终处以500元罚款,背后是孙女士考虑到其妻子重病的谅解。笔者认为,这份谅解更具警示意义:孙女士的让步不是对恶言的纵容,而是给犯错者留了改正的余地,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言论可以随意越界。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查处的网络侮辱案件中,85%的违法者与受害者素不相识,仅因“看着不顺眼”就随意发泄,俞某某从最初的“反呛网友”到后来的“恳求原谅”,其态度转变恰恰说明:当屏幕的保护色被打破,现实的惩罚会让所有恶意无处遁形。

事件结尾的道歉视频里,俞某某的念稿式道歉显得格外苍白。笔者认为,比500元罚款更沉重的,是他需要面对的现实代价:往返820公里的奔波、对重病妻子的愧疚、邻里间的议论,这些都是“键盘敲击10秒”带来的连锁后果。正如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每起网络言论违法案件中,违法者平均要付出直接经济损失1200元、间接社会评价降低等多重代价。

这场从江西到河南的道歉之旅,值得每个网民深思:你敲下的每个字,都可能成为刺向他人的刀,也可能成为捆住自己的绳。我们要始终相信,网络空间的文明,从来不是靠“法不责众”的侥幸维持,而是靠每个网民对“语言力量”的敬畏——毕竟,文字可以删除,但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永远无法撤回。

各位读者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琉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