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 接管到辅助驾驶:车企紧急刹车,自动驾驶泡沫碎得彻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6 18:35 1

摘要:当“高阶智驾”“0接管自动驾驶”的宣传语从车企官网集体消失,当特斯拉因“全自动驾驶”系统违规被调查近290万辆车,一场席卷行业的“话术整改”正在戳破智能驾驶的虚假繁荣。从12家头部车企紧急替换宣传词汇,到多起致命事故暴露技术短板,这场由监管倒逼的理性回归,终于

当“高阶智驾”“0接管自动驾驶”的宣传语从车企官网集体消失,当特斯拉因“全自动驾驶”系统违规被调查近290万辆车,一场席卷行业的“话术整改”正在戳破智能驾驶的虚假繁荣。从12家头部车企紧急替换宣传词汇,到多起致命事故暴露技术短板,这场由监管倒逼的理性回归,终于让被概念裹挟的市场清醒:所谓“自动驾驶”,至今仍是需要人类随时兜底的“辅助工具”。

宣传退烧:从“0接管神话”到“辅助驾驶”的被迫回归

曾几何时,“智驾”是车企最吸睛的营销王牌。小鹏CEO直播演示“全程无接管”智驾,蔚来宣传“高速可放松”,特斯拉直接将辅助功能命名为“全自动驾驶”,让不少消费者相信“开车能睡觉、双手可离盘”的未来已来。但这些天花乱坠的宣传,本质上是对L2级辅助驾驶的过度包装。

工信部2025年出台的新规,成为刺破泡沫的关键。要求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误导性词汇,必须明确标注功能边界,12家头部车企两周内完成宣传物料整改,小米、理想等品牌纷纷将“智驾”改回“辅助驾驶”。这场看似简单的文字调整,实则是对行业乱象的纠偏——目前量产车最高仅达到L2+级别,距离真正的“自动驾驶”(L4及以上)仍有巨大技术鸿沟,所谓“L2.9级”不过是营销话术的数字游戏。

消费者的认知偏差更放大了风险。调查显示,41%的车主从未了解过智驾系统的操作边界,25%的购车者未接受过完整培训,开启辅助功能后刷剧、打游戏甚至睡觉的行为屡见不鲜。车企长达30秒的脱手检测间隔设计,更变相纵容了这种危险操作,形成“宣传误导-用户滥用-事故频发”的恶性循环。

事故频发:技术短板与责任模糊的双重困境

宣传话术的降温,终究源于无法回避的安全隐患。2025年春节假期,某品牌智驾累计使用里程1.43亿公里,但相关事故同比增长近50%,泉南高速因滥用辅助驾驶导致2死1伤的惨剧,衡阳高速车辆冲入施工区的致命碰撞,都暴露了系统的致命短板。

技术层面,现有智驾系统仍存在诸多“盲区”。面对暴雨、大雾等极端天气,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感知能力会大幅下降;施工路段的临时围挡、突发横穿马路的行人,都可能让系统出现误判或延迟响应。即便是行业标杆特斯拉,也因“全自动驾驶”系统闯红灯、逆行变道等问题,收到58起违规报告和14起事故通报,被美国监管机构调查近290万辆车。这些案例证明,当前智驾技术的核心价值是“辅助”,而非“替代”人类驾驶。

更棘手的是责任界定的模糊地带。深圳某起事故中,车主开启智驾后车辆撞上障碍物,交警判定车主全责,但车主质疑是系统未识别风险,双方各执一词却无明确法律依据裁决。车企往往以“用户未握方向盘”规避责任,却回避了宣传误导和系统设计缺陷的问题,这种责任真空不仅让消费者权益受损,更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破局关键:监管、车企、用户的三方归位

智驾行业的理性回归,不能仅靠监管的“一刀切”,更需要车企、用户形成共识,在安全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监管层面需建立统一标准。除了规范宣传话术,还应明确智驾功能的分级标识,强制车企在车辆启动时弹窗提示风险,同时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清晰界定事故中车企、用户的责任边界,让技术发展有法可依。美国对特斯拉的调查、国内对脱手检测间隔的规范,都是很好的开端,但还需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车企必须坚守诚信底线。与其在营销上夸大其词,不如坦诚告知技术边界,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系统优化中。像特斯拉的“影子模式”那样,用用户驾驶数据反哺技术迭代,通过OTA升级提升系统的场景适应性;同时缩短脱手检测间隔,加强车主培训,从源头减少滥用行为。真正的技术自信,不是靠话术包装,而是靠实打实的安全表现。

用户更需破除“技术迷信”。无论车企宣传多么诱人,都要牢记“辅助驾驶”的本质,双手不离开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了解智驾系统的适用场景和禁用条件,不高估技术能力,不心存侥幸冒险,才能真正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而非被技术反噬。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更安全的出行,而非制造新的风险。这场“宣传刹车”不是行业的倒退,而是回归理性的必然。当车企告别概念炒作,当用户树立正确认知,当监管筑牢安全防线,智能驾驶才能摆脱泡沫的裹挟,稳步迈向真正的未来。毕竟,交通出行的核心是“人”,任何技术创新都不能凌驾于生命安全之上。

来源:智驾中国

相关推荐