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耀眼的丰收景象,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扎实实践。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这样一幅精心绘制的布局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布局示意图,将关系到14亿人能不能吃得饱、吃得好的“饭碗田”和“保障地”予以明确,支撑起
图2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布局示意图 新华社发
2021~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统计表 (崔一制作)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安宁
沃野黑土,稻菽飘香堆满仓;中原大地,车轮滚滚运粮忙;江南水田,稻浪翻涌成金海……金秋时节,一幅幅丰收画卷在华夏大地铺展开来。
这耀眼的丰收景象,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扎实实践。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这样一幅精心绘制的布局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布局示意图,将关系到14亿人能不能吃得饱、吃得好的“饭碗田”和“保障地”予以明确,支撑起我国粮食安全最足的底气。
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十四五”规划《纲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进行了专题部署,并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纳入安全保障类约束性指标。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保障耕地。“两区”布局示意图,以白色为底,以绿、红标识的两个区域,代表着我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另有浅绿色标识的复种区交错其间。
从布局示意图上看,“两区”的划定并非遍地开花,而是精准落子在水土资源环境优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优势产区。
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代表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集中连片地分布在东北、华北、中部和西南地区,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以东的农耕核心区。在“胡焕庸线”西北也有两片醒目的绿色,其中一片在黄河几字弯的左拐角上,那是被称为“塞上粮仓”的河套平原;另一片则是在新疆区域。
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星星点点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中部、西南地区以及海南岛。其中包括,以东北地区为重点的大豆生产保护区,以新疆为重点的棉花生产保护区,以长江流域为重点的油菜籽生产保护区,以广西、云南为重点的糖料蔗生产保护区,以海南、云南、广东为重点的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
“这样的布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好的耕地一定要保障口粮,高标准农田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一场提升耕地质量的攻坚战,让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常庄镇的农户喜笑颜开。曾经,这里的耕地遇旱缺水、遇涝积水,是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不足的“中低产田”,小麦亩产长期徘徊在800斤左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地后,通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等,耕地地力显著提升,实现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小麦亩产比改造前足足多了300斤。
如今的河南,像常庄镇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已建成880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8%。202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43.9亿斤,连续8年稳稳站在1300亿斤以上。河南用了不足全国1/16的耕地,就种出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6亿亩,目前累计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相当于粮食产量排名前两位的黑龙江、河南两省面积的总和。
数据显示,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始终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1.4万亿斤,粮食播种面积、单位产量、总产量比“十三五”末均实现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1000斤,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800斤安全线。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
建设“两区”,不是简单的一划了之,而是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有效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快生产要素向“两区”集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力度,相关农业资金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介绍,近些年,中央持续加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超过7000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2000元以上。全国已累计建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水渠1000多万公里,田间道路1200多万公里。
通过实施“两区”建设,项目区不仅耕地质量提升了,机械化、智慧化水平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以前主要依靠劳动投入的粮食生产,正在被一排排传感器、一架架无人机所取代。
进入10月,杭州市临安区“天目粮
仓”层层叠叠的稻穗蔓延成一片金色的海洋。据天目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天目粮仓”以肇村村、对石村、九里村等连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实施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的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
如今,这片粮田被物联网、智能算法、大数据加持——种植前,农业数字云可以网罗大量农产品品种及土壤、农药、化肥品类数据,为农户提供种植指导;种植过程中,农业物联网设备可提供专业的环境实时监测服务,并通过水稻生产模型实现主要病虫害预警服务;收成后,还能为农户提供全国农产品价格及行情分析,助力农产品销售。“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亩产量大幅提高!”天目粮仓总经理孙超感慨。
这5年,越来越多的农田与“天目粮仓”一样成为“会思考”的农田,让我国粮食生产更加高质高效:
北斗导航系统为播种画下厘米级精度轨迹,5G物联平台构建起全域感知的“农田数字大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
病虫害有效防治每年挽回产量损失2800多亿斤,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最近三年机收减损500亿斤以上;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丘陵山地小农机、大马力拖拉机等先进机具提高了作业效率;
…………
如果说,耕地是农业生产的载体,那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十四五”以来,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下,我国种业创新步伐加快,越来越多良种有了“中国芯”,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丰富了人民群众餐桌上的花色品种。
在山东乐陵旱地,耐盐碱、抗洪耐旱、抗茎腐病的玉米新品种“中玉303”取得亩产1077.5公斤的好成绩;在南疆盐碱地,“扬麦33”“扬19132”“宁麦1710”等一批抗赤霉病品种连续三年亩产超600公斤;在河南滑县,经历夏季持续高温考验的抗旱耐热玉米新品种迎来丰收,优秀的抗逆特性为农民增产增收注入信心……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也超过45%,国家保存资源的基因型、表型鉴定比例已分别超过60%和30%,海量数据为AI智慧育种提供基础支撑。
“十四五”以来,我国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强劲引擎和根本动力。
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粮食安全持续向更高层次跃升。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2.5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超过80%。
如今的秋粮主产区,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1000多万台(套)现代化农机具有序流动,美丽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今年,夏粮创下历史第二高产纪录,早稻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秋粮长势正常偏好,夺取丰收有基础。
我国粮食已经实现“二十一连丰”,“米袋子”更满了,“菜篮子”更丰富了,各类农产品供给充裕。在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粮食丰产丰收,对稳物价、稳民心、稳大局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认为,决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我国粮食总体上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存度高,饲料粮需求持续增长,优质强筋小麦、富硒、富锌、富钙等健康型新品种的粮食还较少,需要进口调剂余缺。
2024年以来,我国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并提出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目前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投资补助从1500元左右提高到2400元左右。农田建设标准提高后单产就会提升,抗灾能力减损也相应的会增强。同时,目前典型田之间仍存在差距,这些都是下一步的潜力空间。”钟钰说,国家对粮食政策十分重视,未来至2030年间还会有很多新政策调动,比如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机制等,这些对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2022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时隔40年以后,我们又开展了这个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对约110亿亩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开展‘全面体检’。”农业农村部负责人介绍,目前进入到调查成果形成阶段,这次调查将为摸清全国耕地质量底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面向下一个5年,“两区”的建设将向着更高水平迈进。有专家表示,未来,“两区”不仅是产量的保障区,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通过种业振兴、绿色生产技术推广,这里将生产出更多优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两区”也应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平台。在保障初级产品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两区”布局示意图中白色区域,基本与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和北方防沙带重合。联系起来看,生态屏障建设可为粮农安全护航。
在我们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只有夯实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端牢手中的饭碗,才能在风浪中稳住基本盘,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这张关于“两区”的布局示意图,看似简单,却重若千钧。它一头连着国家的宏观战略,一头系着百姓的日常炊烟;它刻画着过去耕耘的足迹,也描绘着未来丰收的图景。
“两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托。这幅空间蓝图的持续绘就,终将为2035年农业现代化远景目标筑牢根基。这,正是这张“两区”布局示意图所承载的千钧重量与深远意义。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